學校為何緊盯學生的髮型不放
更新于:2025-04-03 12:07:16

本文轉自:濟南日報

  □陳廣江

  近日,福建龍岩市永定區一學生家屬小林(化名)反映稱,其妹妹在永定三中就讀,被要求剪短髮,否則不讓去學校。4月1日,永定區教育局工作人員回復記者稱,區里並沒有強制剪髮的規定,只是在儀容儀錶方面有對應的引導和建議。此前永定區教育局也稱,學校並沒有“不剪髮就不能來讀書”的規定,可能個別班主任操之過急,工作方式不當。(4月1日澎湃新聞)

  類似強制要求學生剪頭髮的現象,在多地中小學校都曾出現過。簡單梳理不難發現,類似事件有不少共同點。比如,一旦被投訴舉報后,校方乃至教育部門的解釋往往強調兩個方面:一是用心良苦,擔心學生留長髮影響學習;二是存在誤解,若有此現象也是個別老師工作方式不當。

  但事實上,上述說法不僅無法服眾,還有狡辯、敷衍和卸責之嫌。比如本次事件中,小林表示,教育局的回復與實際情況不符,這條規定並未改變。此外,學校召集學生開大會稱,“投訴舉報沒有任何作用,誰投訴就嚴懲誰。”若此言屬實,那麼校方所作所為實在令人不敢恭維。

  一些學校為何總是緊盯著學生的髮型不放?對學生髮型的嚴苛管控,實際上是教育管理中“標準化思維”的延續。一些學校將整齊劃一的外表視為紀律嚴明的象徵,認為統一、簡明的髮型能避免分散精力、抑制不良傾向,從而讓學生更專注於學業。這種育人邏輯背後暗含一種假設:學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外在的“干擾”必須被剔除。

  然而,這種假設根本經不起推敲。青春期對美的感知與追求,是人格成長的一部分。將“愛美”等同於“分心”,無異於將人性中的自然需求妖魔化。學校以“防止早戀”為由要求學生剪短髮,暴露的恰是對青少年心理發展的誤解。管理者擔憂髮型“影響學業”,卻鮮少追問:真正干擾學習的,是長髮還是高壓的環境?成績與髮型並無必然聯繫,過度管控反而可能激發逆反心理。

  更值得追問的是,教育究竟需要“整齊劃一”還是“個性多元”?要求女生剪“男裝頭”、男生留平頭,往往伴隨著不容置疑的權威,本質是對個性的規訓和壓制。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健全人格,而非生產標準化的“產品”。一些學校對髮型的過度管控,暴露了功利化教育的弊端,即將學生視為分數機器,忽視其情感與個性需求。若學校連學生的一縷髮絲都無法包容,又如何教會他們尊重差異、理解多元?

  說到底,頭髮長短無關學習和品行,更不會決定未來。與其緊盯學生的髮型,不如構建更包容的校園文化,讓教育回歸對人的尊重——這才是真正的“從頭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