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黃岡日報
武穴市師範附屬小學 周琴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數學活動認識物件特徵,獲得直接經驗。數學體驗不僅是知識獲取過程,更是掌握學習規律、培養思維能力的必經之路。教師應創造性使用教材,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實踐操作、合作交流和實際應用中感受數學魅力。
自主探究,體驗知識再創造
從“再創造”理論中得到啟示:教師需引導學生像科學家般自主發現知識。如,在圓面積公式推導後,設計問題:“拼成長方形的周長增加6釐米,求圓面積?”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發現,增加6釐米實為兩條半徑,從而迅速得出半徑3cm、面積28.26cm^2的結論。這種摒棄過度鋪墊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完成知識建構,真正實現從“學術會議”到“會學”的轉變。
實踐操作,體驗數學樂趣
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理念與“木匠教學法”不謀而合。在學習鍾錶認知前,讓學生自製鐘面模型,其製作過程中的思考已構成有效預習。面對“長方形紙圍長方體”的難題,動手操作遠比抽象講解有效——學生通過剪拼直觀理解體積(20×10×5=1000cm^3)與表面積(30×20-4×52=500cm^2)的計算原理。實踐表明,動手操作能使抽象概念具象化,促進深度理解。
合作交流,體驗思維碰撞
分數化小數教學中,突破教材常規設計。如,先讓學生計算1/4=0.25、9/25=0.36等案例,繼而引發猜想討論。當學生圍繞“分母含3的因數是否影響結果”展開辯論,最終發現“分母僅含2、5因數可化有限小數”的規律時,這種生生互動的思維碰撞,遠比直接講授更能培養創新思維。課堂應成為觀點碰撞的磁場,讓不同層次學生都能獲得發展。
生活應用,體驗數學價值
將數學與生活深度融合。在“圓的認識”后設計套圈遊戲,學生通過站位調整自發領悟“同圓等徑”原理;“用字母表示數”時,追問“這本書多少頁”,激發學生用a、x等符號表達變數關係。這些設計讓學生真切體會到數學不是空中樓閣,而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鑰匙,從而形成持久的數學探究動力。
當數學教學突破知識灌輸的桎梏,讓學生在探究中創造、在動手中理解、在交流中思辨、在應用中領悟,數學教育才能真正實現“發展思維、啟迪智慧”的本質追求。這種浸潤式的體驗學習,正是激發學生數學興趣、培養核心素養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