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在泥土中讀懂傳統文化
更新于:2025-04-03 16:42:15

本文轉自:十堰日報

鄖陽中學開展系列研學實踐活動

讓學生在泥土中讀懂傳統文化

文/本報記者 王聰驄 圖/本報記者 宋雅璐 通訊員 李平

身著整齊的校服,洋溢著青春的笑臉,高舉飄揚的隊旗……3月31日至4月1日,鄖陽中學高二年級1500余名學生分兩批踏上“尋根工業趣探非遺躬耕新程”研學之旅。他們在張灣區“東風故裡”史料陳列館觸摸工業脊樑,在知雨軒綜合實踐學校感知農耕文明,探訪非遺工坊,對話千年技藝。這場沉浸式研學將課堂延伸到歷史現場與生活場景,為青少年成長注入鮮活的本土文化基因。

研學實踐學習什麼

解碼城市文脈 傳承匠人精神

在“東風故里”史料陳列館,多媒體螢幕上滾動播放著第一代“二汽人”深情講述他們的創業史的畫面,同學們認真聆聽並被深深打動。“他們住在蘆席棚里,吃著鹹菜窩窩,還想著把廠建起來!”高二(1)班的陳祥熙在筆記本上畫下一盞馬燈,感慨道:“他們用凍裂的手繪圖紙,點亮創業的馬燈,這種精神應該刻進我們的基因。”

不少學生表示,在看到東風公司勞模們那布滿皺紋的面龐的一刻,原來課本上“二汽”建設者的創業精神立馬具象化了,汽車工業發展史不再是課本上的鉛字,而是可觸可感的精神圖騰。

在知雨軒綜合實踐學校的農耕實踐區,新翻的泥土散發著特有的香味,高二(20)班的學生們正在挖溝、修整土地……在同學們的一鋤一鏟中,物理課上的力學原理轉化為壟溝的完美弧度。

高二(2)班的李居正在點四季豆種子時有了新發現:“原來種地也有這麼多學問!每個豆窩必須間隔20釐米,深度保持在3釐米。豆窩太淺、距離太近都會影響豆子的產量和生長。”

當學生們握起農具,二十四節氣文化不再是抽象的概念,春種秋收的生存智慧在躬身實踐中完成代際傳遞。

“等到6月份四季豆成熟的時候,我們再一起來採收。有耕種的辛苦才會有收穫的喜悅,這種體驗真的很棒!”李居正說。

研學實踐收穫什麼

培鑄精神筋骨 啟動文化自信

在知雨軒綜合實踐學校的非遺工作坊,“中醫香鋪”飄散著艾草的清香,高二(8)班的尤鑫燃正在對紫蘇、薄荷、艾葉等藥材進行稱重。“原來中草藥的芳香需要研磨才能散發出來,並且這些藥材組合在一起有驅蚊、提神、醒腦功效,中醫藥不愧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太神奇了。”尤鑫燃說。

“烙畫中不僅包含了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還可燙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烙畫館里,烙畫傳承人成亞婷一邊寫下“學業有成”四個大字,一邊向學生們講述烙畫技藝。

“接下來我們就開始用烙鐵在木質材料上進行烙繪。”說罷,成亞婷拿起烙鐵,在木質葫蘆表面遊走,灼熱的鐵尖與木紋共舞,空氣中飄散著焦香。

而在手工銀匠課上,錾子敲擊銀片發出的清脆聲響,讓學生們在動手實踐中讀懂了《天工開物》里“千錘百鍊”的真正含義。

戶外草坪上,300余名學生正在齊力舞動動力繩圈。高二(5)班的王筱茹激動地說:“我們像‘二汽’前輩們一樣,擰成一股繩,匯聚集體的力量就能創造奇跡。”

在羅馬炮架搭建現場,高二(9)班的龔梓潤拆裝木架時感慨:“古人的智慧凝結在設施的精密連接處,藏在看似簡單的結構設計裡,就像在非遺傳承過程中,我們要找到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之道。”

“最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看到孩子們學有所獲。”高二年級主任胡明亮說,“研學實踐給予他們的成長力量,正是我們最期待的教育成果。”

夜幕降臨時,同學們圍坐在篝火旁,校服上的泥土與香囊散發的草藥香混合成獨特的青春記憶。

該校黨委書記胡開南在結營儀式上寄語:“本次研學實踐中,同學們在泥土中讀懂中國智慧,用匠心處觸摸文明脈搏,於鋼鐵裡鍛造創新脊樑。展望未來,我希望大家以躬耕之姿致敬傳統,以創新之志傳承文明,用奮鬥書寫鄖中青年的時代答卷。”

學生們用烙鐵在木質葫蘆上繪畫。

學生們正在研磨藥材,製作香囊。

非遺傳承人給學生們講解銀飾製作技巧。

學生合力“敲響”同心鼓。

學生們體驗種植四季豆、花生等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