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興的眼淚,值幾分?
更新于:2025-04-09 15:14:15

往年的清明檔,是誕生過10億票房電影的檔期。

今年的清明檔幾部影片總票房也不過3.78億。

跟《哪吒》的繁花似錦相比,許多電影的慘澹卻不為人知。

我不希望,這就是華語電影的結局。一人歡呼,遍地屍骨。

今年總共有8部片子選擇來到清明檔,其中提前亮相的是《不說話的愛》。

大家常說生離死別,是人生最痛苦的事。《不說話的愛》里雖然沒有“死別”,但有著“生離”。

這部電影,來源於一個短片:此前導演沙漠參加一檔綜藝,拍過口碑不錯的《不說話的愛》。

短片因為感人而迅速出圈,於是有了這次把它延展成長片的機會。

但長片講述的,其實是一個新故事,只是主題沒變,依舊聚焦聾人群體。

01

聾人的困境

短片《不說話的愛》的故事,是聾人父母生了一個健康的小女孩,但女孩從小就不開口說話,父母非常著急。

之後我們才知道,原來天真的女孩,是怕自己講話之後,就和父母不一樣了,不能和父母在一起了,父母會傷心難過。

直到一次,小女孩陪父親外出工作,父親被人誤會偷了手機,情急之下小女孩終於開口:放開我爸爸,我爸爸不是小偷…

起初你會以為“不說話的愛”,指的是父母對女兒無聲的愛。

但看完片子,你才發現原來短片名字指的是,女兒為了和父母“永遠”在一起,故意不說話的愛。

這個片子因為簡單的結構和暖心的內容,以及對聾人群體所面臨的生活困境的呈現,在網上迅速傳播,很多人呼籲可以把它做成院線電影。

拍攝成功之後,我們發現,沙漠導演不是簡單地重複和擴充,而是重新書寫了一個聾人家庭的故事。

在長片的故事中,張藝興飾演的聾人小馬,是單親爸爸,他的女兒木木是聽力健全的小女孩。

從小,木木就是爸爸的耳朵,説明他和外部世界溝通,每天陪著他外出找活賺錢。

小馬的前妻也是健聽人士,他們當初因為愛情而跨越障礙走到一起。

但有了女兒之後,她卻越來越不滿於這樣的家庭。

因為她看到女兒,總是和爸爸,還有他的聾人朋友們用手語溝通,卻很少和聽力健全的人說話。甚至和她這個媽媽,溝通都越來越少。

她擔心這樣下去,自己的女兒會喪失和“正常人”、“正常的社會”溝通的能力。

所以她選擇離婚,外出打工,和丈夫約定,等女兒到了讀書的年紀,再來帶她“走出”聾人群體,回到“正常人”的生活中…

02

聾人的微笑

難得的是導演呈現了對於聾人群體的歧視和偏見,但沒有簡單地評判誰對誰錯。

電影沒有把母親塑造成負面形象,我們反倒可以理解母親面臨的糾結。

作為局外人,我們當然可以輕飄飄地說,不應該歧視聾人群體,孩子和聾人父親和聾人群體在一起有什麼問題嗎?

但電影給了這位母親幾場戲,讓觀眾代入到母親的視角:

當你看著女兒,手語越來越熟練,卻越來越不願意開口說話,不願意和健聽人士溝通…

我想身為一位母親,的確可能會擔心孩子將來會不會無法融入“正常社會”?

雖然把正常社會和聾人群體,作為對立的存在,明顯屬於歧視,但這樣的歧視,並不是出於母親本身,而是現實存在的問題。

因為在我們的社會中,聾人群體的確還沒有很好地融入到社會生活中:

比如說,他們能接受到的教育資源非常有限,能做的工作也非常有限,大多數公司不會聘用聾人;

電影中的小馬,就是一個空調維修師傅,但收入微薄,為了賺錢才誤入歧途。

還有,因為會手語的人太少,所以聾人和健聽人士的溝通,也存在很多障礙;

片中,小馬要找律師和前妻爭奪撫養權,卻找不到會手語的律師,才給了騙子可乘之機。

不僅如此,在和社會上的大多數人接觸時,聾人本身也帶著一些怯懦。

電影中有一位角色提出問題:你知道如何一眼分辨聾人嗎?

答案是:當你們初次見面時,對方一直對你微笑,那他很有可能就是聋人。

並不是說,聾人比任何人都更熱情,而是當聾人面對你時,他第一時間就會感到一絲抱歉:

不好意思,我聽不到你在說什麼……

所以他才總是面帶微笑,希望對方原諒他帶來的不便。

這就是聾人面對健聽人士時的心態,一開始似乎就“低人一等”。

電影最大的衝突在於,因為雙方已經離婚,母親要實現自己的願望,就要把女兒帶離陪伴她長大的父親身邊。

所以,父親為了爭奪女兒的撫養權,走上了被團伙欺騙,參與騙保的犯罪道路。

而女兒也因為他的選擇,陷入了危險……

接下來的內容我就不繼續劇透了,說說電影中一些閃光的地方。比如關於父女的一些細節,真摯而動人。

有一場戲,木木送給爸爸一個鯨魚口哨。

爸爸說,電視上說鯨魚發出的聲音頻率很低,人耳聽不到。

木木說,可是他們的朋友會聽到的。

說著,她牽起爸爸的手,放到他的喉嚨上,讓他感受聲帶震動的感覺。

摸著自己的喉嚨,小馬努力擠出氣流,說出兩個字:好聽。

他說的是,女兒的聲音好聽。

儘管他從沒聽到過女兒的聲音,但作為爸爸的他知道,女兒的聲音,一定是全世界最好聽的聲音。

就像鯨魚之間,不需要通過人耳能聽到的聲音來交流,卻絲毫不影響,他們可以聽見彼此的內心。

03

少數與多數

雖然這部片子難得地關注到聾人群體,但我仍然要提一些電影中存在的問題。

比如說,在感人的另一面是,電影中一些橋段,過於煽情。

點擊播放 GIF

電影裡有一場戲,媽媽即將帶著木木離開時,小馬來到機場送別,但他因為參與騙保早被員警盯上。

於是,在女兒看到小馬,跑去和他告別時,小馬剛好被員警抓住,當著女兒的面,小馬的臉被狠狠地摁在地上摩擦……

這一段戲是很催淚,但看起來似乎是為了催淚而故意製造的矛盾。

因為在現實中,一個騙保險公司保費的人,雖然也是犯罪分子,但還不至於社會危害這麼大,大到要在女兒面前把他制服,不讓他和女兒好好告別吧?

比起原本短片中自然的衝突,就顯得過於刻意了一些。

而煽情的根源在於在拍弱勢群體時,我們常常容易有“悲情化”的傾向。

我們當然不能忽視,聾人群體在社會中遭遇的歧視以及他們所面臨的困境;

但另一方面,我們同樣不能刻意放大聾人群體和健聽人士的區別,因為這無意中,恰恰加劇了對聾人群體的偏見。

點擊播放 GIF

比如說小馬這個角色,就給人一種感覺,好像因為他聾了,就任人擺布。

詐騙團伙告訴他,要爭奪女兒撫養權,必須有很高的財產證明才行,他就輕易相信了;

詐騙團夥讓他去撞什麼車,他就不管是不是犯罪也就幹了;

詐騙頭子告訴他,把所有罪都攬到自己身上,否則我們就報復你女兒,他也不相信員警,不相信法律,而相信詐騙團夥真能手眼通天了…

他們只是聽不見,但不代表他們沒有獲取信息的管道,不代表他們不識字,不看電視,不讀書,沒有自己的價值觀念吧?

當然可以理解,把小馬塑造成這樣是為了戲劇衝突的需要,但我還是希望關注這個主題的電影,能更真實地反映聾人的生活樣貌。

無論如何,以聾人作為主角的國產電影,還是太少,而不是太多。

所以,我仍然覺得這部電影有它獨特的價值。

這也讓我開始反思,其實無論是電影還是現實,我們都面臨過,少數與多數的問題。

在兩類群體之間,隔著的是偏見和差異。少數和多數,從來不是誰正確誰錯誤的問題。

彼此不應該有衝突,不應該有矛盾,應該團結,形成雙方認可的一致與平等。

多數當然可以說是這個社會的主流,但也不要忘了,參差多態,才是世界本源。

只有多數才能存在的社會,不是一個健康的社會。少數也有存在的理由,只有每一個群體,都有生存空間,社會才能夠持久。

對少數群體來說是如此,對電影來說,也是如此。

來源:局外人看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