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一度被調侃為“阿卡林(動漫角色)省”,即最沒有存在感的省。如今,卻憑藉一道道滋味鮮辣的小炒,成了無數打工人們心尖尖上的存在——比吃外賣強,比飯店便宜,新鮮現炒,快捷下飯,人均50塊就可以為預製生活注入鑊(huò)氣(中式炒菜的高溫和火候帶來的獨特香氣)。
走紅之後,越來越多的江西小炒連鎖品牌開到了辦公樓,即便“江西風味”有所缺失,但也足夠慰藉年輕人的內心:有真廚子在炒,那就夠了。
座標杭州,江西小炒成了互聯網人林菲的日常新選擇。不僅她愛吃,同事們也喜歡。以往,大家午後要聚餐,總是挑完這家挑那家,沒什麼明確的指向性。但現在,不用多糾結了,江西小炒成了他們不約而同的首選。
最誇張的一回,是要請合作方吃飯。林菲記得,他們原計劃是去吃一家藝術餐廳,主打精緻、優雅,還設計感十足,每道菜都有杭州風情。沒想到,一行人最終在一眾人均200塊往上的餐廳外,選擇了人均50塊的江西小炒——突然加了個會,時間緊迫,還是江西小炒能保證他們迅速吃完,重回工位。
繼湘菜之後,江西小炒正在成為最新的打工人之光。在餐飲行業,總是有一陣陣風刮過。就在前兩年,賽道里最炙手可熱的玩家,還是湘菜。順著消費降級的趨勢,諸如費大廚、蘭湘子在內的一眾湖南小炒,憑藉著滿是鑊氣、又極具性價比的打法,火速佔領一線城市,成功攻入了打工人們的胃。
而不過短短一年時間,風就已經迅速吹到了鄰省江西,江西小炒又以極快的速度,實現了連鎖化、品牌化。林菲觀察過,公司附近的江西小炒,的確越開越多了。“樓下就有四五家”,有老店,也有這兩個月新開的,而包括周大寬、田耕記等,都是新開的連鎖品牌。
不同於開在街邊的夫妻店,這些連鎖品牌們,紛紛模仿起湘菜的路子,把店面鋪向一線城市的寫字樓、商業中心,一心瞄準打工人的午飯。就像林菲所在的辦公地點,即是杭州有名的高端寫字樓,每天光停車費都要100塊的那種。一棟樓裡,坐滿了互聯網公司員工、金融從業者,如今,一到飯點,這群收入不菲的打工人,就集體走進了江西小炒店,“每次路過,店裡都是坐滿的”。
如今,也有江西品牌“進京趕考”,全國門店剛突破20家的贛鄉野,在北京崇文門開了首店,還計劃在房山開設新店。不過江西小炒連鎖品牌進京的還不多,畢竟北京大商場限制明火,而臨街店鋪又面臨選址和租金問題。社交平臺上,馋正宗江西小炒的北京打工人,多數還得去搜羅藏在居民樓下、犄角旮旯的小館子。
▲ 社交平臺上有很多關於江西小炒的帖子。圖 / 小紅書截圖
在浙江人林菲眼裡,能前後腳成為“打工人之光”的湖南小炒和江西小炒,有很多相似點。比如,都強調現炒,隨便走進一家店,都能看到“堅決不用預製菜”的標語。就連功能表都長得很像——主打的小炒肉、口味雞爪等菜品,怎麼看怎麼眼熟。畢竟,兩個省本就相鄰,有著極其趨同的吃飯習慣。
而相比起湖南小炒,江西小炒還更加“野性”一些。它口味更鮮辣,江西小炒的四件套里,包括辣炒雞爪、紅燒甲魚、干鍋牛蛙、麻辣鴨三件。這幾個菜,尤其適合放辣椒,能做得有滋有味,格外下飯,成了最有名的几道江西菜。
更重要的是,兩者都走性價比路線,有的時候,江西小炒甚至比湖南小炒更低一頭,把一頓正餐的價格打到極致。幾天前的午飯,林菲和自己的幾個同事一起,在店裡“急頭白臉”一頓點,招牌菜都點了,外加每人一盅肉餅皮蛋湯,最後才花了279元。對比之下,光是在寫字樓附近吃碗米線,都得30多塊了。而包括贛鄉野、周大寬、田耕記在內,這些新開出的江西菜連鎖品牌,它們的客單價,已經紛紛(向下)突破了50元關卡,堪稱湘菜平替。
▲ 63元的周大寬雙人餐,標註著反預製菜先鋒。圖 / 網路截圖
同時做到,便宜、快、下飯,且不預製,林菲很難不愛上,而愛好者們的熱情,也讓越來越多人想要入局這個賽道。
江西人張兵生,開了20多年的江西小炒,最近做起了“幫扶開店”的生意,簡單來說,就是教人如何開一家江西小炒店。有這個念頭,是因為感覺到“江西小炒在風口上”——實在太火了,從去年開始,每天都有十幾批同行來他店裡學習,全國各地的同行都有,安徽、四川、甚至遠到西藏。
張兵生說,找他拜師學藝的,不少都是老餐飲人,如今,他們敏銳地察覺到新賽道的出現,忙著轉行。類似的例子,張兵生能說出一大堆。有在安徽六安開酸菜魚的,20多年的老店,味道沒變,客人卻越來越少,營業額下滑了一半,只能另尋出路。還有個贛州老闆,原本在江西開一家商務酒店,現在也卷不動了,選擇盤下一家倒閉的湘菜館,轉頭開起了江西小炒。
開店的人太多,就連江西小炒廚師,都“漲價”了。張兵生說,原來,聘請一個成熟的江西小炒廚師,可能要七八千元,現在的價格已經漲了1000塊,而在江浙滬等地區,廚師們的工資還得往上。至於江西本地,也忙著把江西小炒打出招牌。先是去年5月,南昌舉辦了“首屆江西小炒大賽”,又順勢推出了“江西小炒”的標識,只要是開江西菜館的人,都能用。
各方推動之下,江西小炒的熱度還在不斷走高。截至去年11月,全國各地的江西小炒門店數量已經超過兩萬家,增長率超過600%。其中,擴張速度更快的當屬連鎖品牌。比如小江溪,這個去年6月才剛剛開了首店的新品牌,不過半年,門店數量已經奔著40家而去。在此前的一次採訪里,創始人李逸晨說,今年,品牌的目標是把門店增加到70-80家。
在江浙滬以外的人眼裡,江西小炒似乎是突然火起來的。此前,江西一直被調侃為“阿卡林省”,這是個多用於二次元的概念,意思是經常被人忽視、存在感很低。誰也沒能想到,憑藉著“全國第一辣”的標籤,江西結結實實地火了一把。
但事實是,在江浙滬地區,江西小炒的地位一直很高——這裡經濟發達,外來人口多,本地菜大多又飲食清淡,反而是江西菜、當地的衢州菜這樣的菜系,口味更重、滋味更足,開遍大街小巷,餵飽了無數杭漂、滬漂年輕人的胃。
▲ 江西小炒,主打現點現炒。圖 / 視覺中國
林菲說,每年年初,春節剛結束、做生意的人還沒回來的時候,等得嘴饞心慌的年輕人們,會直接給熟悉的江西老闆去電,催促返程,也有人忍不住在社交平臺上發帖詢問,我的江西小炒,怎麼還沒有回來?最好笑的一回,是在浙江的一場音樂節里,臺上的人問當地的特產是什麼?台下的人異口同聲地回答:江西小炒。
江浙滬人離不開江西小炒,而它的發跡,則離不開江西老表們的存在。現在來看,江西是一個四通八達的省份,它接壤省份很多,浙江、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安徽,都和江西密切相連。但放在交通不方便的過去,三面環山、一面帶江的江西,反而阻擋了江西人外出謀生的道路。
只有浙江,成了一個例外。雖然它也和江西有山脈相隔,但兩省之間的懷玉山是東西走向,不至於形成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這讓江西和浙江之間的來往更為頻繁。
到了這個世紀初,江浙滬的工廠,又成了最吸引江西人外出打工的目的地。在24歲的江西姑娘小繆的記憶里,小時候,就有很多江浙滬工廠的老闆,開著車來江西招工,再把一批批的年輕勞動力輸送到沿海地區。尤其是去浙江,幾乎成了當時的一種潮流,小繆的父母,也是在這個過程里,進了杭州的箱包廠,學會了踩縫紉機的手藝。
江西人多了,總要吃飯。於是,隨著務工大部隊一起來到江浙滬的,就是數不清的江西小炒店。小繆形容,那個時候,附近“挨家挨戶都是江西小炒”。這些店開在街邊,菜價也便宜,兩塊錢一盤的小炒,足以讓人吃個大飽。為了更穩定的生活,小繆的父母順勢盤下了“老表”在杭州的一家餐館,算是正式入了行。
像小繆父母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重視血緣、人情的中國,尤其容易催生出同鄉經濟。來自於同一鄉鎮、村落的人,往往會從事相似的產業,這樣的鄉土社會網路,推動了江西小炒的進一步發跡。
比如,在江浙滬,江西小炒開得最密集的城市,大概是——義烏。原因無它,還是因為來這裏謀生的江西人多。截至2023年,義烏的外來人口有143.3萬,其中,最多的就是江西人,達到25.2萬人,幾乎佔到20%。
而這些人裡,又以江西樂平人為主。樂平市商務局曾經做過統計,光是樂平一個市,就在省外開了接近5000家江西小炒店。樂平的一家本地媒體,更是在江西小炒火起來之後,特地去了一回義烏做調查,當地的樂平老闆說,如今,在義烏的樂平人,已經建了4個江西小炒微信群,每個群500人,加起來從業者就有2000人。
▲ 義烏遍地江西小炒。圖 / 高德地圖截圖
不過,在當下,江西小炒早已不僅是火遍浙江。去年,小繆一家人輾轉到了江蘇,繼續經營一家江西小炒店。他們發現,這幾年,喜歡江西菜的人,的確變多了。十幾年前開店時,店裡的顧客幾乎都是老鄉。但現在,來店裡吃飯的老鄉反而很少,更多是情侶、學生這些愛吃辣的年輕面孔。還有更多人成了旅遊特種兵,願意為了一頓飯,奔赴江西。
江西姑娘言渺覺得,江西小炒能迅速火起來並不奇怪,當代年輕人,很難不喜歡江西菜。
如果要用兩個字來形容江西小炒,那一定是“鮮活”。在言渺的記憶裡,江西小炒充滿煙火氣,更有一種隨意性。傳統的江西小炒店,基本都是夫妻店,沒有店名,甚至沒有功能表。食客來了,先對著滿滿當當的冰櫃點單——老闆今天採購的當季蔬菜、提前鹵好的鴨貨、炸好的小河魚,通通擺出來,食客們一邊點,老闆一邊報價格。
人們深惡痛絕的預製菜,肯定不會出現在江西小炒的餐桌上。選好了主菜,要什麼辣度,要用青辣椒炒、還是紅辣椒炒,跟老闆說一聲,要求通通可以滿足。
▲ 江西小炒,連辣椒都可以定製。圖 / 視覺中國
而在鑊氣之外,消費習慣的改變,成了助力江西小炒火起來的最後一把柴火。
同在杭州工作的陳偉說,作為江西小炒普及率最高的城市之一,杭州一直有很多江西小炒店。但此前,對於長期出沒在寫字樓的這群高收入人群來說,它絕對不是首選。就像咖啡,早幾年,無論是同事,還是領導,所有人每天下午都要來一杯咖啡,不過大家手裡拿著的,不是星巴克,就是光美式都要38一杯的小眾精品咖啡,即便附近有瑞幸,也沒人喝,“被架在這兒了”。
但現在,“大家都不端著了”,陳偉覺得有趣,同事們紛紛咖啡降級,偶爾有幾個依舊放不下身段的乾脆戒了這個習慣,下午開會時,手裡再也沒拿過咖啡。陳偉形容,穿著公司發的工服,喝券后九塊九的咖啡,再吃一頓江西小炒,或許才是當下更具代表性的生活方式。
江西小炒火起來之後,江西餐飲人都忙著抓住這個風口。言渺家在江西的某個縣城,過年回家,變化很明顯——遊客多了,即便是區縣,也突然開出來很多連鎖店、網紅店。
可以想見,店裡的口味,很難讓言渺滿意。或許是為了強調“全國最辣”的特點,讓追風而來的遊客們滿意,不少店會故意把一盤菜做得很辣,滿盤子的“辣椒炒辣椒”,吃來吃去,都是一樣的味道。
但最讓言渺感覺不可思議的,還是價格。她去吃過好幾家,最後一結帳,“便宜到我們自己都覺得離譜”,她有點疑惑,畢竟,這些小炒店裝修好,地段也好,投資費用比起夫妻店,肯定高多了。
▲ 言渺常吃的江西小炒,一份飯只要15元。圖 / 講述者提供
言渺不知道的是,抓住了“消費降級”的時代命題,在當前的江西小炒賽道,“便宜”,已經成了破題的法門。一批相似度極高的江西小炒品牌,掌握了相似的招數,辣、快、便宜,都是它們離不開的標籤。
這其中,也包括餐飲人張兵生的店。他覺得,江西小炒的火,是因為趕上了“中餐速食化”的潮流。張兵生說,江西人懂普通人的需求,他拿趙一鳴零食舉例,這家總部位於江西宜春的量販零食店,主攻的是三四線及以下的城市,和江西小炒一樣,“底層邏輯都是便宜”。
為此,無論是張兵生自己的店,還是他指導別人開的店,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把客單價打下來,一份水蒸蛋6塊錢,一盤土豆絲6塊錢,最貴的菜是紅燒甲魚,也不超過50塊,人均二三十塊就能吃飽。
賣這麼低的價格,還是能賺錢,唯一的方法就是提高翻台率。張兵生說,在這些新開的江西小炒店裡,每天的翻台率甚至能做到8台。還有一些連鎖店,翻台率甚至能到10不僅僅是一張桌子。這樣的結果是,“服務員累死,廚師累死”,但能把人效利用到極致,張兵生會告訴店裡的員工,一切為了賺錢,“有錢了,才能放假、旅遊、陪家人”。
那些獨屬於江西小炒的特色,就在這個過程中,毫無懸念地消失了。比如,這些店裡,肯定不會有冰櫃。食客們都是手機掃碼點單,上菜很快,選擇卻少了很多。言渺說,江西很多費工夫的菜,比如煙熏肉、炸魚塊,都不可能在這些新店裡吃到,這讓她感覺功能表變得有些無聊,明明是現炒的,卻還是吃出了預製的味兒。
但對於包括張兵生在內的餐飲人來說,砍掉冰櫃,就是提高翻台率、提高人效的關鍵。如果還像原來那樣,做現點菜,首先就要加一個幫忙點菜的服務員,這意味著提高人工成本。而對後廚的需求越多,出餐越慢,必須把菜品減少,通通一鍋出,才能夠快。
也不要服務,“江西小炒沒有服務”,張兵生說,茶水自己倒,米飯自己打,這麼便宜,還要什麼自行車?400平方米的店,以前可能要20多個服務員,現在只要10來個。
就連最開始盤店的時候,同樣要強調壓縮成本。張兵生教這些一頭扎進新賽道的人,“是抄底的好機會”——現下,餐飲市場不好做,倒閉的店多,去盤店是最划算的。他有個學員,盤下了一個樓上樓下600平方米的店,前老闆虧了180萬元,現下轉讓費只要幾萬元就夠了。店裡的東西盡可以保留,“只要換個招牌”,對方三個月才開業,做江西小炒,收拾10天就可以開業了。
這些以便宜為底層邏輯展開的手段,帶來了極佳的效果。張兵生有些驕傲,“肯德基、麥當勞還需要搞窮鬼套餐,我們不需要,直接就是便宜。”
儘管抓住了食客們的訴求,但在中國新餐飲產業聯盟贊助者貢英龍眼裡,江西小炒的擴張速度,還是有些太快了。
▲ 江西小炒規模化運營以後,預製的味兒也變濃了。圖 / 視覺中國
除了“江西風味”的丟失,飛速發展還意味著更多隱藏的風險。貢英龍說,同樣是連鎖化,湘菜和川菜已經發展了數十年。如今,湘菜有諸如剁椒魚頭、辣椒炒肉這樣的爆品,川菜也有酸菜魚、辣子雞這樣的經典菜,背後更有一個完善、成熟的供應鏈。但目前的江西小炒,還沒有屬於自己的招牌,再加上強調現炒的特點,對廚師要求也很高。這些特徵,讓江西小炒更難實現標準化和規模化。
這些因素客觀存在,因此,即便是風口正盛,大部分資本依舊處於對江西小炒的觀望階段。一位餐飲投資人同樣告訴每日人物,江西小炒的產品形態與湘菜比較相似,缺乏突出的爆品,這可能會在規模化連鎖上受限。
只是,餐飲賽道里,想追逐風口的人實在太多了。新誕生的江西小炒品牌,還是瘋狂地發展起來。貢英龍說,一些品牌甚至剛剛成立,就已經開始開放加盟,“都是連而不鎖的鬆散式加盟”,沒有完善的培訓體系,就連找廚師,都讓加盟商自己去解決。
作為江西人,言渺為江西小炒的出圈開心,又有點遺憾。她希望更多人到江西,吃真正的江西菜——它的標籤不只是辣、或者便宜,還有各種供應鏈無法送達寫字樓的山味、野味,那才是最正宗的家鄉味道。
(除張兵生、貢英龍外,其餘都為化名)
來源:每日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