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坤今年49了,馬上要奔五了。但是歲月彷彿並未在這位氣質型的帥哥臉上留下一絲痕跡。
他還是他,還是當年那個意氣風發,桀驁不馴的陳坤。
記得陳坤曾在北京國際電影節說過一番話,至今讓人記憶尤深。
那會兒陳坤是評委成員,他跟著其他圈內的前輩們一起,出席了跟媒體的見面會。
會席上,陳坤語重心長地說:“小俐姐是我的偶像,結束的時候我只要了她一個人的簽名。我開竅晚,懂表演,我已經是三十歲之後了...”
“請給我們年紀大的男演員多一點機會吧,請多寫些好的角色給我們這些演員去演戲吧。"
不過,陳坤忽略了網路輿論的力量。這話剛落地,45歲的陳坤就被網友衝了。
這些惡性評論一波又一波,都是衝著他來的。
雖然是一定程度的“網暴”,但網友的憤怒也並無道理,跟大多數人比起來,陳坤好太多了。
劉燁,鄧超,黃曉明,陳坤是“中國四大中生代男演員”,是中國電影票房,品質,口碑的保障。
而陳坤,是出名最早的那個人。
2000年,趙寶剛的《像霧像雨又像風》裡,陳坤演的是主角,給他做配角的是那個在未來幾年後拿了‘視帝大滿貫”的孫紅雷。
即便陳坤從電視劇轉向大銀幕,他2007年就做了《雲水謠》男主,2008年做了《畫皮》男主。
可謂是一路順風順水,不缺資源。
2007年,陳坤就出演了自己第一部主演電影。
跟他同期的“四大中生代”男演員可沒他那麼好運:
2006年,鄧超還在《集結號》里給張涵予作配;2009年,黃曉明還在《風聲》裡做男二。
倒是劉燁能跟陳坤扳手腕,他2004年就做了男主,後面也一直以硬漢的形象出現。
可是娛樂圈更新換代速度快,觀眾也換了口味。
現在中國最具號召力,最具影響力的中年男演員是:吳京、徐崢、沈騰、黃渤這4位男演員。
市場只有這麼大,影視資源也大多有限,有人前進,就有人後退,有人得到,就有人失去。
劉燁自從2016年開始就鮮有作品上映,仿佛在韜光養晦。
鄧超搞了幾年綜藝節目,留下了刻板印象難突破,這幾年也沒什麼好電影找他。
黃曉明雖然是成功複出了,也擺脫了油膩,但是在資源方面,還是差著陳坤太多太多了。
加上後面和葉珂那事鬧得滿城風雨,曉明哥最近的日子也不好過。
雖然陳坤已經不再是扛大旗的首選,但相比起夏雨、段奕巨集、富大龍、廖凡這些拿過大獎又有了實力的戲骨,不知好多少。
這幾年,陳坤就參演了《1921》、《侍神令》以及烏爾善的《封神》三部曲、電影《雪中悍刀行》、商戰劇《輸贏》、《風起隴西》等大製作影視劇。
為何陳坤還不知足呢?因為現在找他的角色,跟他想要的差距很大,陳坤想要的是小人物。
陳坤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本科的畢業論文,陳坤論文標題的是《性格化表演之我見》——
演員對性格的探索,體現是衡量一個演員的演技高低、好壞的重要標誌。
從本科的這篇論文開始就奠定了陳坤的表演風格:他喜歡更複雜更具有性格的角色。
陳坤想要成為王志文,千人千面。
既能演得了痞氣十足的黑幫方言,又能演得了儒雅的肖亮、文華生,可如今演來演去,無論是《天盛長歌》還是《侍神令》,他都是那個廠花,來自底層的人站在高處他就變了。
即使是成為老闆,成為資本的陳坤也不例外。
早些年,陳坤還沒出名前,一家五口擠在小房子里,他拚命地讀書,磨練演技。
2003年《金粉世家》的七少爺火了,那是他應得的,火了后,名利來了,他也欣然接受。
他賺了錢,在北京買了房,把爸媽接到北京,弟弟要結婚,他又送給了弟弟一套房。
錢從哪裡來?大多是拍戲賺來的。
所以,陳坤那會兒會說:拍完戲才是真實的自己,可是一出門,站在高處,他就變了。
2003年,《金粉世家》火了后,陳坤飄了。
經紀公司來挖他,各大電影公司影視公司,跟他談合作,片約不斷。
無論陳坤提什麼要求,對方都能滿足他。
陳坤飄了五年,直到2008年,陳坤坐在家中地毯上,他把三個白天經紀人送來的劇本,擺在桌子上,閉上眼睛隨筆選了一個。
選完他就後悔了:“我怎麼是這種人,你竟然敢遊戲自己的生命到這種程度,陳坤,你竟然敢這麼做。”
那天後,意氣風發的陳坤就變了。
2008年,陳坤出演了《古夢》里的陸天恩,他覺得這個角色讓他感受到了魅力。
陳坤總說:“其實我從2008年才真正的出道。”
2011年,陳坤在個人隨筆集《突然就走到了西藏》中寫道:“從一個自卑的孩子,到一個傳播正能量的男人,這條路,我走了近三十年的時間。”
我常說,是機遇改變了我,我,是被上帝親吻的孩子。實際上,這個機遇是什麼呢?
其實,那個機遇,就是你內心的聲音,它把你帶到你所站立的地方。你只要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最終就會成為你想成為的那個人……
人生,最偉大的意義就在於往前走。"
陳坤領悟到這一點的時候,是36歲,在事業的軌跡上,陳坤跟36歲的劉德華軌跡有了重合。
36歲的劉德華雖然早已功成名就,但演技一直在被詬病,沒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也沒有辦法一個人真正的扛起票房。
在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里,是“雙成一周”的時代,沒有“劉”的時代,早期的劉德華大多數在電影裡做二號或者聯合主演。
劉德華的表演跟陳坤一樣,他們的外表氣質都太正了,這讓他們導致角色演起來很軟,在荷爾蒙電影的時代,他們缺乏演技上的爆發的力度,沒有留給觀眾一瞬的炸裂時刻。
於是,劉德華金像獎陪跑了13年。
第一次,劉德華輸給了《七小福》洪金寶...
第二次,1992年,劉德華的《雷洛傳》輸給了《雙城故事》曾志偉...
第三次,1996年,35歲的劉德華的《烈火戰車》輸給了《女人四十》喬巨集...
直到,劉德華遇見了杜琪峰。
第四次,2000年,劉德華的《暗戰》第四次提名金像獎,他終於捧下了第一尊獎盃。
那一年,劉德華39歲,他終於得到了認可。
可陳坤沒有劉德華的運氣。
陳坤的35歲有些尷尬,他跟劉德華一樣,在35歲之前還被外界看成是花瓶。直到36歲,陳坤拍了《龍門飛甲》摘掉了自己花瓶的帽子。可成也此,敗也此,他的戲路被限制住了。
年輕的時候,他是被推著走的,公司給的都是“花瓶”的角色,他只要站在那裡就夠了。
等陳坤想做一個很好的演員,他已經30多歲了,按照道理來說,30歲的年紀真的不算太晚,畢竟劉德華也是39歲拿的金像影帝。
市場給了劉德華機會,在一次又一次的爛片中,磨練了演技成長了起來,可市場不給陳坤機會,他想好好拍戲的時候,小鮮肉又入市了。
資本市場在拍偶像劇、爛劇,好的劇本又集中在黃渤、徐崢這類頂級金字塔演員手上。
陳坤不想娛樂大眾,可是又身不由己。
從2011年開始,陳坤就很敏銳地感受到時代的變化,他開始談起到“藝術和創造”。
他想成為藝術家。
但這不是好事,而是自我消耗。
陳坤的人設在通稿里,在各大社交平台流傳他所謂“藝術家”的行銷里,以至於陳坤再出來演戲的時候,人們就給他戴上了表演的帽子。
這也是陳坤一直想逃脫卻很難逃脫的一個牢籠,而且是畫地為牢。
這些年,陳坤演得“亦正亦邪”的類似“廠花”角色,陳坤對角色的理解沒錯,表演也沒錯的。
錯的是,千人一面久了,這個面具就長在了演員臉上,變得「演誰都像演員自己」。
尤其是當劇本比不上《龍門飛甲》時,那陳坤演繹難度在熟練的基礎上,就會出現表演降級。
眉頭一皺,觀眾就知道,好了,陳坤又開始飆演技了。
這也是大多數演員的通病,看一次還行,但是看久了,就會變成了“千人一面”。
這不怪陳坤一個人,困境的背後是整個中國影視市場下現存的一些問題:
一方面,社交媒體在給人曝光的同時,也在快速給人貼標籤,當標籤被重複貼起,意味著明星人設越具有穩定。
越穩定,作為演員就越難突破,打破偏見也就越難,演員出身卻做綜藝的陳赫就是這樣。
一方面,市場上的確沒有更多的類型劇本出現。主流電影劇本依舊集中在少數人手裡,電影劇本缺乏更多題材的探索。
陳坤他抱怨,就跟上次王珞丹抱怨一樣,不是沒戲拍,而是陳坤想要一些好的劇本找自己。
再這樣走下去,他的路也就走到頭了。
深夜時刻的矯情,與天明時分的拚命。
陳坤也有中年男人的無奈。
只是,機會曾經出現過在陳坤的面前,年輕的時候,陳坤可以選擇像劉德華,王志文一樣,多去嘗試不同的劇本,不同的角色。
但他沒有,他還是選擇了安逸,現在少了些機會,也是事實,可好事哪能讓他一個人都佔了。
年輕的時候欠下的債終究是要還的,抱怨是解決不了的問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留到最後的人,請用作品說話吧。
來源/狐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