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存款全國第一,能用歐元買菜的小城,也太歐氣了
更新于:2025-03-26 02:43:39

當年憑藉著「人均存款第一縣」衝上熱搜的時候,很多人對青田還感到陌生。

明明是浙江大山深處,一個藏在平平無奇的山窩窩裡的小縣城,卻彷彿濃縮著一個「小歐洲」。

一條甌江穿山過,江與橋配合默契。

高山遠水,小城靜幽,是青山綠水有梯田。

可偏偏這個浙江麗水下屬的青田縣,又以「貴氣」和「歐氣」頻頻闖入人們視線。

|青田江邊歐式建築。圖作者:小紅書博主 @野生月亮🌛

撇開「中國房價第一縣」,先沿著甌江轉,後繞縣城走一圈。

你會看到滿街的歐洲風情建築,隨處可見的咖啡館、西餐廳,地道的西班牙火腿正宗又美味。

甚至,這裡還曾是中國唯一能拿著歐元去菜場買菜的縣城。

出了名后,很多人為了這滿城的「歐氣」來到青田。

而後,感到些失望。

建築的老舊、普通,小城的平凡都會戳破一部分意境。

也正因如此,才沒有真正感知青田的「高級」與「獨特」。

長達300年的改命拼搏之路,讓一部分青田華僑紮根歐洲,就像溫州人的“普拉托”。

把一個個義大利小鎮、西班牙小鎮,變成“青田華僑鎮”。

而眷念家鄉的華僑們,陸陸續續把路往回走,只為“歸家”。

他們在故鄉里建了座歐味十足的江南小城。

山水不移,江南本味還在的青田,也就成了那個「中國離歐洲最近的小縣城」和「浙江第一僑鄉」。

青田建築。圖作者:小紅書攝影旅行博主@Jason到處晃

01

歐里歐氣的青田

把洋氣融進小城生活

當你問青田在哪,青田人不會告訴你,在麗水。

麗水這座被掛在「浙江最窮城市」名單里的小城,裝得下青田縣的骨骼,卻裝不住青田人的魂。

他們的開篇,是「世界青田」。

青田街邊。圖作者:小紅書攝影旅行博主@Jason到處晃

蒼山脈下甌江過,兩岸梯田如一道道褶皺攀在斜坡上。

這景美,但生存環境實在算不得老天的恩賜。

一代代老黃牛賣力耕種,貧瘠山區農耕的苦難,怎麼也攪不動甌江的水,越不過層層疊疊遠去的山。

但青田,不認命。

百年前,還在大山裡玩石頭的青田人,就想著乘著甌江的風出去闖世界。

他們勇敢地翻越了阿爾卑斯山,成為青田的第一代華僑。

僑鄉文化的基因,就此種下。

後來出了個數據,僅僅56萬城市人口的青田,卻走出了38萬華僑。

所以,原本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天崩開局,硬是讓青田人闖出了條具有「世界大格局」的路子。

青田網紅橋。圖作者:小紅書博主 @野生月亮🌛

這種逆天改命的世界觀,在如今的青田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區別某種潮流的一時興起,區別於某種看似靠譜的生意經。

青田街頭一棟棟欲與山比肩的歐式建築,經過了時光的洗禮,是青田人曾闖蕩天下的證據。

但,不是唯一。

這裡的老大爺老太太們,可能一大清早到菜場買菜后,轉身把歐元硬幣投進廟會錢箱;

或是午後,走進一家咖啡館,來上一杯義大利手磨咖啡;

青田喝咖啡。圖作者:小紅書博主 @野生月亮🌛

正宗的西餐, 也在這個小縣城。

社區樓下與瘦肉丸店、餃子館同在一個街道的,可能是一家能品嘗到的高品質法國紅酒的西餐廳。

來份西班牙火腿和義大利披薩,另加一份海鮮燉飯。

當青田人把阿爾卑斯山的風揉進了清明粿,誰還會在意,這裡到底是義大利、西班牙,還是浙南山城。

這裡,是青田。

一個深處江南,卻能使用歐元生活的地方。

一個地方不大,房價卻飆升到三四萬,超越許多二三線城市的縣城。

也是一個大街小巷鋪滿歐式建築,隨手一拍就是國外度假片的地方。

青田街頭。圖作者:小紅書攝影旅行博主@Jason到處晃

當然,青田還夠魔幻。

一面是中國的潑墨山水畫,是浙南山區的小橋、流水、青山、古村梯田層層掩映,如世外桃源般;

一面歐式風情油畫,常給人上一秒還在街頭吃麥餅,下一秒就到了巴黎的廣場喂鴿子;

坐擁琳琅滿目的“世界超市”的同時,可以偶遇大衛雕像。

滿城都是咖啡香,卻會讓人沉醉在甌江淌過的山水風情里。

所以有人才說,這小城浪漫極了。

青田甌江邊。圖作者:小紅書博主 @野生月亮🌛

不是說讓人假裝在歐洲的浪漫,而是青田人看過世界後回歸故土,重塑家園的浪漫。

他們把一種優雅的生活方式,與江南傳統的美好融合,成就了青田獨一無二的氣質。

路上有藍色微巴,來來往往流動著青田人的日常。

超可愛的小綠車,招呼著人們。

投下幾個硬幣,就能一股腦兒地衝進渾身上下都「歐里歐氣」的青田裡去。

青田圖書館。圖作者:小紅書攝影旅行博主@Jason到處晃

02

「青裡青氣」的石雕

硬是鑿出了個世界青田

前不久,一群青田人帶著他們最引以為傲的石雕,在西班牙亮相。

這算是一項祖輩留下來的傳統手藝了。

很多人初識青田,或是第一次到青田,大概都有這樣的疑惑:

藏在山裡青田,是怎麼闖出去的?

這就不得不說,有名的青田石雕。

©視覺中國

追溯到六朝(221—589)時,青田石雕被發掘,受到了文人墨客的愛。

從小眾到大眾,明朝中期廣泛用於圖章的篆刻、治印。

並與書法、美術結合,巧奪天工,“圖書石”被用來形容青田石。

乾隆80壽辰,還收到了官員進獻的60平尾海豹,後作為國寶收藏於宮中。

這讓小城裡走出來的工藝,越來越尊貴。

青田人也牢牢抓住機會,在一切可能的場合,賣力吆喝。

一度引得不少外國人,尤其是日本人愛不釋手。

其中有個小插曲。

因為語言不通,而賺到錢的青田山民很多。

比如1890年,山口陳元豐在普陀山、天台賣石雕時,靠打手勢表示價錢,如伸出五指,意為賣5元,日本人以為是賣50元,因喜歡而成交。

也由此讓如陳元豐一樣的青田人,紛紛踏上了攜石闖天下的路子。

近鄰日本,成了青田石雕最早光顧的國家。

18世紀後,在中歐貿易和歐洲啟蒙運動的大背景下,青田人瞄準了歐洲的“中國熱”潮流。

開始大膽地走進歐洲,後來抵達美洲。

儘管語言不通、文化差異、資金短缺,但不放過任何能讓自家石雕亮相的機會。

有數據顯示,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青田人就曾有8次將石雕打入了國際賽會。

其中就有1899年的巴黎賽會、1905年的比利時賽會,和1915年太平洋萬國博覽會。

用現在的話說,倔強的青田人帶著倔強的美石頭,在歐洲可是“殺”瘋了。

誰也沒想到,江南深山的石頭,讓曾經挑著扁擔走四方的石匠們,鑿出了個橫跨五大洲的華僑傳奇。

看到過一句很動人的話:當年每個出洋的青田漢子,包袱里都藏著這樣的“鐵筆”。

它們後來,成了唐人街最堅硬的鄉愁。

如今,在青田的石雕博物館,中國唯一的石雕文化專業博物館,記錄著青田人走過的這條“藝術長河”。

6000年石雕歷史,遠遠大於青田人闖世界的歲月,但卻塑造了他們最“硬挺”的底氣。

如果說石雕工藝敲開了歐洲的大門,但真正讓青田人紮根的,是他們抓住一切機會用實力說話。

在歐洲小鎮開中國超市,開出了百億市場。

開餐館,做服裝加工,還有理髮、擺地攤,甚至於靠“三把刀”(菜刀、剪刀和剃刀 )白手起家。

每一次離家遠行,都是一場豪賭。

堵對了。

回頭看,當年的歐洲人可能怎麼都想不到,如此拼的青田人在國外卷天卷地,最後只把歐元和咖啡、火腿、紅酒,和優雅帶回了江南老家。

成就了如今青田,富有但閒適的小城模樣。

有人稱它為「小歐洲」。

但只有青田人知道,在一個晴天的夜晚,漫步甌江之畔有多爽。

經過凱旋門風格的橋頭時,

望向不遠處,那莊重的圓頂、矗立的鐘樓和雕花的陽臺。

不被定義的江南老家,才是青田吧。

來源:那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