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3個變老表現,從睡覺開始!若是一個都不佔,說明你還年輕!
更新于:2025-04-06 22:34:36

歲月這把 “殺豬刀”,誰都躲不過,衰老是人生必經的旅程。但你知道嗎?衰老可不是從臉上的皺紋、鬆弛的皮膚開始大張旗鼓宣告的,很多時候,它早就悄悄在我們睡覺時留下了痕跡。作為在醫院摸爬滾打多年的人,我見過太多人從活力滿滿走向衰老,而睡眠中的細微變化,往往就是衰老吹響的第一聲號角。今天就來聊聊,睡覺時身體出現哪些異常,說明衰老已經在慢慢靠近了。

睡眠不深:美夢不再,疲憊常伴

曾經一覺到天亮,醒來神清氣爽,如今卻頻繁做夢,睡眠淺得像浮在水面,早晨起來總覺得沒休息夠,彷彿被疲憊狠狠 “黏” 住。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半夜突然醒來,望著漆黑的房間,怎麼也睡不著;或者醒來后,腦海裡全是稀奇古怪的夢,可身體卻像沒睡過一樣沉重。這可不只是簡單的失眠或壓力大,很可能是身體在悄悄告訴你:它不再年輕啦。

我接診過不少五十多歲的患者,他們常常皺著眉頭跟我抱怨,現在睡覺就像 “蜻蜓點水”,動不動就醒,想進入深睡眠簡直難如登天。有位坐辦公室的女性患者,以前睡眠品質那叫一個好,沾枕頭就著。可隨著年齡增長,晚上睡覺就像被施了 “淺睡咒”,迷迷糊糊,還沒睡踏實就醒了,第二天整個人都像霜打的茄子,沒精打采。

為啥會這樣呢?原來,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的生物鍾就像老舊的時鐘,開始 “走不準” 了。特別是深睡階段,腦波和生理活動不再像年輕時那般平穩。正常的深睡期就像給身體按下 “修復鍵”,能讓身體得到充分恢復。可衰老的身體漸漸失去調節深睡眠的能力,只能在淺層次休息,白天自然沒精神。這和大腦中褪黑激素分泌水準降低脫不了干系,褪黑激素就像睡眠的 “引路人”,年輕時分泌得多,能幫我們快速進入深度睡眠。但年紀越大,它分泌得越少,深睡眠就變得不穩定,就好比原本寬敞的高速公路,慢慢變窄,通行變得困難重重。

要是你最近也總感覺睡不實,淩晨醒來就難以再入睡,不妨試試改善睡眠的方法。比如每天傍晚去公園散散步,讓身體微微出汗;晚上盡量在同一時間上床睡覺,早上在同一時間起床;睡前別玩手機、看刺激的影視劇,給大腦一個安靜放鬆的環境。不然,長期睡眠淺,免疫力會像坐滑梯一樣下降,內分泌也會跟著 “搗亂”,各種健康問題就會找上門。

睡覺抽搐:身體的 “異常跳動”

正做著美夢,突然大腿、手臂或腳趾不受控制地跳動、抽筋,把自己從睡夢中 “拽” 醒,你有沒有過這種驚悚體驗??這種情況在年紀稍大的人里很常見,但有些年輕人也會遇到。一開始可能只是偶爾 “抽一下”,後來就變成持續抽搐,把好好的睡眠攪得 “天翻地覆”。

有位幹了一輩子重體力活的老工人,每次跟我說起晚上睡覺就唉聲嘆氣。他說,一到夜裡,腿部就像裝了個 “小馬達”,老是抽筋,特別是快入睡的時候,小腿突然一陣劇痛,疼得他直冒冷汗,一晚上要被疼醒好幾次,根本沒法好好睡覺。起初,他以為是白天幹活太累,肌肉疲勞,可休息了好久,癥狀不僅沒減輕,晚上反而更嚴重了。

從醫學角度看,這和老化過程中的神經退行性變化密切相關。人上了年紀,神經系統就像老舊的電線,開始出現傳導功能減退的問題。支配肌肉的神經在過度疲勞后,沒辦法正常發出讓肌肉放鬆的信號,肌肉就會不自主地抽動、痙攣。而且,這種肌肉抽搐在晚上安靜的時候更容易發作,周圍沒有其他干擾,神經系統的不穩定就暴露無遺。

除了衰老,缺乏鈣、鎂、鉀等維生素和礦物質也會導致這種情況。年齡越大,人體吸收這些微量元素的能力越弱,血液中的礦物質濃度發生變化,肌肉就會 “抗議”,出現不適。要是你也有類似經歷,千萬別不當回事,可以多吃點牛奶、豆製品、堅果等富含鈣、鎂的食物,或者在醫生指導下適量補充礦物質,緩解癥狀。

頻繁起夜:夜晚的 “厕所之旅”

半夜睡得正香,突然被尿意 “叫醒”,不得不迷迷糊糊爬起來去廁所,一趟又一趟,嚴重影響睡眠品質,這是不是很多中老年人的煩惱?早上醒來,感覺身體被 “掏空”,疲憊不堪,仔細想想,是不是夜裡頻繁跑廁所了?

有位工作繁忙的中年男性患者,總是熬夜加班,作息不規律。他說,近一年來,晚上三四點準會被尿意 “鬧醒”,就算睡前很少喝水,也忍不住要上廁所,一晚上至少兩次。一開始他沒在意,以為是飲食或其他原因。可時間一長,睡眠品質直線下降,白天工作也沒精力,才驚覺身體不如從前有耐力了。

這其實是年齡增長帶來的 “副作用”,膀胱和尿道功能逐漸減弱。年輕時,膀胱像個大容量的 “儲水桶”,儲尿能力強,夜裡基本不會被尿意打擾。但年紀大了,尤其是五十歲以上,不管男女,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尿頻、尿急。隨著激素水平變化,膀胱和尿道肌肉控制力下降,頻繁起夜成了常態。進入更年期的女性,荷爾蒙水平波動,夜間起夜情況會更嚴重。男性也不例外,前列腺增生患者,晚上常因前列腺腫大,尿頻不說,還排尿不完全。

要是你發現自己晚上總往廁所跑,可別不當回事,這可能是衰老的信號。平時可以減少晚上的飲水量,別吃太鹹,避免長時間憋尿,這些小習慣能有效緩解癥狀。

【本內容為故事類醫療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內容所出現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為藝術加工,並非有意冒犯或貶低任何個人、團體或組織。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理性閱讀。】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