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我說,年輕人群體到底怎麼看AI、用AI啊???
現在擺在眼前的有這樣一份調研數據,給我們更直觀的答案。參加調研的年輕人群們——
一方面呈現出與新技術共生的狀態。
超九成已習慣在工作學習時使用AI輔助創作;約兩成年輕人已經通過AI賺到錢。
另一方面,他們中的大多數已經在使用AI獲取情緒價值。
超七成願意和AI虛擬人做朋友,約六成年輕人擁有虛擬夥伴,參與調研的Z世代人均1.8個AI朋友;此外,超八成在AI輔助下建立了真實關係。
當然了,也有約四成存在“AI焦慮”。
但總體而言,當AI逐漸成為水電氣一樣的基礎設施,年輕一代正積極尋找自身的明確座標和使用新技術創造價值的解決方案。
以上,來自Soul App旗下Just So Soul研究院梳理總結的《2025 Z世代AI使用報告》。今年是該研究院第二次面向年輕群體發起AI相關調研,共回收3680份有效反饋。
該報告聚焦年輕人對AI認知和使用的改變,以及這種變化背後個體如何重塑與新技術相處的範式。
英國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曾提出著名的“科技三定律”,指出了不同代際對新技術的態度和主動性。
其中一條是: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將會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
AI發展迅猛的當下,正處於這個年齡跨度的是Z世代(包含95後、00後),他們也明顯呈現出與新技術共生的狀態。
作為AI原生代(AI Native Generation),他們對AI的認知深入程度快速提升,並且與AI技術的互動如同呼吸般自然,在高頻使用中驅動新的學習、工作、消費行為產生。
特別是伴隨著DeepSeek的破圈和AI應用的進一步普及,現階段,年輕人對AI的認知和瞭解不斷拓展。
此次調研數據顯示,Z介質生成對AI技術非常瞭解(包含從事相關行業、研究或熟練使用相關產品)的群體佔比為23.8%。
而根據《2024 Z世代AIGC態度報告》,一年前,這個群體佔比僅為3.53%。
了解AI的同時,年輕人更是將AI快速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當下最主要的四大AI功能使用場景分別是:
在接受調研的年輕人中,95%的年輕人已經習慣在工作學習時使用AI輔助創作,其中55.4%會頻繁使用。
而且從不同的代際對比分析來看,比較明顯的趨勢是,基本上越年輕越頻繁在生活中使用AI。
在使用AI對工作生活產生具體的提效評估上,近八成參加調研的年輕人表示AI提升超50%工作學習效率。
其中,30.8%認為AI的使用為自身的工作學習帶來了非常大的提升,幾乎實現了100%提效;僅有3.6%的年輕人表示“沒有明顯提升,AI的説明不是很大”。
在通過AI賦能工作、創造經濟價值外,AI還通過情感陪伴帶來情緒價值,這正成為AI應用的另一大主題。
經典科幻電影《Her》中的情節——人類與人工智慧操作系統“薩曼莎”產生了特殊的情感連結,正在AI技術的迅猛發展下走進現實。
根據此次調研,近四成年輕人每天使用AI產品獲得情感陪伴。
其中,“非常頻繁,每天使用多次”和“比較頻繁,每天使用一次”的選擇佔比分別為22.1%和20.8%,僅5.5%的年輕人表示對AI陪伴類的產品不感興趣。
特別是和傳統觀念中“女性更需要AI獲得情感陪伴”的認知不同,數據顯示,男生頻繁使用AI獲得情感陪伴比例更高,兩者比例分別為45.6%(男)和37.2%(女)。
在AI陪伴深入年輕人的情感、社交生活的背後,一方面,在個體高速原子化的趨勢下,年輕一代親緣、地緣等傳統社交關係式微,AI成為低門檻構建社交網路的有效方案之一。
另一方面,伴隨著大模型推理、感知、交互能力的突飛猛進,正在實現AI與人情感交互的自然、流暢、擬人性,真正實現了為個體帶來情緒反饋和情感支援。
技術能力的飛躍也推動了Soul “虛擬伴侶”等AI陪伴類產品的流行,進一步推動了應用的普及和年輕一代對AI實現人機交互認知的改變。
此次調研結果表明,71.1%的年輕人表示願意和AI做朋友,建立情感連結。
對比《2024 Z世代AIGC態度報告》,一年前,選擇願意和AI做朋友的年輕人比例為32.8%。
接受調研的年輕人中,有超過六成表示擁有正在或曾經聊天互動的虛擬夥伴,38.8%則表示沒有虛擬夥伴,整體來看,參與調研的Z世代人均擁有1.8個AI朋友。
在和AI互動的年輕人中,有26%認為目前的AI產品能夠完全滿足自身的情感訴求,45.7%則表示一定程度上能夠滿足,僅5.9%認為完全不能滿足。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AI情感互動表現越來越突出、大眾對人機互動接受度大幅提升的當下,圍繞“AI是否會帶來虛擬關係沉迷”的討論也逐漸頻繁。
在年輕人看來,AI社交同樣有效賦能了現實中的真實關係網路。
報告顯示,超八成年輕人表示在AI輔助下建立了真實關係。
具體的主要方式包括了:
作為現階段新質生產力的代表,AI的快速發展正帶來各大產業顛覆式的發展,也將深刻影響每個個體的生活方式。
身處時代發展洪流中,年輕人如何應對新情況?面對“未來我會被AI取代嗎?”“我能做些什麼找到新的生存之法?”這些現實問題,年輕人又會怎樣行動起來?
調研顯示,面對是否正在或曾經經歷AI帶來的焦慮這一問題,有13.5%的年輕人表示“經常焦慮”,23.2%選擇“偶爾感到焦慮”,而“不太焦慮”和“完全不焦慮”的比例為36.8%和26.5%。
在感到焦慮的群體看來,不安的主要因素為,“擔心AI會讓虛假消息泛濫,讓人被誤導”(37.1%),“擔心AI對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的威脅”(37%),“擔心AI技術發展過快,自己無法跟上”(33%)和“擔心AI取代我的工作”(28.6%)。
而不太焦慮的年輕人則認為,“AI是可以利用的輔助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效率”(46.8%),“AI目前局限性還很大,比如無法替代人的創造力和情感”(36.7%),“AI的發展可以帶來更多便利和新的工作機會”(32.9%)和“我正在主動學習AI技術,保持競爭力”(29.6%)。
同時,可以看到年輕一代正通過主動學習AI、擁抱AI,以應對“AI焦慮”,找到發展新階段中的新機會。
有59.2%的年輕人表示已經看見或者相信AI技術的發展會催生新的職業,22.4%認為AI很適合幫人開展副業。
此外,15%受訪者表示已經在從事AI相關職業,還有72%很願意嘗試AI相關的新職業。
令人振奮的是,此次調研中,19.9%的年輕人表示已經通過AI賺到錢,而在2024年的調研中,這個數據為14.18%。
當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通過AI創造了實際的收益,收穫了AI帶來的情感陪伴,提升個人生活的幸福感,AI才能擁有持續發展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