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管理者,是團隊的核心人物,必須先管理好自己,才可能管理好整個團隊。——彼得·德魯克
對於管理者而言,對管理角色的認知,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是角色?角色就是基於組織、上級、客戶與自身對崗位任職者履責的期待與要求,即一套行為模式的集合。他來自組織,角色認知就是任職者對自己擔任崗位的履責標準的自我認知,而管理者角色認知也是如此。
一個管理者角色認知受到履責責任、人際關係、場景、邊界、權力、權威、情緒以及任職者工作條件、資源與能力等諸多因素影響,尤其是管理者本身發展的傳記特質的影響,即這個管理者他本身出身的原生家庭、遺傳基因、後天成長歷程、人性與動機、性格、行為風格與行為習慣等等,都是影響管理者角色認知的主要因素。
基於角色模型,管理者角色通常是指“管理自己、管理任務、管理他人”三個方面,每個方面又有三個核心的關鍵要素,從而全面、系統地構建起管理者的角色模型。
圖片來源 | 德來商學,管理智慧
德魯克曾簡明扼要的闡述了管理者的兩項基本任務:“一個管理者有兩項具體的任務。
其中,第一項任務就是創造出一個真正的整體,大於各個組成部分的總和的整體;
管理人員的第二項具體任務,是在每一項決定和行動中協調當前的和長期的要求……他實際上是生活在兩個時間維度之中——當前和未來。”
一個管理者,是團隊的核心人物,必須先管理好自己,才可能管理好整個團隊。
現代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在其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中指出現代管理的核心思想在於“自我管理”。他認為“讓自身成效不高的管理者管好他們的同事與下屬,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有偉大成就的人,向來善於自我管理,然而,這些人畢竟是鳳毛麟角”。
自我管理對於領導者及其所領導的組織取得成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簡單地說,自我管理就是對自己的管理。
然而眾所周知,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最難管理的其實也是自己。
自省、自知、自律是管理者自我管理的重要前提。
01
自 省
POINT ONE
自省是成功的加速器
“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的照出來,使我們有機會改正。”
管理者不光反省自己,還要反省公司,要時刻有危機感。
1.反求諸己
成功的管理者必須要有自覺,遇到挫折首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要有不斷發現和認知自己的能力,保持內觀、自檢與總結的習慣,做自己的鏡子。不斷地檢查自己行為中的不足,以及時地反思失誤之原因,不斷地完善自我。
2.終身學習
一名管理者必須要不斷學習,曾國藩在功成名就之後,依舊要求自己保持“讀書不二”和“讀史”的習慣;現代人才學中的“蓄電池理論”說,人的一生只充一次電的時代已經過去,只有成為一塊高效蓄電池,進行不間斷的、持續的充電,才能不間斷地、持續地釋放能量。
3.理想驅動
弗洛德認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本我是先天的本能,慾望所組成的能量系統,包括各種生理需要。自我位於人格結構的中間層,它一方面調節著本我,一方面又受制於超我,遵循現實原則。超我是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追求完善的境界。
理論上講,每個人的能力都是無限的,就看你自己,看“批評者的我”、“表演者的我”和“理想者的我”這“三個我”誰佔主導地位?就要靠“三個我”不斷地去激發自己好的狀態。“理想的我”代表光明,代表前途,代表理想狀態;“表演者的我”通常會有惰性,人的天性就是這樣。所以“理想者的我”和“表演者的我”通常會有矛盾,而“批評者的我”就來分析,進行客觀評判。一個人如果能變成“三個我”的話,就會永遠處於這樣一個對理想狀態和目標設定的追求、實踐、修正和批評之中,成為自己最有效的管理者。
從自我提高來講,做事要有規律,做人要設定理想狀態,既要實踐又要不斷修正、批判,我們非常需要理想驅動、自我批判、持續提升。
02
自 知
POINT TWO
自省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自知
《道德經》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但,人往往難自知。
大部分人往往自我感覺良好。關於這樣的現象,社會心理學家提出了“自我服務偏見”這一概念。
它的意思是:大部分人在內心深處相信自己比普通人更好,自我服務偏見是一種證據確鑿的普遍存在的偏見。
心理學家曾做過實驗:66%的人認為自己比實際年齡要更年輕,而只有12%的人覺得自己比實際年齡更老。當被問及智力時,大部分人覺得自己比周圍的普通人更聰明。當被問及工作能力時,90%的業務經理覺得自己比一般同事更強。當被問及偏見時,大部分人覺得自己比普通人更不會受到偏見的影響。
1. 兼聽則明,不要怕被質疑
管理者做決策的時候,要堅持自己內心的想法,但在決策之前建議多收集各方意見。不僅僅是説明自己找到盲點,也是讓大家共同參與,最終提高對決策的認同度。
日本有一位表演大師有一次扮演一位疲憊不堪、潦倒落魄的旅行者,在他上臺前,他的一個學生提醒他鞋帶鬆開了。大師向學生表達了謝意,系上鞋帶。但在上臺前,他又鬆開了鞋帶。原來,大師故意鬆開自己的鞋帶來以此表現旅途的艱辛和疲倦到不修邊幅的狀態。後來另一位學生問他為什麼當時不直接告訴那位提醒的同學。大師說,一方面上台時間緊張,更主要的是他怕打擊了學生諫言的熱情,下次如果自己真的是不小心忘記了什麼,學生會猜測這次是不是又是老師的刻意為之呢,說不定就會造成失誤。
內心清楚自己決策的依據和邏輯,但也不要去排斥他人的意見和建議,才是真正強大的人。
2. 培養敏銳的判斷力
人在認識自己的時候,很容易受到來自外界資訊的暗示或者自己內心迴避失敗的擔憂,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特別在面對自己的不足和失誤時,人第一反應往往是掩飾,歸因時容易外歸因,自我和諧。
人對事物的判斷一般會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感性的,憑直覺或經驗;一種是理性的,靠資訊收集、分析、判斷。經驗和直覺往往發揮奇效,但這些也是建立在良好的訓練和充分的知識儲備之上的,可不是簡單的第六感。所以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我們更全面的收集資訊、審視自我,培養敏銳的判斷力。
3. 通過重大事件映照自己
成功的巔峰和失敗的低谷都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性格,從中獲得的經驗和教訓能提供自身的個性、能力等資訊,還能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優點、不足和缺點。因此要把握這些,時刻重新認識自己。
03
自 律
POINT THREE
一個團隊中,管理者是權力的核心,擁有比普通員工更大的自由。正所謂,權力越大,責任就越大,他需要對團隊的績效負責,公司的營收負責,如果不能以更大的格局和眼光來看待這份權力,無法自我約束,那對自己,對整個團隊,乃至對整個公司都是災難。
1.堅定信念
管理不在於技巧,而在於“技、智、德”,尤其在於人的“心智”和“品德”。工作中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問題,人也難免會有迷茫、膽怯,作為一個團隊的領袖,必須克服自己內心的弱點,始終傳遞正能量,堅定團隊的信心和目標。
2.以身作則
一個管理者能把一支隊伍帶起來,要從自己日常的言行舉止做起,把工作做到位,團隊成員就有一個好榜樣,隊伍就慢慢帶起來了,這是基本的管理之道。管理者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在團隊中自然就建立了工作的標準,自然就有了信服力。
3.全面自控
管理者需要建立全面的自控力,學會自我監督、自我引導、自我催促,善於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不良習慣和惰性,在失意和憤怒的時候要冷靜下來進行思考,不急於做決定,懂得用陽光的心態面對一切。管理者的情緒和行為,不是個人的,是會影響團隊所有人的。管理者要善於隨時調整自我心態,管理自己的情緒,不管遇到多大難題、多大委屈,都要及時調整。
康得曾說: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優秀的管理者,都極度自省、自知和自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