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本增效】為什麼企業最後只做到了降本不增效
更新于:2025-03-26 09:42:42
分享:恒杉(ID:gh_a80ed55ed650)
編輯:小杉
引言:
要講財務創造價值,降本增效是一個重點領域,但是很多時候企業最後只能是降本不增效。什麼是真正的降本呢?
降本應該站在“資源配置”角度來思考。某燒結廠的降本措施可以解釋:“在生產過程中燒結廠不斷摸索影響生產品質產量的“卡脖子”難題,發現300二次配料室16號13號白灰消化器生產時波動大,影響燒結礦品質。為了穩定燒結生產,經過生產與維修結合討論,共同研究方案後彙報分廠決定將白灰消化器取消。用溜槽直接到電子皮帶秤上,從而保證物料配比均勻準確,減少配比波動,為高爐吃好料精料打好基礎。而且消化器的取消每月電費節約8640元(電機為15KW,每天運行24小時。15*0.8*24=288度/天288*0.5=144元/天*30天=4320元*2台=8640元)。燒結生產通過設備技改和工藝管控,含氧量下降,自發電率逐步提高,整體向好。”
01
整體成本管控理論有財務人員可能認為這和我們財務有什麼關係,這和財務管理也沒有關係呀。我們經常提到的業務財融合以及成本BP,其實在這裡面是需要發揮應有的價值的。
如何理解這個問題?無論是老闆還是財務人員,一是有財務管理理論但是缺乏理論的體系化,二是在尋找萬能財務管理工具,但是沒有去尋找可以落地執行的方案。對於降本增效的體系化理論,製作以下成本管控體系管控。
“整體成本管控理論圖”在製作的成本管控圖中,最裡面的鐵三角是基於管理需要“責權利”為基礎構建,否則任何管理都會失效。同時圍繞著“責權利”需要構建三種能力,在外面的鐵三角是財務管理的幾種工具的綜合運用(目標與計劃,預算與過程控制,經營分析與績效管理),最後圍繞著財務管理工具,我們需要根據每個企業自身業務特點,進行規劃降本的具體方案(基於目標成本法下的作業動因控制,從報價到出貨各環節成本控制,從經營分析到績效管控)。很多財務人員對於體系化理論嗤之以鼻,認為這是故弄玄虛,你直接給我一個成本管控方案和稅務籌劃方案就可以了。但是真正的成本管控必須和稅務籌劃,必須有一套成體系的理論來做指導,否則很容易陷入“以用完的筆芯換一根新筆芯”這類管控中。為什麼有時候沒有體系化的財務管理理論,很多成本管控會陷入理論化呢?舉例說明:某企業現在獲利率是10%,老闆說明年要實現目標利潤20%,銷售額該長多少?或者成本該降多少?這種問題實務中較少以這種方式出現,但是財務管理考試和我們財務人士喜歡用這種例子。首先我們回顧以下公式:盈虧平衡點業務量=固定成本/(單價-單位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單位邊際貢獻盈虧平衡點銷售額=盈虧平衡點業務量*單價盈虧平衡點收入=固定成本/(1-變動成本/銷售收入)=固定成本/(1-變動成本率)然後我們按照公式來計算,假設企業收入為1000萬,對企業各項成本費用按照固定費用和變動費用進行拆分后,獲得企業固定成本為300萬,變動成本為600萬,可以獲得變動成本率為60%。此時盈虧平衡點銷售額為300/(1-60%)=750萬。如果要實現目標利潤20%,成本加上目標利潤,可以計算出目標利潤對應的銷售量。同理將變動成本比率加上目標獲利率就可以計算出相應的銷售額(也就是目標獲利率下的銷售收入)。300/(1-60%-20%)=1500萬,1500/1000=150%也就是需要銷售額增加50%才能利潤實現20%的目標。財務拿著這個計算的結果和老闆以及營業單位說,你們提高銷售額,請問這個管用嗎?從降本的角度來講,假設降固定成本1000=FC(固定成本)/(1-60%-20%)FC(固定成本)=1000*(1-60%-20%)FC(固定成本)=200萬假設降變動成本1000=300/(1-VC%-20%)VC%(變動成本率)=50%通過計算要實現利潤從10%到20%,從降本角度來講,固定成本要從300萬下降到200萬,下降33.33%,變動成本下降17%。如果財務管理只是停留在按照公式算出一個比率,大概率從老闆到營業單位都認為你算的這個東西沒有用。究其原因是我們陷入具體的財務理論,而沒有體系化的財務理論。因為真的業務財務融合,不是展示一個“演算法”,給出一個教材指標,而是需要在具體措施上提供路徑。為了進一步說明為什麼需要體系化降本理論來指導降本,我以以下幾項降本項目簡單說明。如何在“整體成本管控理論圖”下,將降本理論付諸實踐呢?或者說在降本增效過程中,財務管理如何介入?在以上保本點案例中,在收入、固定成本、變動成本中,變動成本較小的下降對利潤改變幅度較大。如果將成本管控進一步延伸,則必須在“整體成本管控理論圖”下,找出本企業變動成本專案關鍵專案,根據費用項目現狀,找出降本措施。同時財務需要獲取財務數據的現狀值,標杆值,然後設定“三級目標”以及責任成本人。(如下圖所示)
在以上整個降本過程中,有了成本責任,有了各部門的行動措施,還需要嵌入“利”,也就是績效管理。比如在維修費用降本專案中,日常維修費2022年平均值2.1,必保值1.8,則按照必保值計算效益:2023年預估產量100萬噸,噸降低0.3元,實現效益0.3元/噸×預估產量100=30萬元。企業可以根據降本績效,設置相關獎金分配方案。
02
成本管控體系化作業在“整體成本管控理論圖”下,需要我們財務人員需要在財管公式之下,進一步延伸,將財務管理工具嵌入降本增效中。但是即使我們財務人員對降本有了整體認知,但是還有一個決定降本能否落地執行的點,那就是打通降本的“任督二脈”,即讓成本管控成為體系化的作業,而不是“各自為戰”。
首先看下“成本管控體系化作業圖”:
上圖只是簡單將製造業從研發到出貨各流程中,各個環節相互影響的點,財務管理需要在整體作業的過程中進行成本管控。在沒有“成本管控體系化作業圖”,我們經常聽到財務人員對降本的措施有這些:採購降本採用集中採購方式;生產環節降本,寒暑假大量採用學生;倉儲降本,關注賬實數量,關注材料報廢。可是在體系化作業中,採購降本需要研發、銷售、採購協同配合,找出降本點進行降本。生產降本需要在沿著“銷售-生產計劃-生產排程-生產”路線,基於“人機法料環”中,找到針對性降本措施。之所以要在“成本管控體系化作業圖”下進行成本管控,以資金成本管控來說,對怎麼降本增效怎麼和資金有關係?這本身就是說明瞭考慮資金成本,就是在體系化成本作業圖中做出的考慮。對於資金管控,財務人都知道要優化應收款項、降低資金佔用,有人說要壓縮應收賬款,延遲應付賬款。具體措施可以是:優化經營預付款、減少資金佔用;優化應收款項、減少資金佔用;優化備用金管理、減少資金佔用。但是具備了“成本管控體系化作業圖”意識後,關於資金管控需要從整體生產價值鏈進行思考,並提出具體的應對措施。可以根據企業業務特點,從財務層面-作業層面-行動措施,三個層面構建可落地的行動措施(如下圖所示),這樣我們的財務管理就不會陷入喊口號。比如不只是在財務層面提出“,優化資產結構,提高資產效率”,或者不只是在作業層面提出,“優化應收款項、降低資金佔用”,而是在“體系化作業”概念中,建立起立體的,多維度,基於各業務相關關聯的具體措施,同時為了讓提出的措施能夠真正的變成行動力,在每一層根據責權利做好設置(各層目標、各層責任部門及責任人、各層業績管理目標及獎金分配、各層具體措施)
上圖中具體改善措施如下:1.提高生產效率(1)優化生產計劃和生產排程(2)加強生產效率,減少生產環節物料佔用。(3)降低生產線物料佔有,提高生產節奏和生產效率。2.優化現場冗贅資產、減少資金佔用(1)優化非生產性閑置固定資產、減少資金佔用(2)優化生產性閑置固定資產、減少資金佔用(3)強化廢舊物資管理,提升回收價值3.優化存料庫存,減少資金佔用(1)加強備件週期管理、降低備件總量(2)加強材料週期管理、降低材料總量(3)控制半成品庫存、減少資金佔用(4)降低產成品庫存、減少資金佔用4.優化固廢利用、降低資金佔用(1)優化尾渣利用、降低資金佔用(2)優化除塵灰利用、降低資金佔用(3)優化其他含鐵料利用、降低資金佔用(4)優化輔料應用固廢、降低資金佔用在以上各措施中,需要將降本措施落實到具體部門和作業人員,設置降本目標,降本措施,降本收益,降本激勵等。到此有人說:“我也知道降本需要各部門協同合作,但是我財務出於責任心,剛開始天天追著各部門跑,但是其他各部門總是有各種藉口和理由,好像我財務部整天沒事找事一樣,後來乾脆直接躺平,反正多幹多得罪人,少幹少得罪人”這其中的問題就是需要圍繞“責權利”需要構建三種能力:成本組織架構,成本整體規劃,成本執行力。沒有這個前提,所謂成本管控和成本BP,都是“演戲”。降本增效的行動力,需要“整體成本管控理論”和“成本管控體系化作業”認識。
聽分享
????????????
免責聲明:本公眾平台發佈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影音等素材)部分來源於網路,轉載內容不代表本平台觀點,如涉及版權爭議需要交涉,請直接聯繫原作者。如有侵犯您的權益或版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平臺客服查核屬實后,將第一時間刪除消息,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熱烈歡迎朋友們關注、轉發、收藏本微信平臺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