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擊千億放貸嘉銀科技:一鍵授權超700份協議擔保機構為子公司
更新于:2025-03-26 12:25:19

金融行業牽一髮而動全身,也由此成為歷年央視3·15晚會關注的焦點。剛剛過去的3·15晚會,曝光了新型金融消費騙局——電子簽高利貸,借貸寶、人人信被點名。在去年,同程金融則因利用禮品卡變相高利貸被曝光。

隨著媒體不斷揭露,以及監管部門持續高壓整頓,互聯網金融行業野蠻生長的態勢得到有效遏制。但鹽鐵財經發現,仍有助貸機構悄悄進行著“灰色生存術”——

在借款人不知情的情況下,通過“息費拆分”“隱形擔保”等操作,變相推高借貸成本,更有甚者,借“一鍵授權”,讓借款人無感知簽署數百份協定,使其在看似合規的流程中陷入風險漩渦。

在多個消費者投訴平臺上,鹽鐵財經注意到,嘉銀科技旗下的你我貸、極融就涉及上述問題,且引發了大量投訴。

低調的嘉銀科技逆勢增長

雖然是一家上市互金助貸平臺,但嘉銀科技一向低調。

不過在去年年底,嘉銀科技卻曝出重磅消息——在上海花13.5億元買了一座樓。對此,嘉銀科技公告稱,買樓是為滿足業務持續增長的需求。待交割完成後,其將成為公司新總部。

一出手就是13.5億元,且是購買象徵著擴張的大樓,這也表明,嘉銀科技到底是夠賺錢的。

據公開資料,成立於2011年的嘉銀科技,原名嘉銀金科,於2019年5月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嘉銀科技最早起家於P2P網貸,此前其旗下平臺“你我貸”也是國內老牌P2P網貸平臺之一,主要經營向借貸雙方提供信息公佈、借貸撮合等服務,收取用戶平台服務費。

隨著監管要求清退P2P網貸,嘉銀金科轉型為金融科技公司,公司也在2023年更名為嘉銀科技。嘉銀科技表示,“此次更名不僅是品牌形象的更新,更是嘉銀科技發展戰略的升級,以及對自身技術與服務能力的反覆運算和進化”。

改頭換面的嘉銀科技在官網上這樣介紹自己,“是中國領先的科技服務集團,致力於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在消費場景內連接消費者與金融機構,讓每位使用者都能享受到高效便捷的科技服務,同時助力金融機構業務高速增長。”

而且或為與P2P網貸徹底切割,“你我貸”的運營主體上海你我貸互聯網金融資訊服務有限公司早在2022年就更名為上海五行嘉資訊技術有限公司。在2024年4月,這一公司又被註銷。

這個過程中,還不得不提嘉銀科技旗下另一個平臺極融雲。嘉銀科技的年報披露,2019年9月,嘉銀集團與連接金融機構的創新金融科技驅動平臺Geerong Yun(極融雲(上海)企業發展有限公司)進行了業務合併。“于合併前,Geerong Yun及本公司由嚴定貴共同控制。合併後,Geerong Yun成為本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此外,上述年報顯示,2019年7月3日,集團成立全資子公司極融雲科資訊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極融雲科),2019年9月,極融雲和極融雲科進行了共同控制下的業務合併,因為兩家公司均由嚴先生控制。

目前,極融雲科的官網的介紹,極融業務目前包括極融中國和極融海外兩大業務線。其中,極融中國業務主要是為持牌金融機構挖掘和推薦借款使用者,並説明其為借款使用者提供全流程的互聯網信貸解決方案。換句話說,就是助貸。這也說明,吃到網貸甜頭的嘉銀科技,繼續在借貸行業轉悠。

同時,繼續沿用了此前的品牌名,目前嘉銀科技旗下兩個主要助貸產品分別為“你我貸借款”和“極融借款”。

有意思的是,在“你我貸借款”和“極融借款”APP的“借款隱私政策”中,“你我貸”和“極融”均指大連高新園區中融信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實際運營方則均為極融雲科。

為何嘉銀科技把旗下平臺“掛靠”到這家註冊資本僅為1.5億元且遠在大連的小貸公司,確實蹊蹺,不過也倒符合了“持牌經營”的要求。

但是,根據已經頒布的《小額貸款公司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小額貸款公司不得有以下行為:出租、出借牌照,為無放貸業務資質的主體提供放貸“通道”。

在兩者的“輸血”下,嘉銀科技近幾年日子過得不錯。2021年至2023年,公司收入分別為17.8億元、32.71億元、54.67億元;淨利潤分別為4.72億元、11.80億元12.98億元。

2024年,雖然增速下滑,但和整個行業相比,嘉銀科技在創始人嚴定貴的帶領下,相對激進。上半年,嘉銀科技撮合信貸放款規模達到465億,逆勢同比增長6%;第三季度的促成交易金額更是同比增長約10.3%,達到267億元,創歷史新高。整體來看,2024年前三季,其累計收入43.97億元,同比增長13.71%。

費用“組合拳”驚呆借貸人

而在狂飆突進的逆勢增長下,在多個消費者投訴平臺,你我貸和極融也面臨著大批量的投訴,讓人無法忽略。

“為什麼我在還款時發現,莫名出現了高昂的擔保費、融資諮詢服務費、貸後服務費和會員費?”這是很多使用者在借款后,發出的疑問。

他們發現,雖然在你我貸和極融APP上,均顯示“綜合年化利率(單利)7.2%起(1千元1天費用1毛1起),但實際借貸后,卻發現這個“起”字大有玄機,幾乎很難享受到所謂的7.2%的綜合年化利率。而且在還款時發現還有雜七雜八的費用,有的加起來綜合年化利率遠超36%。

在黑貓投訴上,一名使用者表示,其通過你我貸借款兩筆,第一筆是2024年10月25號借款22000元,第一期貸后服務費2530元,擔保服務費378.4元,第二期貸后服務費2530元,擔保服務費378.4元;第三期擔保服務費378.4元,第四期擔保服務費378.4元,第五期擔保服務費378.4元,第六期擔保服務費378.4元。

2024年11月1號,這名使用者又借款4200元,第一期貸后服務費472.5元,第二期貸后服務費472.5元,截至此時,其所有的貸后服務費和擔保費加起來高達8275.4元。

另一名用戶投訴,其於2025年1月25日在你我貸借款10000元,分期12期,總共要還13590元左右,其中擔保費990.72元,貸后服務費2208元。

鹽鐵財經粗略計算了一下,加上擔保費和貸后服務費,這名用戶承擔的綜合年化利率高達79.6%。

極融同樣,一使用者稱,其在極融借款平臺上借29600元,分十二期還款,第一期和第二期在利息和擔保費之外還多收取每期3330元貸后服務費,每期還6128.68元,第三期到十二期,每期利息加擔保費應還2798.68元,在其不清楚的情況下多收取6660元的貸后服務費。同樣加上擔保費和貸后服務費,鹽鐵財經粗略計算發現,其承擔的綜合年化利率高達149.7%。

在黑貓投訴上,截止到3月24日,你我貸的投訴量高達74000多條,極融的投訴量也累計達8600多條,不少對自身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收取各種費用,形成了高昂的借貸成本表示不滿。

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金融審判工作的若干意見》規定,金融借款合同的借款人以貸款人同時主張的利息、複利、罰息、違約金和其他費用過高,顯著背離實際為由,請求對總計超過年利率24%的部分予以調減的,應予支援。

另外,根據《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民間借貸利息的最新司法保護上限為合同成立時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4倍。

而且,根據協定,鹽鐵財經注意到,你我貸和極融的融擔公司均為海南銀科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和福建嘉喜融資擔保有限公司,而這兩家公司又與極融雲科有著密切的關係。

天眼查顯示,海南銀科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成立於2021年,法定代表人為梁斌,註冊資本5億元,是極融雲科資訊技術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福建嘉喜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同樣與極融雲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其歷史主要成員中,也有梁斌,另一名歷史主要成員張光林目前擔任上述極融雲科的法定代表人。

有業內人士就表示,這種通過收取擔保費等方式變相提高借貸成本,折算后的借貸成本如果遠超法定上限,可能構成高利貸行為。

一鍵“套娃”授權700多份協定

鹽鐵財經注意到,不只是莫名收取擔保費的問題,你我貸和極融還疑似存在著對個人資訊的層層導流過度授權,而其合作的第三方也不忘收取擔保費,相當於進一步增加了借款人的借貸成本。

通過小米應用商城下載的你我貸APP主頁,鹽鐵財經的授信額度為61800元,點擊“查看額度”,在介面沒有顯示任何協議的情況下,你我貸要求完成身份認證,即提交身份證的正反面,才能完成下一步。

但如果此時退出宣告,介面提示“身份證不在身邊?手動填寫繼續申請”,並且反而出現了需要確認授權的協定書。

在這一介面,協定書有五項,分別是《電子簽名委託授權協定》《風險告知書及個人資訊授權書》《徵信協定》《合作方借款及相關授權服務協定》《資方徵信查詢授權書及相關協定》,但各個協定尤其是后兩個內嵌的協定卻不少。

其中,點擊《資方徵信查詢授權書及相關協定》,鹽鐵財經注意到,這裡的資方都是持牌機構,包括廊坊銀行、長春農村商業銀行、江蘇銀行、南京銀行、東營銀行、珠海華潤銀行、福建華通銀行、臨商銀行、遼寧振興銀行、威海藍海銀行、西安銀行、梅州客商銀行、徽商銀行、蘇商銀行、華夏銀行合肥分行、承德銀行、本溪銀行、重慶富民銀行、吉林億聯銀行、東營銀行小企業專營中心、安徽新安銀行、錦程消金、盛銀消金、湖北消金、寧銀消金、廈門金美新消金、廣州TCL網路小貸、大連高新園區中融信小貸等近30家,合作協議合計達99條。

而點擊《合作方借款及相關授權服務協定》,鹽鐵財經發現,其合作的第三方機構需要簽署的協定更多。這些第三方包括信用飛、美易借錢、豆豆錢、恆小花、哈啰、全民錢包、錢小樂、還呗、好會借、火山融、融360、小贏卡貸 、花鴨、花花有米、易借速貸、火山融借錢、鯨享借、榕樹貸款、花花有米借錢、樂享借等20多個第三方平臺,且多個第三方又內嵌不少協定,僅榕樹貸款就高達171份,合計達613份協定。

而在使用者與你我貸簽署的《個人資訊授權書》中,用戶授權的個人資訊十分廣泛,既有包含面部識別圖像及視頻、語音聲紋、婚姻狀況等在內的個人身份資訊,還有包括個人在申請、使用你我貸及其第三方提供的服務時所提供以及形成的任何數據和資訊,個人信用資訊,個人財產資訊,個人在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留存的任何資訊,申請提額時還需向你我貸提供的芝麻分資訊、淘寶值認證資訊等各種類型的資訊。

如果加上《徵信協定》裡面的2份協定和《風險告知書及個人資訊授權書》裡面的6份協定,這意味著使用者表面上授權的是5份協定,但在背後卻無感知授權了721份協定。上述部分個人資訊則被有選擇地分享至這些平臺中。

而對於借貸人來說,很難注意到如此之多的授權平臺和協定,而且各家平台在具體執行中的資訊授權、共用等範圍不一致,用戶也難以辨別。

鹽鐵財經同樣下載了極融APP,發現兩者的介面和合作平台幾乎一模一樣。換句話說,使用者一鍵授權,同樣在極融平台上簽署了700多份協定。

而這種資訊的“過度授權”,既與《個人信息保護法》要求的“最低要求”原則相悖,而使用者敏感資訊(如身份、通訊錄、財產狀況等)被共用至大量第三方,也增加了資訊被濫用或非法交易的風險,有的還直接被分享至快遞公司、催收公司、律師事務所等。

尤其是有的第三方同樣沒有牌照,如花花有米平臺,鹽鐵財經在小米應用商城,無法搜到該平臺的APP,想要下載只能通過瀏覽器下載,而在下載時,鹽鐵財經所使用的小米手機提示,“該應用未經蝦米安全審核”。且在投訴平臺上,該平臺也被使用者大量投訴收取過高的擔保費等。

此外,在使用者一鍵授權後,個人徵信可能會在短期內被資金方過度查詢,“徵信花了”后,可能影響後續房貸、車貸等正規金融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你我貸和極融合作的不少第三方,同樣要簽訂“擔保服務合同”。如美易借錢,就出現了與博盛安融(天津)融資擔保公司簽訂的合同。這也意味著,借貸使用者將會被層層收取“擔保服務費”。

在2023年業績發佈會上,嚴定貴給嘉銀科技定下的目標是,2024年全年促成借款金額實現930億元至980億元,雖然財報尚未公佈,但從前三季的完成度來看,全年“千億”目標的達成似乎不難。但在狂飆突進的同時,作為一家標榜科技引領的上市公司,嘉銀科技也應該在其他方面也發揮真正的引領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