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化食品作為一種休閒食品出現在人們生活中已有很長時間,由於其口味獨特、品種繁多、外形精巧等特點,深受消費者青睞,使其逐漸在食品市場上佔據了一席之地。
什麼是膨化食品
經油炸、擠壓、烘焙、微波等技術處理,使馬鈴薯、大米、玉米、小米、紫薯、山藥等食材發生了變化,這就是膨化食品。
膨化食品由於原料中的水蒸氣因高溫或壓差處理而氣化膨脹,在外形上實現了改變,即體積變大、布有小孔。
膨化食品有哪些
膨化食品主要分為含油型膨化食品和非含油型膨化食品。含油型膨化食品指用食用油脂煎炸或產品中添加和(或)噴灑食用油脂的膨化食品。非含油型膨化食品指產品中不添加或不噴灑食用油脂的膨化食品。常見產品有薯片、仙貝、蝦條、脆鍋巴、爆玉米花、脆點心面、蟹味棒、雪餅、米果等。
它們不是膨化食品
薯類食品
區分這兩類產品的關鍵是要看配料表,膨化食品配料表的主原料為馬鈴薯粉,薯類食品配料表的原料一般為馬鈴薯,但也有標識膨化食品胚料中含有馬鈴薯的;二是一般產品包裝上會標識膨化食品、切片型或原切型馬鈴薯片。油炸糕點類
由於生產工藝存在相似的情況,不少糕點與膨化食品可能在分類上容易混淆。如“肥腸酥或肥腸卷”,可能為糕點,也可能為膨化食品,需要關注執行標準、生產許可資訊,必要時需向企業確認。膨化豆製品
雖然名字都帶“膨化”二字,但並不屬於膨化食品,而是採用了膨化工藝的新型豆製品。膨化豆製品以大豆粉、食用大豆粕、大豆蛋白粉等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調味料,經擠壓膨化的方法加工而成的具有一定組織狀態或纖維結構的產品。調味面製品
調味麵製品是方便食品,指以小麥粉為主要原料,以食用植物油、食用鹽、白砂糖和香辛料等為輔料,經擠壓熟化、分切、拌料、包裝等工藝加工而成的即食產品,調味面製品多執行企業標準。可通過標籤標識的產品類別、配料表、執行標準、產品形態,以及發證許可和生產工藝等來區分。
營養成分不健康的原罪
營養成分表中,能量與四大核心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鈉”是強制要求標出的專案,如果配料中含有或生產過程中使用了氫化和(或)部分氫化油脂時,還應標示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反式脂肪酸是會導致血栓、引發冠心病、肥胖、影響記憶力的不健康脂肪。
營養素參考值(NRV)用於表示能量、營養素含量占每日參考攝入量的百分比,以鮮蝦條的蛋白質為例,吃30克蝦條會攝入2.1克蛋白質,占人體全天所需蛋白質總量的4%。鮮蝦條和芝士味玉米片的營養成分含量是以“份”來標示的(1份的大小可根據食品的特點或推薦量規定),按照鮮蝦條凈含量80克、芝士味玉米片凈含量140克,我們可以計算出吃一袋膨化食品所獲取的營養素佔人體全天所需營養的百分比。由膨化食品營養參考表中的數據可以看出,吃下一袋鮮蝦條或一袋芝士味玉米片,人體所攝入的能量(進入人體轉化為熱量)、脂肪、碳水化合物、鈉(鹽的主要元素)接近甚至超過了一頓正餐。
為了保證口味香濃,膨化食品中必須添加大量的油和鹽,再加上原料中富含的碳水化合物,也就導致了膨化食品的“高熱量”“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高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