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阿姨今年54歲,四年前被查出糖尿病,之後一直服藥控糖,飲食上也改善了不少。
一次上網時看到一篇文章說多吃主食死得快,而且還說饅頭、白米飯等主食升糖指數都很快,就決定之後不吃主食了。
堅持了大半年後,劉阿姨發現自己總是頭暈,一天更是直接暈倒了。
丈夫急忙把她送到了醫院,結果被查出酮症酸中毒,血糖值高到檢測不出來,好在送醫及時,不然可能危及生命安全。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主任醫師康志強提醒:只吃菜不吃主食,會影響身體健康。
一、多吃主食死得快?別被誤導了!
此前發表在柳葉刀上的一項文章《一項涵蓋5大洲18個國家的前瞻性佇列研究:關於膳食中脂肪和糖(碳水)的攝入,與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關係》發現,碳水(糖類)攝入更多的人,總死亡率風險要高出28%,也就是說吃多碳水的人死亡率更高一點。
自此,多吃主食死得快得說法就流傳開了。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中國營養專家范志紅老師分析後表示:這項研究本身就存在一些問題。
一方面是這項研究的主要物件是低收入的體力勞動者,研究中82%的受試者都是中等體力和重體力勞動人群,81%是小學和中學文化。
另一方面是這項研究的數據有偏差,大多數國人碳水化合物吃得並不多。因為多數國人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是在60%以下的,達不到研究所說的77.2%。
而且發表在《柳葉刀.公共衛生》上的一項研究,通過對43萬人經過25年的調查結果發現,從50歲開始碳水化合物吃得太少會導致減壽四年,而吃得太多會減壽一年,可見主食吃得少比吃得多還危險。
二、白米飯是最差的主食?醫生說出真相
米飯作為很多家庭常見的主食,南方更是必備主食,不過關於白米飯的質疑聲也越來越多了,有人稱白米飯吃多了會導致糖尿病,還將白米飯歸為最差主食,那這些說法有科學依據嗎?
首先從升糖指數方面來說,白米飯確實不低,但我國傳統飲食中不光有米飯,還有各種蔬菜、肉類、海鮮等,這些食物會減緩血糖的上升速度,因此對於我國國民來說吃白米飯會導致糖尿病的說法不成立。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劉健指出:白米飯中含有豐富的澱粉含量,食用后很快會轉化為葡萄糖,實現人體的供能,因此白米飯不能稱為“最差主食”。
不過要注意的是,大米精加工時營養成分會變少,那如何健康吃白米飯呢?
1、別煮太爛
米飯煮得太軟爛,消化速度更快,會導致血糖升高,因此做米飯時要避免煮得太爛。
2、粗細搭配
如今的大米屬於精細加工的食物,建議做白米飯時要做到粗細搭配,可以搭配粗糧、薯類等來烹飪,以便更好的補充膳食纖維、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
3、細嚼慢咽
進食食物時吃得太快,消化速度也就越快,血糖濃度上升得也快,建議平常進食時要細嚼慢咽,減緩進食速度,盡量多吃高纖維的蔬菜,減少血糖波動。
4、控制總量
米飯雖然好吃,但要注意控制好總量,避免食用過多,建議每次吃七分飽為宜。
三、健康吃主食,避開兩誤區、牢記三原則
飲食上要保證營養均衡全面,健康飲食要避開下面這兩個誤區!
誤區1、減肥不吃主食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營養科副主任醫師李纓指出:不推薦通過不吃主食的方式來減肥,因為大腦中樞神經細胞需要血糖供能,而且主食是對腎臟負擔最小的一種能量來源。建議吃主食時多吃粗雜糧,以增加飽腹感。
誤區2、吃飯先吃主食
很多人吃飯總是先吃主食,但這樣的做法並不對,浙江醫院營養科主任醫師鄭培奮建議吃飯盡量先吃蔬菜或先喝湯,之後是肉類,最後再吃主食。因為空腹時進食快,不好控制脂肪和蛋白質的攝入量,最好是先吃蔬菜或先喝湯,然後再吃高蛋白食物,最後再吃主食,以減少熱量攝入。
健康吃主食,要記住下面這幾點!
1、主食要粗細搭配
盡量不要總吃精細加工的食物,要做到粗細搭配,成年人每天粗雜糧要佔到主食的三分之一左右,盡量選擇蒸煮方式來烹飪。
2、主食控制好量
濟南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系副教授綦翠華表示:主食要控制好量,建議成年人每天攝入薯類50—100克,粗雜糧50—150克,餘下的是精米白面。
3、別總吃一種主食
主食作為一天中碳水的主要來源,應該包括雜豆類、全穀物、薯類等。
事實上白米飯、饅頭的升糖指數都很高,不過國人吃白米飯一般不會導致糖尿病。
米飯作為常見的主食,食用時要注意粗細搭配、控制好量、細嚼慢咽,盡量別煮的太爛等。
參考資料:
[1]《白米飯是“最差主食”?》.健康報.2023-04-22
[2]《多吃主食死得快?6 句話說清真相,別被誤導了》.丁香醫生.2017-09-04
[3]《主食吃不夠,真的會折壽!5種常見錯誤吃法,快看你中招沒?》.科普中國.2023-06-13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