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字畫好,它就會給你好顏色”
更新于:2025-03-26 06:09:00

本文轉自:寧波晚報

“你對字畫好,它就會給你好顏色”

文藝大師童衍方在甬分享翰墨緣

童衍方在講座中。記者 唐嚴 攝

“我是寧波人,很高興在寧波跟大家分享我的金石書畫緣。”

昨天下午,西泠印社副社長、寧波文藝大師童衍方以“金石有緣 怡養我心”為主題,在寧波圖書館(福慶館)一樓報告廳開講。

兩個小時的講座中,他以個人收藏的金石書畫作品為引,與寧波高校中外師生、書法篆刻界代表、市民代表分享了藝術學習與鑒賞要點,也講述了他的“家鄉情”“翰墨緣”,搭建起傳統藝術與大眾對話的橋樑。

本次活動是2025年度寧波市“文藝大師開課了”系列的第二場活動。

難忘師恩:讓藝術生活化

童衍方,號晏方,1946年2月生於上海,寧海前童人。他工書法篆刻,亦擅寫意花鳥,精鑒賞,好收藏,現為西泠印社副社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海上印社副社長、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上海市書法家協會顧問。

“寧波是個積澱深厚、名家薈萃的地方。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長、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馬衡先生是寧波人,海派書法篆刻大師趙叔孺先生是寧波人,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長沙孟海先生也是寧波人。寧波天一閣珍藏了中國最早的石鼓文宋拓本,張燕昌、阮元等人的摹刻本源頭都是天一閣本。從這一點上說,天一閣功莫大焉。”幾句開場白,童衍方點明瞭家鄉寧波的金石因緣。

他的分享從“先師情”開始。“我有三位老師,一位是與滬上文藝界人士多有交往的若瓢和尚。通過他的介紹,我得以拜在來楚生和唐雲兩位老師門下。”

童衍方的書畫篆刻創作,得來楚生先生指授,鑒定收藏方面則由唐雲先生傳道解惑。通過欣賞唐雲先生所藏董其昌、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伊秉綬、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等名家書畫,童衍方漸漸懂得其中奧義,也反過來説明了他的創作。

1982年,童衍方進入西泠印社,走上先賢制定的“保鮮金石、研究郵票”之路。1989年,90歲的沙孟海為《童衍方印存》的出版題字,說童衍方“得然犀室(來楚生)指授,走安吉(吳昌碩)高渾一路,既有守,又有為。”這件題字童衍方保存至今。

除了技藝上的指授,老師們還教給他很多生活方式和藝術觀念。唐雲先生作為著名的海派畫家、收藏家,以收藏八把曼生壺著稱於世,晚年以“八壺精舍”為齋名。“曼生壺在別人看來是古玩,唐先生就把它們當日用器,是用來喝茶的。”童衍方說,他自己就幫老師洗過好幾次茶壺。“唐先生身體力行地告訴我們,要讓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把審美融入日常才是真正的藝術。”

他提及,唐雲先生還曾收藏晚清玉成窯赧翁銘柱礫壺、鐘式壺等十余件玉成窯文人紫砂傳世古器,“玉成窯是對曼生壺的發展,也是寧波本地的文化名片,值得被進一步打造,推動發展。”

古歡怡情:收藏反哺於創作

現場,童衍方還展示了他個人收藏的部分金石書畫精品——

董其昌的紙本山水畫,上有知名鑒定家沈劍知題字;浙派篆刻開山鼻祖丁敬的隸書,存世並不多;金農的一封信札,書寫物件、時間、事件、印鑒俱全;伊秉綬的隸書,提按的輕重緩急,欹側章法,盡顯大家風範;“西泠八家”之一奚岡所繪《龍泓澗圖》,“龍泓澗”即杭州龍井所在地;還有趙之謙的兩副對聯,上有書畫家、實業家王一亭題簽……

童衍方邊展示邊分析其中精妙,表示“真正的大家,一是能學得透,二是能創新”。

他還收藏了不少金石拓片,如散氏盤拓片石印本的初本,上有翁方綱、張廷濟、龔自珍等人題跋,以及虢叔旅鐘的銘文拓片等。童衍方說,他手上有金文拓片近80件,多含名家題跋,近期計劃將其整理出版。

他也分享了一些收藏時的趣事,建議大家在刻印寫字之外多看書,多看文獻。他舉例說,他本人曾在師友推薦下,關注過一冊《悲盦銘志集存》,其中收集了多位金石名家所藏趙之謙文房清玩的銘書,有磚硯、印矩、臂擱、鼻煙碟拓片二十余件,其中有幾件鼻煙碟下落不明。2003年左右,童衍方在《新民晚報》上連載“藝苑清賞”文章,有一期講到吳昌碩的鼻煙碟,次日有讀者跟他聯繫,說手上有趙之謙的鼻煙碟,童衍方很快與其約見,果真是《悲盦銘志集存》中失落的那兩件,堪稱妙緣。

回憶收藏之路,童衍方表示,收藏是他的愛好,也有時代的機緣,因為收藏而掌握的“妙門”,反過來對他的書畫篆刻創作大有助益。

現場答疑:全身心學習傳統

分享中,童衍方還提到,當前書畫篆刻藝術空前繁榮,創作思路之活躍,亙古未有,“對藝術多樣性的尊重,至關重要”。同時,金石書畫、印章、印譜、文房雅玩中的傳統經典,依然是學習者當積極汲取的養分之源,在研究、傳承的基礎上,才有創造。

“繼承和創新是藝術家進步的不二法門。植根傳統,勇於創新,不懈地研習書畫篆刻,兼及詩文學術,我的各類作品亦由此而生。老老實實,精益求精,是我一輩子要努力的。”童衍方說。

在回答青年讀者“從哪入手”的提問時,童衍方建議:“憑直覺,走到書店,對哪種碑帖最感興趣,就從哪裡入手,一旦認定,不要輕易放棄,這樣就能進去了;第二,要有個朋友圈,大家一起切磋,一起鼓勵,一起進步,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他說,現今短消息充斥的世界五彩斑斕,很多內容大家可能聽過就忘,而書面的東西,不同的時間去讀,感受都不一樣。“我們要全身心地去學習傳統,我自己就從中得到了最好的滋養。儘管到這個歲數,每天都還在學習,幾天不學,心裡會失落。”

當被問及“字畫收藏保存有何注意事項”時,他表示,現在的收藏條件比古人好得多,個人收藏不用像博物館那樣達到嚴格的恆溫恆濕,但自己在翻看的時候一定要小心,不要粗手粗腳,夏天有手汗的時候更要注意。

“最好能認識幾個朋友,有小問題就及時處理掉,如果有破的東西能在你手裡把它補好,就更好了。中國書畫所用紙張本身都很好,只要你對它好,字畫就會給你好顏色看。”童衍方笑說。

記者 顧嘉懿

借歷史探幽人心人性
借歷史探幽人心人性
2025-03-31 07:29:45
僑批里的古城記憶
僑批里的古城記憶
2025-03-31 11:24:06
“水泥米古”
“水泥米古”
2025-03-31 11:26:25
純陽宮裡謁韋陀
純陽宮裡謁韋陀
2025-03-31 11:46:18
當民歌與AI相遇
當民歌與AI相遇
2025-04-01 09:19:31
金城古幣的前世今生
金城古幣的前世今生
2025-04-01 09: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