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天津日報
周名赫
|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剛到上學的年紀,跟著一位老師學習西洋樂器古典吉他。一天,我在一個家庭聚會中聽到家長們在談論有關音樂的話題,在場的都是學習西洋樂器的琴童家長,我聽到有人在調侃:“民樂也就那麼回事,用紙卷個圈,拉上兩根鐵絲就是二胡——二胡是紙糊的。”很多人笑了起來。那時的我哪裡懂得成年世界的人情世故,與在場的孩子一樣,認為沒有明確反駁的笑,就是對觀點的認可。
那個年代的琴童不比如今這麼普遍,即便在大城市的小學,每班正在學習各類樂器的孩子也就是三四個,占比不足百分之十——這個數據沒有經過科學統計,它就是我們班的實際情況。我們這幾個會樂器的孩子中,僅有一人在學習民樂。如果按這個比例求得學習民樂學生在學生總人數中的比例,往多了說夠得上百里有三。如要進一步求出某種民族樂器學習者的比例,那數據就更是少得可憐了。
我的這個同學在學校文藝活動中表演過。我記得活動是在學校操場上舉辦的,前一個節目是自然課老師演唱的當時大街小巷到處聽得到的流行歌曲《花心》,全場師生同表演者隨著還能聽辨出原音的伴奏一起唱,把活動引向了高潮。之後就該我同學上臺了。他表演的是柳琴獨奏《春到沂河》。演奏開始后的前幾個小節,全校師生都在安靜地看著他,但舞臺空曠、距離太遠,根本聽不清他彈的是什麼。報幕老師見狀趕緊跑過來,彎著腰把話筒對準了柳琴的音孔。音倒是能聽清了,但各班級的方陣卻都開始嘈雜起來,聊天的、嬉笑的,少有人關注舞臺上的同學。啞啞的琴音像是鼓槌連續誤擊鼓身的聲響,音樂也不完整。這個節目和上一個節目在觀眾反饋方面形成了極其鮮明的對比。這是我第一次現場欣賞民樂演奏的經歷。
之後偶爾也有直接接觸民樂的機會。我觀摩過市少年宮業餘青少年民樂團的排練,碰到過中學隔壁班的聯歡會上有人拉二胡,觀看過非專業大學生民樂社團的演出。總的來說,直到大學畢業,民樂並沒有給我留下十分驚豔的記憶。上大學后,我加入了大學生合唱團。那時,我學的並非音樂專業,但我卻格外享受在互聯網上找到需要的曲譜,之後演奏出來的愜意。但直到大學畢業,我也沒有真正地好好欣賞過一部民樂作品。
直到2007年,我考入音樂學院攻讀音樂學碩士。與周圍很多打小就以音樂表演為目標並一直堅持訓練的同學相比,我的演奏技能算是半路出家。即便還有不少同學從大學才開始真正系統學習音樂理論知識,我也比人家晚學了本科這四年。在放低姿態和理工轉音樂特殊“人設”的背景下,我很快便與各專業方向的同學建立了良好的同窗關係,在琴房比較搶手的情況下,每天厚著臉皮與音樂表演專業的同學擠在一間屋子裡練琴。我不但開始同西洋樂器如鋼琴、大提琴、長笛、巴揚等合奏,也與演奏民族樂器二胡、琵琶、古箏、揚琴的同學一起感受音樂的美妙。我們在練琴后時常會在一起暢快地探討音樂,最經常在一起演奏、交流的是幾個民樂系的女生。
當時學校里沒有古典吉他專業的研究生。這幾個女生聽我講吉他與小提琴版本《探戈的歷史》的分析,聽我彈奏溫柔舒緩的吉他名曲《阿爾罕布拉宮的回憶》,她們感到很新鮮;她們現場演奏二胡傳統曲目《二泉映月》《光明行》,創作曲目《江河雲夢》《長城隨想曲》,琵琶文曲《月兒高》《陽春白雪》、武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讓我感到十分震撼……有同學用剛買的帶有錄像功能的數碼相機記錄下了當時我們在琴房一起彈琴的場面,畫面里有西洋樂器,也有民族樂器,還有我們每個人二十幾歲洋溢著青春的笑臉。
課餘時間,我很喜歡嘗試演奏同學的民族樂器,借機可以近距離觀察這些精美的藝術品。用天然椰子殼和桐木板製成琴筒的板胡,在樂器中算是小巧輕便的一種了,但它卻是胡琴家族中極雄健有力的高音樂器。它的聲音極具辨識度,特色明顯。1982年首播的電視劇《西遊記》有一個片段“豬八戒背媳婦”,背景音樂便是以板胡作為主奏樂器呈現的。笙的模樣很好辨認,它的樣子好似一隻鳳凰的側影——笙管如同鳳翼、笙鬥對比鳳身、吹嘴像極了鳳頸和鳳首。酷似鳳鳥的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它在18世紀傳入歐洲,啟發了包括口琴、手風琴等世界上多數簧片樂器的誕生。而每一台古香古色的箏,琴首、琴尾、琴身都會應用到一種或者幾種傳統工藝裝飾,如刻漆工藝、景泰藍工藝、東陽竹絲工藝等,古箏製作匠人還會按裝飾的圖案給自己的作品起個好聽的名字——蕉窗夜雨、荷塘月色、漁舟唱晚,等等。從歷史上看,古箏是文人墨客筆下的“常客”,李白借詩句“佳人當窗弄白日,弦將手語彈鳴箏”諷刺封建帝王,而白居易的憂愁盡在“江州去日聽箏夜,白髮新生不願聞”之中。我們的民族樂器不但音色動人,而且工藝考究、內涵豐富。
畢業后的十年裡,只要聽說有民樂音樂會上演,我一定到現場聆聽。我的電腦里也逐漸分門別類地收集珍藏了不少民樂作品音視頻檔。2021年,我同百花文藝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圖書《中國樂器總動員》,並特別標註“面向廣大少年兒童”的受眾屬性。之後我經常收到大中小學講座和媒體訪談的邀約。我很樂意通過各種方式推介我愛的民族樂器。
我們的民族樂器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從未缺席,民樂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一直擔當著重要角色。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從認識民樂開始,到瞭解民樂、欣賞民樂。中國人如此,外國人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