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就開始認真觀察孩子的興趣。
看他很喜歡籃球,就給他報了籃球班。去了2次,孩子說不喜歡打籃球,還是喜歡彈鋼琴,又給他給報了鋼琴班。一段時間后,說彈鋼琴太難了,他又喜歡繪畫,一個月後,畫畫也放棄了。
這是一位媽媽跟我聊天的吐槽。
為什麼明明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不能堅持呢?
其實仔細想想,孩子一直不是在尋找興趣 ,就是在尋找興趣的路上。
可是從來沒想過興趣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所以大人有責任幫孩子認識感興趣的事。
把感興趣的事情,做成你擅長的事情
人一旦對某件事產生興趣,會主動去求知,探索實踐。這是非常好的開始。
比如,孩子學習籃球,只有在有興趣的前提下,才會去練習運球,帶球,投籃等技巧。
一段時間后,有的人會在無聊中放棄,也有一部分人會突破無聊,不斷精進球技,變成自己的擅長,越來越厲害。
同樣一件事情,從都有興趣到結果的不同,區別在有些孩子不斷用自己的行動來換取成就感,推動著自己繼續精進,前行。
就像你看到別人練字,寫的真漂亮。很感興趣,結果,沒幾天,感覺進步緩慢再也不想花時間練習了。
但有的人就願意每天抽時間來寫,因為他覺得每一點的小變化都能興奮不已。感覺征服了全世界一樣,讓自己上癮。有了這成就感的感覺,他每天就自動去練習。
當你不願意去做某件事,有可能不是不感興趣,只是沒體會到成就感罷了。
當你不喜歡某件事情,有可能不是不感興趣,只是因為你沒有別人擅長罷了。
就像孩子數學成績很好,孩子可能會說 ,我喜歡數學。
孩子數學成績不好,孩子會說,我對數學沒興趣。
不夠擅長的時候,逼迫孩子努力一把
一件事情,誰都可以喜歡,但是擅長某件事情則需要努力才能辦到。
比如孩子練琴這件事,到了某個階段,總會越來越難。
這個時候感興趣救不了孩子。而是應該逼迫孩子一把。引導孩子聽見有人彈的真好時,心裡希望能追上他,告訴孩子演出和名次,鮮花和掌聲。激發他的嚮往。
等到孩子衝破那段黑暗時刻,收穫了成就感。就可以驕傲的繼續走下去。
很多孩子的興趣是三天的熱情,而成就感是保持興趣的加油站。
孩子對某件事需要有正向體驗,不斷疊加,才能對學習產生興趣和繼續探索的慾望。
成功的核心不是興趣帶來的喜歡,而是擅長帶來的成就感。那些只談興趣不關注成就感的人,最後都失敗了。
如果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那成就感就是興趣的老師。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