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電商在線
剛剛拿下“史上最強年報”的小米,正在積極攻入日本市場。
在日本當地,小米電視正成為最新流行的“種草好物”。
“日本消費者在購買電視時優先日本品牌(的情況),已經是過去式了。”
在《日經新聞》早些時候發佈的報導中,東京千代田區一家電視賣場的銷售人員表示,現在越來越少的人堅持只購買日本本土品牌的產品。特別是在年輕消費者中,他們對中國品牌更為熟悉,會提前通過網路查詢產品的性能和價格資訊,進店后便直接指明要購買中國品牌的產品,“這種情況很突出”。
而日本調查公司BCN的最新調查數據報導稱,2024年在日本銷售的平板電視中有一半以上都是中國品牌。
在這樣的趨勢下,不少中國企業也開始留意到這個海外市場。
小米最新財報顯示,未來五年,小米預計將在境外新增約10000家“小米之家”。而在財報發佈的五天前,小米日本法人副社長鄭彥表示,小米計劃2025年在日本開設5到10家“小米之家”門店,把“智慧家居”商業模式引入日本。
不同於單純的產品出海,通過小米之家將更多的小米產品——包括手機、電視、音箱等帶去日本,這更像是要將中國已驗證過的、“構建小米生態”的方式複刻至日本。然而,在曾經璀璨的日本工業面前,小米的底氣,又從何而來?
日本曾是公認的“家電王國”。
尤其是日本電視業,曾誕生了東芝、索尼、松下、夏普、三菱、日立和NEC等知名品牌,並創下多個世界第一。上世紀80年代,擁有一台日本進口的松下彩電,對於中國人而言,是面子的象徵。
但時移勢易,曾經的日本電視巨頭們,如今大多已被國產電視收購。
東芝的電視業務賣給海信;三洋的電視業務分別被 TCL、長虹、海信瓜分;日立、夏普也早已賣身;剩下的索尼,在日本市佔率甚至不到10%;而還在堅挺的松下,也在今年2月被傳出或將放棄電視機業務的消息。
與之相對的是,中國廠商生產的電視機,開始受到日本消費者的青睞。
2024年8月,小米在日本推出Xiaomi TV A Pro 43智能電視,沒想到上市第一天就賣爆了,一舉拿下日本亞馬遜和樂天網的銷冠,直接擊敗了松下、索尼、夏普、日立、東芝、三洋等日本彩電六巨頭,還引來無數日本博主當起“自來水”,為小米電視在日本的銷量再添一把火。
小米電視能拿下日本消費者,直接契機是滿足了日本年輕消費者的需求點。日本的《廣播法》有規定,居所只要安裝了能接收NHK信號的設備,就需要簽“收看合同”並且支付14545日元—25320日元(約合704—1225元人民幣)的費用。
但是在日本,越來越多年輕人不願意支付這筆費用,對於新一代使用者而言,能連主機打遊戲、能看流媒體內容、可以把電視機當成大屏使用,就足夠了。
年輕使用者不愛看電視,但費用照舊要交。為了收取NHK費用,日本會低價雇傭大量收款員,挨家挨戶敲門掃樓。過去幾年,不少民眾為此把NHK告上法庭,但仍無濟於事。小米電視無法接收電視頻道信號這個點,反而成了能幫助用戶擺脫NHK的賣點,讓不少日本用戶轉投“小米電視”。
此外,更吃香的價格也使得小米電視悄然走紅。小米在日本又當起了“價格屠夫”。
小米適配日本本土房屋小客廳的43寸4K液晶電視,官方售價只需要39800日元(約合1928元人民幣),而索尼的43寸4K液晶電視的售價,官方售價需要154000日元(約合7455元人民幣),價格是前者的三倍還多。
日本厚生勞動省2024年4月的一份報告顯示,日本高中畢業生、大學畢業生和研究生的第一年平均月薪,分別是18.68萬日元、23.73萬日元和27.60萬日元。與之相關的是,另一份報告數據顯示,在將物價因素考慮在內的情況下,日本2023年人均實際工資同比減少2.5%,創1990年以來的最低水準。
日本人的實際薪資創1990年以來最低水準(圖源:日本經濟新聞)
在日本物價持續上漲的情況下,日本人也更傾向於選擇更有性價比的產品。
“電視機竟然這麼便宜?”一位40多歲的日本公司職員在東京都內家電連鎖店中驚訝地說道。《日經新聞》報導,這位男士原計劃購買55英寸液晶電視,但他最終在沒有額外增加預算的情況下購買了中國製造的75英寸電視,“在(日本)物價持續上漲的情況下,感覺很划算。”
小米電視的走紅乘著NHK的東風,看到日本市場機會的小米,還能有幾張底牌?
雷軍曾在《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的序言中表示,自己在2013年年底看到了智慧硬體和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的趨勢。
“當然,那個時候只是看到趨勢,IoT成為真正的現實至少還需要5年或是8年,我們決定,用小米做手機成功的經驗去複製100個小小米,提前佈局IoT”。
隨後的10年中,小米先後為IoT業務進行了不同的定義,從“AI+IoT”“ All in IoT”“手機+AIoT”,再到“手機×AIoT”,逐漸確立了IoT業務的戰略地位。
IoT業務也成為了小米不可替代的一環——通過智能電視、智慧音箱和掃地機器人或者全屋智慧等,小米逐漸融入使用者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斷增強使用者粘性,通過使用者全生命周期運營,在存量市場中挖掘“生態複利”價值。
這一策略,如今也被沿用到日本市場——小米最擅長的,並非單兵作戰。
儘管小米電視此次意外走紅,但電視機並不是小米在日本推出的第一個品類。2019年年底,小米手機就宣佈進入日本市場。
起初並不順利,日本手機市場,一直被視作一個封閉的內循環生態圈。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提供手機上網服務的國家,日本手機銷售模式和通信運營商高強度綁定,消費者基本通過運營商的合約機套餐購買手機。
這也導致海外手機廠商很難打入日本市場,即便是自身硬實力強勁的蘋果,也是通過和日本通信運營商軟銀合作,才成功觸達日本消費者。
小米很聰明,跟著蘋果打入日本市場的策略走,硬生生撬開了一道口子。
2023年,小米同樣選擇與軟銀合作,推出小米12T Pro手機後,小米在日本的銷量開始“起飛”。小米官方X(推特)賬號顯示,2024年第二季度,小米智慧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359%,在日本市場份額升至6%,躋身日本市場前三名。
除卻和軟銀的合作,小米一邊繼續用性價比做招牌,一邊拿出硬體和軟體創新,例如快充功能和AI攝影功能,精準匹配日本消費者對高性能與實用性的需求。
一邊是手機銷量快速增長,拿下日本市場份額第三,另一邊,一直作為小米IoT業務主力產品的小米智能電視在日本大受歡迎。雙重利好下,“小米心智”在日本初現,也帶動小米在日本推出的掃地機器人、智慧音響和空氣凈化器備受關注。
幾年鋪墊下來,小米已經在日本完成了“刷臉”,推出“小米之家”更像是順理成章。
2024年5月25日—9月1日,小米曾在日本澀谷PARCO開設限時快閃店“小米POP-UP Store”,而澀谷PARCO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起,定位就是“東京次世代潮流地標”,客群是對生活品質有一定追求的年輕人。
這家小米限時快閃店,幾乎是國內“小米之家”的微縮版本。
店內除了手機、智慧穿戴設備,還展示了小米電視、小米掃地機器人以及小米智能監控。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到店人數和銷售額都超出了預期。
綜合來看,開“小米之家”,於小米而言是一場“有準備的仗”,也是小米在日本發展的更進一步。更多小米的家電產品,由此也在日本擁有了展示和銷售管道。
在國內風頭正勁的雷軍,能將自己的成功,複製到日本嗎?
如果你去過日本就會發現,很多應用程式和軟體反覆運算速度都非常慢,容易卡頓,且隨時有宕機的風險。究其原因,是因為在日本,軟體長期被視為硬體的補充,不算是業內重視的創新方向。日本家電企業希望使用者多買產品,少用服務。
這種“硬體中心”的思維,讓日本工程師在軟體創新能力上,總顯薄弱。
SONY前總裁霍華德·斯金格(Howard Stringer)在2006年的一次採訪中,揭示了這種弱點的主要根源——
“我們最初並沒有將軟體工程師帶入產品開發。硬體工程師定義併發起新產品的研發,軟體工程師在產品定義完成後才參與進來。因為這家公司是終身雇傭的,老員工身居高位,而年輕的軟體工程師們大多出於基層,努力向上爬。所以,存在著某種形式的代溝。”
在日本,年輕的軟體工程師的話語權不高,在技術層面也就更難冒頭。
但“軟硬協同”,正是小米創始人雷軍的強項。
在2020年8月“一往無前”小米十周年雷軍公開演講上,雷軍就曾回憶過最初小米的誕生——“目前手機市場上做手機的都是硬體公司,假如我們用互聯網方式做手機呢?假如我們把軟體、硬體、互聯網融成一個整體呢?假如這三樣我們都精通的話,我們是不是可以對純硬體公司進行降維攻擊呢?”
不靠硬體掙錢,是小米出生就自帶的基因,這也是其“價格屠夫”之名的根本由來。
回顧小米的發家史。十年前,生態鏈並不是什麼吃香的生意。像手環、牙刷、電飯煲等小產品,一度被稱作“螞蟻市場”,入局者雖多,但沒有標杆品牌。
當時的小米在做硬體上並不能算多擅長,雷軍本人畢業於武漢大學計算機系,他的早期成功更多來源於在軟體和互聯網領域的創新和努力,而非硬體出身。
但雷軍通過“投資+孵化”的方式,進入了眾多“螞蟻市場”,通過生態鏈的佈局,為小米構建了一個智慧硬體帝國。之後,靠著過硬的品質,和“小米發燒友”,價格屠夫小米,在佔領硬體的過程中,逐步積累起在硬體研發和製造上的實力。
在日本的布局同樣遵循著這一邏輯,手機、電視機更像是小米的尖刀,用來刺開日本市場,而“小米之家”的佈局則是將更多硬體鋪進日本,逐漸培育起日本的“米粉”,進一步打造海外的“小米心智”。
長遠來看,如果說IoT業務是小米模式的骨架,那麼軟硬協同的生態概念,則是小米模式的地基。它不僅是日本本土廠商所欠缺的能力,也或將成為小米在日本找到突破口的關鍵點。
今年3月,盧偉冰在巴塞羅那的小米全球發佈會上表示,小米科技大家電將啟動出海,並透露小米汽車計劃在 2027 年正式進軍海外市場。
在日本開設線下實體店的小米,更長遠的目標,或許是把車也賣到日本。
盧偉冰曾概括小米的出海模式,第一階段是小米產品和小米品牌出海,第二階段叫小米模式出海,並且表示現在小米今天已經完成了產品出海和品牌出海。
“我們在歐洲、日本、韓國等一些高端市場都立足了”。第二個階段,是把“人車家全生態”模式、小米新零售模式帶到國際市場去。
為了完成這一目標,盧偉冰表示,小米的計劃是5年時間在海外開1萬家小米之家,“這是非常重要的商業模式”。
原因,是小米之家正在成為“人車家全生態”中的重要環節。
2024年3月,小米正式發佈了小米su7,小米“人車家全生態”戰略,也正式落地閉環。盧偉冰發文稱,2024年小米中國區新零售的一個重要任務是開出超過100家面積超過500平方的“人車家全生態”融合大店,並且要在每個城市最好的Mall(商場)和最好的位置。
線下,小米除了新建門店以外,就是改造曾經的小米之家門店,增加小米汽車產品,讓小米之家成為“人車家全生態”的宣傳平臺。
從這個模式推斷,小米在日本開“小米之家”實體店,從手機邁向IoT硬體的下一步,或許就是在海外推出汽車業務。此前,小米日本的推特帳號也曾專門發佈關於日本員工進入小米汽車工廠,體驗小米SU7的內容,並聲稱會努力爭取讓日本的使用者也能體驗到這台車。
小米嘗試著在日本複刻中國的“三級跳”路徑,也在用中國試驗過的成功模式,不斷融入日本消費者的生活,實現小米全生態的綁定。
畢竟,單一的市場總有著增長的天花板,開拓新業務,將目標轉向海外,都是小米正在為自己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給市場講出更有說服力的故事。
只是,出海,不免遇到本土化的難題,小米在中國的成功,除了手機和IoT之外,離不開完善的線下佈局和服務體系。
小米2024年度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12月,小米已經完成在空調、智能電視、冰箱等六大核心品類的拆送裝一站式服務升級,覆蓋了中國2898個區縣——在日本,小米尚未完成如此的服務體系佈局,也面臨著文化壁壘,目前推出的大家電,也僅有智能電視這一品類。
日本既是小米驗證“人車家全生態”商業模式的試驗場,也是其全球化戰略升級的關鍵跳板,通過本土化適配與生態協同,小米或將在成熟市場開闢一條“技術普惠—場景綁定—服務增值”的新路徑,為全球擴張提供可複製的範本。
從“賣設備”轉向“賣體驗”,從“中國巨頭”進階為“全球生態領袖”。財報中穩健增長的營收、持續攀升的研發投入與汽車業務的潛力,正為小米的這場實驗,注入更多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