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稻蟹共養” 開拓增收新路徑
更新于:2025-04-04 03:08:15

本文轉自:白城日報

工人將螃蟹打撈上岸。 王月彪 何賢亮攝

陽春三月,氣溫逐漸回升,洮北區掀起春耕備耕熱潮。近日,記者走進洮北區鑫淼水產養殖種植家庭農場,370多萬隻蟹苗在越冬池內活力十足。

“眼下,蟹塘里冬儲著兩種蟹。場里現在有越冬蟹苗4.1萬斤左右,我們今年繼續和當地的水稻農戶合作,養殖面積達到750畝,目前已經預定出蟹苗2.1萬斤了。”該場場長李曉博介紹。

“今年洮北區將充分利用水域資源,做好以漁治鹼這篇文章,重點發展大水面的生態養殖,突出泡塘成蟹養殖。同時注重稻漁綜合種養,著力體現稻田養殖蟹苗,逐步形成稻田培育扣蟹,泡塘養殖成蟹的模式,以三產帶一產連二產,推動漁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洮北區農業農村局水產技術人員徐鎮表示。

2024年,洮北區林海鎮甜水村水稻種植戶隋志剛做出大胆嘗試,在150畝稻田中實施稻蟹養殖,成果喜人,平均每畝稻田增收500余元,這一顯著的經濟效益讓隋志剛對今年的春耕生產滿懷信心與期待。今年,隋志剛將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到300畝,並繼續實施稻蟹養殖。蟹稻地水稻品質好,雖然價格略高,但銷售很可觀。

在甜水村,不少村民與隋志剛一樣,與鑫淼水產養殖種植家庭農場建立了特色農業合作模式,農場採取“統管分養”機制,由農場統一投放優質蟹苗並進行專業管理,農戶則提供養殖稻田,雙方優勢互補,合作共贏。蟹在稻田中自由穿梭,不僅有效地控制了雜草生長和害蟲繁殖,還將排泄物轉化為糞肥,增加了水稻的有機肥量。同時,蟹的活動促進了水稻根系的發達,提高了分蘖能力,進而提升了稻米的產量和品質。

近年來,洮北區以“一水雙收”破題鄉村振興,從稻蟹共養到生態養殖、從“以漁治鹼”到三產融合,用生態迴圈改寫傳統農業生產模式。2024年,洮北區稻漁綜合種養面積突破18萬畝大關,綜合效益高達3891.5萬元,稻漁綜合種養實施面積和綜合效益連續9年蟬聯全省第一。今年,洮北區將繼續走好“立體生態迴圈農業”的新路,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金蟾串起致富產業鏈
金蟾串起致富產業鏈
2025-03-26 12:32:24
春耕里的科研試驗田
春耕里的科研試驗田
2025-03-26 12:50:51
編 籠
編 籠
2025-03-26 13:21:41
智慧養雞孵“金蛋”
智慧養雞孵“金蛋”
2025-03-26 13:46:07
植物的智慧
植物的智慧
2025-03-26 14:13:11
渠水豐盛
渠水豐盛
2025-03-26 15:11:00
瑞麗咖啡花正開
瑞麗咖啡花正開
2025-03-26 15: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