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合肥晚報
□陶餘來
蒲公英不擇地利,哪怕在室外的地磚縫裡也能常年肆意生長。其花如絲瓜之花,顏色正黃,熱烈燦爛。最是蒲公英的果實,狀如極規則的絨球,又如孩子吹出的“肥皂泡”般,頑皮可愛。這可不是蒲公英的“行為藝術”,而是其為著最大程度地全方位承受風力,“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般地遠播它的種子。
有此等智慧的何止蒲公英。
初秋時節,黃山欒樹的枝頭也會開滿燦爛的黃花。隨著氣候轉涼,這些黃花又悄然變魔術般地變成一串串紫紅色如燈籠般的“錢串子”。所以黃山欒樹又稱“燈籠樹”“搖錢樹”。據說它的花可清肝明目清熱止咳,其種子可製成佛珠。
我一直驚詫於黃山欒樹枝頭變幻成“錢串子”的神奇,卻因為那“錢串子”總是高懸枝頭難以親近,所以從沒見識過黃山欒樹種子的真實模樣。直到有一年深冬時節,無意間發現被大風刮下的一片片“錢串子”,好奇地撿起,竟發現每片串子都有一面,緊緊地鑲嵌著一粒如樟樹種子般大小的黑色種子。
本以為黃山欒樹的種子是包裹在“燈籠泡”裡面的,誰知竟是這樣的設計。
這種設計當是飽含了匠心——黃山欒樹不正是給每一粒種子都安上了翅膀嗎?有了這樣的翅膀,黃山欒樹的種子也完全可如蘇轼《前赤壁賦》所描述的那樣,“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