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機械化育出“好苗頭”
更新于:2025-03-26 14:18:48

本文轉自:宣城日報

育秧流水線。

眼下,正是育苗的好時節。走進郎溪縣建平供銷農事服務中心的大棚,一條長達50米的銀色流水線正以恆定節奏吞吐著秧盤,機械臂旋轉的嗡鳴聲與傳送帶的摩擦聲交織成獨特的“春耕交響曲”。

記者在現場看到,空秧盤如同列隊士兵般整齊進入流水線,依次經歷鋪土、噴淋、播種、覆土四道工序。僅需8秒,一個滿載科技密碼的育秧盤便完成全流程,由碼垛機器人以5盤一組精準疊放,再搭乘軌道上的“育苗小火車”駛向大棚。

“傳統育秧像撒芝麻粒,均勻度全憑經驗。”該農事服務中心技術員劉榮軍指著螢幕上的三維模擬圖告訴記者。過去人工播撒的秧盤空穴率達5%,而新設備的“粒級播種”技術通過氣吸式播種器與高精度感測器配合,讓秧盤的684個穴孔中每一穴能精準落入3粒稻種,底土厚度鎖定1.5釐米,覆土誤差不超過0.5毫米,實現每穴種子數量可控、空穴率趨近於零。中心這條流水線每小時可生產2000盤,單日最高產量達1.8萬盤,效率較之前提升近1.7倍,可滿足600畝稻田用苗需求。而更令農戶振奮的是:據測算,精準播種後,每畝預計將帶來10%左右的增產。

流水線軌道邊,工人胡月英正仔細核對著當日第15批秧盤數據。“以前3條線要6、7個人搬秧盤,現在機械臂一彎腰就搞定5盤。”她輕觸補料按鈕,笑著說,“它們比老師傅還‘守規矩’,說放5盤絕不多1盤。”這種轉變讓勞動強度大大降低,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全自動育秧流水線就像是給秧苗辦的‘托兒所’,既能保證幼苗品質,又能降低農戶參與的門檻。”該農事服務中心負責人陳欽松介紹起這個“半程育秧”模式:農戶只需承擔出苗后的田間管理,前期的暗化催芽、溫濕度調控等核心技術環節均由智能系統完成。他透露,中心今年計劃服務3萬畝稻田,其中2萬畝已實現全程機械化育秧,剩餘1萬畝將通過“半程託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這種分層服務既破解了散戶“用不起高科技”的困境,又為機插秧覆蓋率提升奠定基礎。

“與傳統育秧機械相比,全自動育秧流水線能夠精準傳送基質土、種子和水,並做到用種量均勻、成苗一致,讓秧苗長得更加整齊、健壯。”郎溪縣農技服務中心主任汪浩告訴記者,他們將繼續關注機器育秧的實際播種效果,為接下來在全縣農事服務中心推廣做好準備。

中午時分,流水線的指示燈仍在閃爍。軌道上的“育苗小火車”正載著秧苗駛入大棚,嫩綠的胚芽將在大棚中蟄伏,等待一段時間後奔赴廣袤田野。這些科技孕育的秧苗,不僅承載著“粒粒皆精準”的現代農業智慧,更在春耕的土壤里播下鄉村振興的新希望。

忙碌在希望的田野上
忙碌在希望的田野上
2025-03-26 01:57:04
生態養羊效益好
生態養羊效益好
2025-03-26 02:14:40
北源蘆筍喜迎豐收
北源蘆筍喜迎豐收
2025-03-26 03: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