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 籠
更新于:2025-03-26 13:21:41

本文轉自:咸陽日報

□ 梁長生

籠是北方農村人一生都要使用的勞動工具。編籠的過程並不複雜,但也需要有一定的技術。於是,大多數農民都是自己編,只有少數人才買籠。鹹陽北邊農村人把編籠叫打籠。

一個籠主體部分包括籠提梁、籠邊、籠沿、籠底等。籠大大小小,樣式不同,自然用處也不同。籠就其外形而言,有大老籠、中型籠、小籠等;其功用有糞籠、柴籠、蘋果籠、花椒籠等。

打籠的活計多是能人才可駕馭得了的。他們多用藤條和蘋果樹枝作為籠的起底,層層疊疊,一級一級,環環相扣,裡裡外外進行著精密的連接。這些細枝先是用剪刀和鐮刀削尖,枝條才能在籠邊立穩。起好了籠底,緊接著是籠提梁的選取。籠提梁端直,樹枝的柔韌度以及粗細必須適中,一般選用粗的花椒樹、蘋果樹、杏樹、桃樹的樹枝。這些粗的樹枝在變成籠提梁之前還經過文火的烘烤,或是放於炕洞,或是架於火上,使其保持一定的曲折度。隨後,再將粗樹枝取出使其彎曲。待籠提梁曲好之後,托起籠底,並用細鐵絲或繩子把籠提梁兩頭綁住,不讓它變形。

打籠需要先備材料。一是“曲籠提梁”,二是備藤條。備好的藤條要分類:按粗細和用途分成“經條”,用於打籠的豎直材料;其餘的則分為“緯條”。而“緯條”分成細、粗、中粗三類。其分別用於“盤底、擰邊”和“編籠邊”。

打籠有“三難”。即“盤底”“走山”“收籠邊”。“盤底”就是起頭。一般用四股或六股做經條,兩撮最細條子做緯條,間隔半圓盤成。“走山”就是籠底成后,夾上“籠提梁”收起所有“經條”,綁於籠提梁上後,再用細條子沿著籠底邊編一圈,讓籠由平展開始折成90°角向上編織,就像人走路上山一樣,故叫“走山”。“收籠邊”是打籠的最後一道程式。把所有“經條”壓倒,沿著籠沿編一圈,最後把條子尾巴別在籠沿底下。一隻籠就完工了。自然,這三處需要技術和力量。

籠在農人眼裡是無比寶貴的物件,農人不僅給自家打籠,還將打好的籠送給親朋好友,以睦親鄰。

植物的智慧
植物的智慧
2025-03-26 14:13:11
渠水豐盛
渠水豐盛
2025-03-26 15:11:00
瑞麗咖啡花正開
瑞麗咖啡花正開
2025-03-26 15:13:59
“道理”應該這樣講
“道理”應該這樣講
2025-04-06 08:22:41
靈葉千芽蔚山川
靈葉千芽蔚山川
2025-04-07 07:4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