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結束,多地中小學迎來春假!
更新于:2025-04-07 20:47:45

  清明假期剛剛結束,多地中小學又迎來了春假。不少中小學將清明假期或“五一”假期的頭尾延長,讓學生們享受到更長的假日時光。

  當清明假期遇到春假,學生們如何度過假期?從過去的農忙假到如今的春秋假,反映了教育理念怎樣的變化?

  春假給清明假期“續費”

  學生們走出課堂、擁抱春天

  在湖北利川市,很多學生已經迎來春假。根據利川市教育局發佈的通知,當地中小學放春假2天,時間為4月7日至8日。這意味著,春假給清明假期“續費”,學生們可以連續休假5天,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擁抱春天。

  其實,利川市已連續三年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放春假,利川市教育局副局長張平說,每年春假期間,當地會提前制定一些親近自然、參加勞動、紅色教育等活動。

  “通過自然觀察活動,讓學生們直觀感受季節變遷與生物多樣性,通過觀看紅色電影、參觀革命紀念館等活動,引導學生銘記先烈功績。”

  放春假也深受學生們歡迎,有學生表示:“放春假可以去外面踏春賞野花,走進大自然,還可以回家説明外公外婆播種育苗。”

  資料圖

  從實踐教育到提振消費

  春秋假“放”出了什麼?

  其實,春假並不是新鮮事。早在2013年《國民旅遊休閒綱要(2013—2020年)》中就提到,“在放假時間總量不變的情況下,高等學校可結合實際調整寒、暑假時間,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學放春假或秋假。”

  不久前,新出臺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中,也提到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結合實際探索設置中小學春秋假。這讓春秋假再次成為熱議話題。

  資料圖

  那麼,如何理解“有條件”?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戰略與巨集觀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員陳飛認為,春秋假的設置需結合地域特色、資源稟賦和教育生態。

  “比如在農村,可以帶動學生走進自然,了解家鄉的風土民情;對於城市,可以走進社區、研學場域,幫助學生成長。春秋假的設置最核心的是家長、學校、社會三方面形成有力配合,通過假期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成長體驗和社會實踐經歷。”陳飛說。

  在我國,除了有寒假和暑假以外,曾經在春秋兩季也會放“農忙假”。從農忙假到春秋假,折射出教育理念的哪些變化?

  陳飛認為,春秋假通過社會實踐,更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興趣培養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塑造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從前,農忙假的活動多局限於農業勞動,而春秋假被賦予了教育功能,直接將課堂延伸至社會和大自然,使學生的學習與現實生活緊密連接。

  資料圖

  陳飛看來,從促消費角度看,假期還可以釋放親子遊需求。“春秋假能夠緩解景區交通旺季爆棚,淡季閑置的資源錯配,還能刺激運動裝備、文化書籍、智能設備等衍生需求,形成新的消費增長點。”

  春秋假雖好

  帶娃、升學難題如何解?

  浙江杭州是全國最早實施春秋假的城市之一。近日杭州市上城區、餘杭區等區發佈了2025年春假時間安排,4月28日到30日放假3天,再加上五一假期,學生將有9天小長假。

  不過,春假雖好,但也有難題,比如,家長和學生假期不能同步,雙職工家庭面臨“孩子放假、家長上班”的難題。

  就在4月1日,杭州市教育局辦公室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完善春秋假實施的通知》,其中要求,對於春秋假期間確實無法陪同孩子的部分家庭,各地要參照暑期託管具體要求和成熟做法,提供春秋假託管服務,但不得以強制、暗示等方式阻止家長報名。

  杭州市餘杭區五常街道社會事務辦工作人員胡佳祺表示,街道推出了相應的託管服務,滿足多種家庭的需求。

  此外,在中高考的壓力下,部分家長對於放春假也有擔憂。

  對此,陳飛表示,春秋假的設計要跟學校的教學進度形成匹配,允許學校靈活調整教學節奏,將部分實踐性的內容與假期活動結合。同時也需要社會資源充分的供給,比如博物館、科技館、農場等為春秋假推出一些免費或低價的研學專案。

  資料圖

來源:中國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