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通語“遇見”AI 打破語言學習“尺寸牆”
更新于:2025-04-08 07:02:07

本文轉自:通遼日報

本報記者 趙彥臻 許媛媛 李娜

自2022年8月,我市啟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提升項目以來,全市9個旗縣(市、區)的499所學校、幼稚園,3042個班級、10539名教師、78852名學生,共同踏上了一段科技賦能教育的旅程。

如今,時過兩年,這一項目的應用成效逐步顯現。它不僅為我市推行國家統編教材、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提供了強有力支援,更在教育教學模式創新、學生學習興趣激發、教師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智慧課堂落地 助力教學提質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週三上午11時15分,通遼市蒙古族學校的機房內傳出清脆的朗讀聲。該校8年級5班的學生們端坐在電腦前,跟著“AI老師”做訓讀練習。學生邵英軒點擊重播後,被自己的聲音逗樂。“紅色表示讀錯了、灰色是漏讀了。我這次讀錯了四個字,得了98分,成績比上次好。”他興奮地展示著螢幕上的評分系統。

這位“住”在電腦里的“AI老師”,通過智慧語音辨識和即時反饋功能,已經成為學生們學習國通語的“良師益友”。在這樣互動式的學習環境中,同學們一起朗讀課文、聽重播、再跟讀,學習國通語的興趣越來越高了。

智慧化的教學方式改變了學生的學習體驗,也為教師提供了精準的教學支援。學生們做完訓讀練習沒一會兒,班級語文教師包道日娜的電腦終端就同步顯示出了全班同學訓讀練習的詳細數據分析。“通過測評報告上的數據,能夠精準瞭解每個學生的情況。”包道日娜一邊查看數據一邊說,“當發現他們有不會讀、高頻出錯的字或掌握不好的朗讀技巧時,我們就能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

在我市,智慧教育的春風不僅吹進中小學課堂,更惠及到了學前教育階段。科爾沁區第二幼稚園大班教師王佳文正在藉助“學前智慧助教系統”搜索這一階段與班級的孩子們共同討論的話題。

“我們班的孩子們馬上就要升小學了。因此,我選了《課間十分鐘》這一內容,想讓孩子們充分瞭解感知時間,嘗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課間十分鐘。”在課程準備階段,王佳文充分利用系統中的豐富資源,結合幼兒的年齡特徵,僅用半小時就完成了以《課間十分鐘》為話題的課程設計,並通過網頁端備課系統高效地完成了教案製作及課件準備。

“小朋友們,大家想一想十分鐘能做什麼事情呀?”“能喝水!能上廁所!能做遊戲……”課堂上,孩子們小手舉得高高的,爭先恐後地回答,稚嫩的聲音在教室里回蕩。

“原來我們班的小朋友想做的事情很多呀!那讓我們一起看看另一位小朋友在課間十分鐘都做了什麼事情吧?”只見王佳文在平板電腦上輕點幾下,《課間十分鐘》的內容就投屏到智慧黑板上,孩子們立刻聚精會神地看了起來。

“小朋友們,假如是你,會先上廁所還是先去上課呢?”王佳文用智慧終端的點名功能邀請孩子們發言。被選中的孩子興奮地站起來,大聲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這套系統最大的優勢就是互動性,不僅能教孩子們學習國通語,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學習興趣,還可以直接點擊獲取資源,在課堂上與小朋友通過連線、填色、畫圖等遊戲互動,真正實現了寓教於樂。”王佳文介紹。

對於幼兒的改變,家長們的感受是最為真切的。一位家長在接孩子時感慨道:“最讓我驚喜的是孩子的變化。他以前不太愛說話,現在回家後給我們講故事,發音也越來越標準了。這讓我們家長感到特別欣慰。”

深化應用推廣 賦能教師成長

為全市108所中小學校安裝了語文專題教室和國家統編教材備授課系統;為391所幼兒園配備了學前智慧助教系統。系統提供優質資源達157957個,並即時更新;全市資源使用率達80097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提升專案的紮實推進,為促進各民族師生語言相通、心靈相通搭建了重要平臺,也讓越來越多的教師實實在在感受到了專案實施以來的點滴變化。

“全市中學的專題課堂是在學校原有的機房設備基礎上進行智能化升級,安裝教師備課系統和學生測評系統,並配備專門的耳機用於口語測評。學生測評系統包含課文同步、口語交際、基礎學習、資源拓展四大功能版塊。考慮到小學生書寫練習需求,小學專題課堂還配備了平板電腦。”作為專案承建商的科大訊飛工作人員介紹。

當傳統課堂插上科技的翅膀,教與學的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在智慧化教學環境中,各民族學生共同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互動交流中增進理解、凝聚共識。在課堂上,教師們通過操作電腦,將各種生動的教學課件投屏到電子螢幕上進行教學,學生們可以通過電腦直接作答。系統自動將每位學生的答題情況同步反饋至教師端,使課堂教學實現全班學習數據可視化。這種智能化教學模式,既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效率,也點燃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

硬體是基礎,應用才是關鍵。近年來,我市多措並舉深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提升項目應用:一方面舉辦智慧教育教學基本功比賽、優秀課例徵集等活動,以賽促教提升教學品質;另一方面搭建教師成長平臺,通過示範課展示、經驗交流等形式,持續推動教學模式創新。這些舉措不僅挖掘出一批教學能手,更培育出“智慧終端+互動教學”的新型課堂範式。

教師素養提升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項目開展以來,我市建立起常態化培訓機制:按年度開展全市原民族語言授課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應用能力提升培訓班,依託暢言國通系統開展線上線下專家講座20多次;依託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學習系統,開展線上學習和定期測試,實現“日常自主學+定期達標測”的閉環提升。

“每次培訓都像打開一扇新窗戶。”包道日娜深有感觸地說,“專家指導既提升了我們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水準,也深化了我們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規律的認識,讓我們更有信心做好民族團結進步的育人工作。”

從基礎設施建設到教學應用,從教師培養到課堂“革命”,我市已逐步構建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智慧教育的完整生態鏈。學前智慧助教系統與中小學生語文專題課堂相銜接,教師培訓與“AI智慧課堂”相促進,這些成功實踐正在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通遼經驗”。“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將持續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以科技之‘智’賦能教育之‘質’,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更多通遼教育力量。”通遼市教育局相關負責同志表示。

獨立遊戲該如何定義
獨立遊戲該如何定義
2025-03-26 16:0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