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六十歲,大家腦袋裡常常會冒出一個念頭:“是不是該開始補一補身體了?”
於是,一大堆食物排山倒海般地湧入視線,水果、補品、保健品……看上去似乎什麼都得吃點,才能讓身體不掉隊。
可是,老話說得好,“吃得多,不一定吃得對。”
你是否真的明白?健康的核心並非在於飲食越優渥越好,而是在於飲食合理恰當。
肚子不一定越大越好,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這不,科學也早就給我們打了個預防針,健康和飲食之間的關係,遠比你想像的複雜。
那麼,60歲以後,該怎麼吃,才能讓身體更健壯、活得更長久呢?
答案其實藏在日常的飲食習慣中,關鍵就在於這四個習慣。
如果你能從現在開始養成這些習慣,說不定再過十年,你的身體會比現在更有勁兒,甚至連小輩們都比不上你有活力。
降低紅肉食用量,提升魚蝦食用頻次。
老一輩人有時候會覺得,身體不好了,吃點紅肉補一補,身體自然就能恢復元氣,其實,這種觀點是誤解。
很多人一聽到“補身體”就想到大塊的紅肉,牛肉、羊肉、豬肉,甚至是各種肥肉。
而這些食物的確在某些情況下可以為身體提供足夠的熱量和蛋白質,但它們帶來的脂肪、膽固醇以及可能的過量蛋白質,也會給腸胃、肝臟和心血管系統帶來額外的壓力。
就老年人而言,過量飲食很容易造成高血壓、糖尿病等問題產生,而將其替換的,是富含 Omega-3 脂肪酸的各類魚和海鮮產品。
Omega-3脂肪酸被認為是一種“超級脂肪”,它能降低炎症、改善心臟健康,甚至能對抗衰老過程中的一些負面效應。
你或許不瞭解,研究發現,長期食用有 Omega-3 脂肪酸的魚類及海鮮,可降低老年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還能減少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可能。
別以為這是空穴來風的說法,科學研究告訴我們,每周吃兩到三次魚類的人,其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比不吃或很少吃魚的人要低。
所以,要想擁有健康的心臟和強健的身體,盡量讓魚類和海鮮成為餐桌上的常客。
合理攝取膳食纖維,維持腸道健康。
如果你到了六十歲還沒重視過膳食纖維,那可真得趕緊補上了。
談到膳食纖維,一般會首先想到水果、蔬菜和全穀物這類食物,它們既可以協助排便過程,守護腸道的健康水準,還能夠有效地削減患上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症的可能性。
研究數據顯示,每天攝入足夠的膳食纖維可以降低高血壓的風險,而且,老年人的腸胃功能逐漸減弱,腸道問題也越來越常見。
便秘、消化不良、腸道發炎等癥狀,都會讓你老得更快,長期缺乏膳食纖維的人,不僅腸道健康受損,甚至還會增加大腸癌的風險。
因此,當年齡超過 60 歲,要是想讓腸道保持 “年輕模樣”,別忘記多進食一些富含纖維的食物,像燕麥、糙米、胡蘿蔔、蘋果之類。
膳食纖維不僅有助於腸道蠕動,還能有效控制體內的血糖水準,對抗體內的慢性炎症,保持皮膚的光澤。
維持適量蛋白質攝取,穩固肌肉與骨骼。
一旦步入 60 歲,身體的蛋白質需求並非減少,相反,由於肌肉萎縮、骨質疏鬆等情形,對蛋白質的需求較年輕時或許有增無減。
每個人的身體結構都有一種“肌肉萎縮”的過程,而這會讓你變得更加脆弱,容易受傷。
恰當的優質蛋白質,能協助保持肌肉力量,增加骨骼緊實度,推遲衰老步伐。
但問題在於,很多人到了這個年紀,往往會選擇“低蛋白”飲食,害怕攝入過多的蛋白質會增加腎臟的負擔。
研究表明,每日攝取適量的優質蛋白質,可顯著提升老年人的肌肉品質,降低跌倒的可能性,同時在抵禦衰老、維護骨骼健康層面亦具備極為關鍵的效能。
而且,適量的蛋白質還能説明控制體重,減少脂肪積累,這對於老年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減少脂肪儲存的同時,保持適當的肌肉量,這樣身體才能保持健康、靈活,走路也不容易摔倒。
降低高糖食物攝入,規避 “空熱量”。
年紀大了,大家可能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吃了甜食后,突然覺得心情變得好像愉快了點,體力也有點恢復。
但你瞭解嗎,這樣短暫的滿足感是虛假的,由於這些糖分壓根兒就沒有給身體輸送實在的營養成分。
尤其是很多老年人一不注意,嘴巴就開始想吃些糖果、巧克力、糕點等甜食。
這些高糖食物就像是“空熱量”,不但沒有營養價值,還會給身體帶來多餘的負擔。
糖分過多攝入的後果,你一定聽說過很多次了:高血糖、肥胖、糖尿病、心臟病等,而這些問題在老年人群體中尤為常見。
研究發現,長期大量攝入糖分,極易造成體內慢性炎症反應提升,從而對各器官的正常運行造成阻礙,使健康壽命大打折扣。
因此,60歲以後,應盡可能地降低對糖分的攝入,規避高糖、高脂、高鹽的 “不良食品”,並多傾向於像新鮮水果、堅果這樣的天然食材。
這些食物既擁有大量的營養物質,又能夠給予身體所需的健康能量,杜絕 “空腹糖” 引發的不良影響。
要記住,不是吃得越多就越健康,真正的健康是吃得對,對於60歲以上的人來說,保持適量的飲食,不僅能讓身體更加健壯,還能延緩衰老。
調整飲食習慣,攝入足夠的優質蛋白、健康脂肪、膳食纖維,減少空熱量的糖分,這才是讓身體更長壽、健康的小秘訣!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若身體不適,請及時諮詢專業醫生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