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喝白開水和長期喝茶的人,誰的身體更健康?研究告訴你真相
更新于:2025-04-02 16:15:56

在咱們的生活里,茶可太常見了。不管是朋友相聚時的閒聊,還是工作疲憊時的片刻放鬆,又或是養生愛好者的日常習慣,茶都扮演著重要角色。但你能想到嗎?這看似養生的茶,要是喝不對,竟會成為健康的 “隱形殺手”。今天,就想和大家嘮嘮喝茶那些事兒,尤其是其中隱藏的健康風險。

愛茶大伯的 “驚險遭遇”

65 歲的李大伯,是個實打實的 “茶癡”。在他心裡,白開水寡淡得像沒味道的水,而茶才是生活的調味劑。每天,他都抱著心愛的茶杯,口渴了就 “咕嚕咕嚕” 地喝茶,幾乎不碰白開水。上了年紀後,也許是味蕾變得遲鈍,他對濃茶更是情有獨鍾。短短半年時間,10 斤茶葉就被他 “消滅” 了。

上周,平靜的生活突然被打破。李大伯突然腹痛難忍,豆大的汗珠從額頭滾落,臉色蒼白。家人見狀,急忙把他送往醫院。經過一系列檢查,結果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他的腎臟里密密麻麻地佈滿了結石,尿酸、肌酐等多項指標嚴重超標,腎損傷十分嚴重。

醫生在了解情況后,發現李大伯長期喝濃茶的習慣是罪魁禍首。醫生急忙勸他戒掉濃茶,以後喝茶也得悠著點,要多喝水少喝茶。可李大伯和家人滿臉疑惑,不是一直說喝茶有益健康嗎?怎麼現在反倒要少喝了?醫生耐心解釋,正常喝茶確實沒啥問題,但喝太濃的茶,攝入過多的鞣酸、可哥鹼等成分,就可能導致腎結石的形成。

喝茶與腎損傷的神秘關聯

中國,作為茶葉大國,一年的茶葉消費量超過 200 萬噸。茶,早已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誰能想到,喝茶這件看似平常的事,背後竟藏著複雜的健康密碼。

南方醫科大學的一項新研究,可能會顛覆你對茶的認知。5 月,國際知名期刊 Nutrients 刊登了他們關於喝茶和新發急性腎損傷之間關係的研究。研究人員收集了英國生物銀行 498621 人的數據,其中 85.3% 的人都有喝茶的習慣,40.5% 的人每天喝 3 到 5 杯茶。經過長達 12 年的中位隨訪,4.3% 的人出現了新發急性腎損傷。

分析結果顯示,喝茶和新發腎損傷之間存在一種反向 “J” 型關係。每天喝茶小於 3.5 杯時,新發急性腎損傷的風險逐漸下降,在 3.5 杯時風險達到最低;而超過 3.5 杯後,風險反而開始增長。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與茶中的咖啡因含量有關。少量咖啡因能提神醒腦,可一旦攝入過多,不僅會過度刺激心血管系統,導致血壓升高,還會增加腎臟過濾負擔和血管壓力,進而引發腎損傷。

還有個有趣的發現,或許能讓愛喝奶茶的人開心。在茶中添加甜味劑,會抵消茶對新發急性腎損傷的預防作用;而加牛奶卻能降低因大量喝茶而出現新發急性腎損傷的風險。這是因為乳蛋白本身對腎有保護作用,而且蛋白質還能和茶多酚發生反應,啟動茶中酚類化合物的抗炎作用。

不過,這項研究是以外國人為觀察物件,其結論是否適用於中國人還是未知數。畢竟,中國人和外國人在體質和飲茶習慣上都存在差異,不能一概而論。

白開水與茶:誰才是健康 “王者”

在日常生活中,“白開水黨” 和 “茶水黨” 的爭論由來已久。到底喝白開水好,還是喝茶好呢?咱們不妨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營養成分大比拼

白開水,通常是由自來水、礦泉水、井水等多種水燒開后得到的。經過 100℃的高溫洗禮,水中的細菌和有害微生物被有效殺死,安全性極高。但它不含任何營養成分,唯一的作用就是為人體補充水分,維持機體的正常運轉。想像一下,在炎熱的夏天,大汗淋漓后喝上一杯白開水,那種暢快的感覺,就像給身體注入了一股清泉。

再看看茶,從古代神農嘗百草中毒,遇茶而解的故事,到現代藥理研究,都表明茶對健康有一定益處。茶中含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等多種有益成分,有機化合物的含量多達 700 種以上。通過動物實驗和體外實驗發現,茶多酚、茶氨酸能調節身體代謝,起到延緩衰老的作用;茶多糖可以抑制癌細胞的增殖;兒茶素能抑制人體合成脂肪相關酶的活性,説明控制體重。

這麼看來,茶似乎更勝一籌。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好處目前大多是在動物和體外實驗中得到證明,在人身上是否有同樣效果,還未得到證實。而且,茶不能替代飲水。正因為茶的成分比白開水複雜,也就意味著它存在相對較大的健康風險。《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年人每天的飲水量應達到 1500 - 1700 毫升。如果按照這個量來喝成分單一的白開水,對身體負擔不大;可要是都用來喝茶,就會造成茶多酚、咖啡因等攝入過多,給身體帶來沉重負擔,比如加重腎臟負擔、頻繁排尿、加重心臟負擔、導致心動過速等。

適合人群有差異

白開水成分簡單,幾乎適合所有人,具有很強的普適性。相比之下,茶的適合人群雖然廣泛,但不宜人群也更多。

正在服用藥物的人,千萬別用茶送葯。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圖方便,喜歡用茶送葯,這其實是大錯特錯。茶會影響多種藥物的藥效,比如鎮靜安神類藥物,茶水中的咖啡因會興奮大腦神經中樞,降低藥物的鎮靜安神作用;多酶片、胰酶片等助消化的酶類藥物,茶多酚會和藥物成分發生反應,降低藥物的助消化效果。

長期失眠的人,也不適合喝茶。前文提到,咖啡因具有興奮作用,困的時候喝茶能提神醒腦,可失眠的時候喝茶,只會讓你更加難以入睡,甚至徹夜難眠。那種躺在床上翻來覆去,越想睡越清醒的滋味,相信很多人都不想體驗。

胃潰瘍患者平時要少喝茶。胃潰瘍是胃酸分泌過多損傷胃黏膜造成的,而茶鹼會刺激胃酸分泌,喝茶可能會讓胃酸分泌更多,導致胃部創面更難癒合。2019 年,北京大學的教授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喝茶過多可能會增加胃癌風險,原因或許就與茶刺激胃酸分泌有關。

缺鐵性貧血患者最好也少喝茶。缺鐵性貧血在老年人中較為常見,鐵是紅細胞生成的重要原料之一,而茶葉中的單寧酸會影響鐵的吸收。缺鐵性貧血患者本身鐵元素就匱乏,如果還大量喝茶,無疑是雪上加霜。

安心飲茶的 “通關秘笈”

既然茶有這麼多講究,那我們該如何安心飲茶呢?其實,只要把好以下 4 道關就行。

茶的種類:找到適合你的那杯茶

茶可分為紅茶、綠茶、白茶、黃茶、黑茶、青茶六大類。從中醫角度看,它們的茶性各不相同,適合的人群也不一樣。

紅茶性溫,就像冬日里的暖陽,適合體弱、經常手腳冰涼的人飲用;綠茶則相反,性寒,宛如夏日里的清風,適合胃火旺盛的人降火;白茶性涼,和綠茶的飲用人群差不多,適合胃火過旺、精力充沛的人;黃茶性寒,適合久坐不動、肥胖的人,幫他們清清體內的 “火氣”;黑茶性溫,適合體質偏寒的人;青茶性平,適合大部分人群,就像一個百搭的 “暖寶寶”,不挑人。

茶的年齡:新茶陳茶都有門道

很多人喜歡喝新茶,覺得新茶氣味香、味道甜。但新茶含有較多未經氧化的多酚類、醛類及醇類等物質,可能會刺激胃部,讓人感到不適。所以,建議少喝新茶,或者把新茶存放半個月以上再喝。

也有人鍾情於陳茶,可茶也是有保質期的。發酵程度較輕的綠茶、青茶,保質期一般是一年到一年半;全發酵的紅茶保質期有 2 - 5 年;白茶、黑茶等,如果儲存條件良好,能長期保存。但要是茶葉過期,或者保存不當發黴、受潮,就可能產生致癌物質黃麴黴素,這種茶可千萬不能喝。

茶的量:別讓濃茶 “傷” 了你

濃茶對身體不利,要盡量少喝。建議每天茶葉的使用量不超過 12g,分成 3 - 4 次沖泡。想像一下,一杯杯濃郁的茶,看似香醇,實則可能暗藏危機。過量的茶多酚、咖啡因等成分,會像一個個小 “刺頭”,刺激我們的身體,給腎臟、心臟等器官帶來沉重負擔。

茶的溫度:別讓 “熱情” 燙傷食管

潮汕地區的人喜歡喝滾燙的功夫茶,可這裡卻成了食管癌的高發區。世界衛生組織將 65℃以上的熱飲列為致癌物,食管黏膜很脆弱,65℃的高溫足以將其燙傷。食管長期處於慢性損傷中,就可能發生癌變。所以,建議把茶水溫度控制在 50℃ - 60℃之間,既能保證茶的口感,又能避免食管被損傷。當你端起茶杯,輕輕吹散熱氣,再慢慢品味那恰到好處的溫度和茶香,才是真正的享受。

茶,作為生活中的常客,既能給我們帶來愉悅的享受,又可能因為錯誤的飲用方式給健康帶來隱患。讓我們掌握正確的飲茶方法,在茶香四溢中,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