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提醒:3種癌症不需要化療,可能會起到反效果,別盲目治療
更新于:2025-03-26 08:44:28

在許多人心中,提到癌症治療時,化療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一步。在醫學領域,存在著這樣的情況:對於某些癌症類型而言,化療並非始終是最佳選擇,有時甚至可能產生負面影響。遺憾的是,這一關鍵要點常常被忽視,致使患者及其家屬在抗癌之路上徒勞奔波、耗費精力與財力。醫生著重提醒,有三種癌症在特定情形下無需進行化療。樹立這樣的觀念意義重大,其影響不僅體現在治療成效的提升上,更深刻關係到患者治療期間及後續的生活品質。

王阿姨今年58歲,被診斷為甲狀腺癌。醫生向王阿姨解釋,她所患的是一種分化型甲狀腺癌,這種類型的癌症預後通常十分樂觀,主要治療手段是手術切除和後續的甲狀腺激素替代療法,並不需要輔助化療。然而,“癌症”的診斷還是讓王阿姨及其家人陷入了深深的憂慮之中,他們感到不進行化療心裡就不安穩。因此,他們四處求醫問藥,甚至萌生了前往大醫院主動要求接受化療的念頭。

類似的情況並不鮮見。患者和家屬常會陷入一種“做得越多越放心”的思維,尤其是面對癌症時。這種心理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但盲目追求化療可能適得其反。其實,醫學界對化療的使用有著嚴格的適應證,不是所有癌症都需要化療。了解這些例外情況,才能説明患者避免無謂的痛苦和風險。

1. 甲狀腺癌(分化型)

絕大多數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通過手術切除病灶並配合甲狀腺激素治療,5年存活率可高達90%以上。對於早期的病患而言,化療的效果不僅有限,還伴隨著明顯的副作用,通常收益難以彌補其帶來的損害。研究資料表明,這些病人在手術后的長期存活率上,是否接受化療並無明顯區別。所以,在醫生的專業指導下選擇不進行化療,既可以維護病人的生活品質,也不會提高病情復發的概率。

2. 早期前列腺癌

對於早期發現的低風險前列腺癌,尤其是年紀較大、基礎疾病較多的患者,選擇“積極監測”而非侵入性治療(包括化療)已成為國際主流推薦。醫學研究表明,通過監測PSA水準和定期活檢,患者在無癥狀的情況下可以避免過度治療。不恰當地使用化療可能會導致諸如骨髓抑制、感染等副作用的出現,同時還可能降低患者的生活品質。

3.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

某些分型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是成人白血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但並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化療。針對特定類型的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患者,尤其是那些年長、癥狀輕微且疾病發展緩慢的患者,化療可能會破壞體內免疫系統的平衡,增加額外風險。近年來的研究揭示,分子靶向藥物和免疫療法在治療這類患者時展現出更佳的療效,因此,在某些場景下,傳統化療正逐步被這些新型療法所取代。

化療藥物就像一把高壓水槍,能強力衝擊癌細胞,但也可能衝壞“水管”(身體正常組織)。如果癌細胞是已經被牆隔開的“角落”,根本無需高壓水槍,只需要輕輕擦拭就能解決,硬用高壓水槍反而弄得滿屋狼藉。

甲狀腺癌5年生存率: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接受手術及激素替代治療后,5年生存率可超90%。而在提升該生存率方面,化療並未展現出明顯效果 。

前列腺癌監測數據:根據一項包含700多例低風險前列腺癌患者的研究,接受積極監測的患者5年生存率超過95%,與接受化療的患者並無顯著差異。

CLL靶向藥物效果:靶向藥物對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某些分型患者表現優越,部分研究顯示無進展存留期可達80%以上。

醫學領域在不斷進步,治療癌症不再是單一化療的時代。患者在確診后,不妨向醫生詳細瞭解自己的分型和分期,權衡利弊,而不是“一聽癌症就化療”。在醫生指導下,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可能會讓生活品質更好,也能避免不必要的經濟和身體負擔。每一位患者的情況都不同,治療需要個人化。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