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臨沂日報
老桃樹怎樣結新果?
“新農人”檔案
胡發科在給大櫻桃疏花
胡發科,1974年9月生,蘭山區李官鎮人,現任李官鎮雲泊湖社區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後湖黨支部書記。被臨沂市委組織部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獲評臨沂市“鴻雁人才”。
□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孫玉光 付然鋒 通訊員 高揚
三月春風吹過沂蒙嶺,吹皺後湖村幾池春水,喚醒650畝沉睡的桃林。
蘭山區李官鎮坐擁萬畝桃園,素有“沂蒙桃花源,臨沂後花園”的美譽。沂蒙嶺是李官鎮鮮食桃的核心產區。後湖村背靠沂蒙嶺,溫暖的陽光催促著修剪好的桃樹萌芽,婉轉鳥鳴在田間回蕩。
51歲的胡發科蹲在一棵桃樹下,手捏新枝細端詳。
不遠處,佔地80畝的12座智慧溫室大棚反射著銀光。大棚里,粉玉草莓頂著皇冠般的萼片,“減脂小黃瓜”筆直列隊,鐵皮西紅柿披著“裝甲”外殼,咬開一口,酸甜爆漿,春天的味道在舌尖漫延。來自大連的“美早大櫻桃”花開勝雪,蜜蜂們正在忙碌授粉。
這幅現代農業圖景的締造者就是胡發科。後湖村桃樹種植歷史悠久,經驗豐富,但舊桃無新符,果樹品種老化,桃子品質變差,385戶村民收入受限。這裡的老樹結的桃子只能賣0.5元一斤,還經常賣不出去,桃子上市期間,胡發科經常徹夜難眠。
2017年,胡發科剛接手村支書時,后湖村650畝桃樹根系紮在石頭縫裡,靠天吃飯,澆水得靠桃農用三輪車一趟趟拉水,雨後泥濘路能把運桃車軲轆陷住。
“40斤一筐的桃就給5塊錢,摘桃的工錢都掙不回來!”胡發科說。最讓他揪心的是一個場景:陳大娘佝僂著腰摘桃的樣子,裝桃子的水桶壓得老人直不起身,商販還在旁邊扯著嗓子喊“5毛一斤,愛賣不賣”。那天晚上,這個當過兵的漢子咬牙在村委會上拍了桌子:“不能讓鄉親們流汗又流淚!”
轉機出現在蘭山區推行農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改革浪潮中。胡發科帶著村委一班人三下費縣、五去蘭陵、十幾次到訪蒙陰。在蒙陰縣,他們看到,滴灌技術像打吊瓶似的給桃樹餵水,見識到“黃金蜜”等琳琅滿目的桃樹新品種。在觀摩“大田託管”模式時,他盯著連片的水肥一體化管網出神——那些精準滴灌的水珠,彷彿落進了他心底乾涸的土地上。
回村后,胡發科揣著磨破皮的筆記本,三個月跑遍村裡385戶人家,本子上記滿了鄉親們的擔憂:陳大爺怕新品種“水土不服”;胡大姐愁賣不出去;李大哥說“合作社可別又是換湯不換藥”。黨員會上,他掏出手機播放鄭州果樹研究所的視頻:“咱這些30年老桃樹該退休享福了!”這句玩笑話,讓滿屋子凝重的空氣裂開道縫,陽光灑進了大家的心裡。
2019年開春,推土機的轟鳴驚醒了沉睡的桃園。胡發科領著大夥甩開膀子干:4000米農電線像動脈血管一樣爬上山坡,混凝土路如銀帶似的纏繞果園,拉桃的車能開到每棵桃樹下。最惹眼的是那12座智慧大棚,車厘子、百香果這些“奇珍異果”居然可以在沂蒙嶺的大棚里跨緯度生長,手機一點就能智慧化澆水,物聯網系統24小時盯著果蔬生長的溫濕度。
合作社與鄭州果樹研究所簽訂技術協定,一口氣引進17個桃樹新品種,優中選優,推廣種植。農業技術專家在“田間課堂”把“光長葉子不結果”的難題拆解成剪枝、疏花等26道技術工序,培養出12位鄉村“土專家”。
更新桃樹品種,讓更甜更優質的桃子來安家落戶,這件事辦好之後,胡發科辦了第二件事:按照“支部主導、群眾參與、盤活資產、集體增收”原則,后湖村成立了由他任理事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同步諮詢農業、財政、稅務、工商等相關部門,為合作社建立健全了一套包含社員管理、財務管理、社會公開、盈餘分配等製度的科學規範管理機制,為合作社規範有序運營築牢制度保障。
合作社有什麼好處?單看其中一點就能明白。與金正大合作,直供“社員”化肥120噸,節約6萬元,增加合作社盈餘3萬元。62歲的桃農陳宗海說,現在買化肥可省心了——市價260元的複合肥,合作社賣190元,桃樹苗價格直接砍半。他掰著指頭算帳:“以前自個兒賣桃,黃金蜜2塊錢一斤沒人要,人家不認。現在賣給合作社4塊錢!我這兩畝半地,一年能多掙萬把塊!”
疫情防控期間,冷庫里的草莓堆成山。胡發科發動大家開直播,鏡頭前切開糖度12的草莓,彈幕唰唰飛:“這果肉紅得跟晚霞似的!”20多個村民連夜打包,零下5度摸著黑裝車,硬是把草莓送到了長三角,最遠的送到了廣西。可老胡心裡跟明鏡似的:“草莓嬌貴,快遞費比果子還貴,路上得壞三成!”
他現在換了招數——城裡人不是愛新鮮嗎?那就請他們來摘果子,進行“沉浸式體驗”!春天草莓嬌豔欲滴,夏天鮮桃壓彎枝頭,秋天葡萄紫玉垂珠,冬天還有反季櫻桃。大棚里掛著“雲泊”綠色食品認證的牌子,掃碼就能看見果子從開花到成熟的“成長日記”。路不遠,景又美,週末來採摘的市民,拎著籃子邊摘邊吃邊拍抖音視頻,引得眾多社區大規模來團購。老胡得意地指著鐵皮西紅柿和小黃瓜做廣告:“這玩意叫‘將軍柿’,黃瓜叫‘減脂小能手’,國家現在提倡體重管理,多吃點,能減肥!”
2024年春,當胡發科站在蘭山區村黨組織書記培訓班講臺上,背後的PPT展示著驚人數據:合作社2023年營收突破百萬元,帶動周邊5個自然村形成2000畝產業矩陣。這位皮膚黝黑的書記摸著後腦勺說:“老百姓說,從靠天吃飯到農電上山,現在咱們真把物聯網種進桃園了!”此刻,他的手機螢幕正跳動著新消息——鄭州果樹研究所發來的“映霜紅”新品種試種數據,這種能掛果到霜降的桃子,將在後湖村的土地上續寫新傳奇。
如今的合作社成了村民的聚寶盆:2024年營業收入120多萬元,光給合作社打工的村民發的工資就有35萬元。
“1塊2收來的黃桃,切塊凍幹後能賣到4塊一斤。”站在沂蒙嶺的最高處,胡發科盤算著下一步的規劃:要解決現實的迅速銷售和存儲后銷售的問題,要上大冷庫,還要建罐頭廠……
“未來,後湖村的桃園和果蔬大棚要發展成為集生態、旅遊、觀光、採摘於一體的現代化農業基地,真正成為臨沂人的後花園、全村人的致富園。”胡發科說。這位被納入專業化管理的村黨支部書記知道,鄉村振興不是把鄉村變成城市,而是讓土地生長出更豐沛的可能——就像那些老桃樹的根系,在石頭縫裡也能生長出甜美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