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繪豐收圖景 從一粒良種開始
更新于:2025-03-26 06:08:32

本文轉自:黑龍江日報

振興路上

描繪豐收圖景 從一粒良種開始

南繁水稻品種即將參加國家級試驗(資料片)。

玉米低溫試驗(資料片)。

大豆口感品質盲測。

種子質檢。

□文/攝 彭洪海 本報記者 宋晨曦

春分剛過,黑土地的凍土尚未完全消融,努力實現“二十二連豐”的人們就已忙碌起來。

齊齊哈爾市富爾農藝有限公司的種業專家們結束了南繁育種之旅,帶著一粒粒躍動著科技之光的種子回到黑土地,繼續又一場科技備春耕實踐;

從凍土墒情解譯到春耕春播預報、從分期播種試驗數據分析到災害預警解析,農業氣象專家用數據鏈串聯起“天時”與“地利”,讓每粒種子都找到最科學的“時空座標”;

各級農業綜合執法隊伍深入農資集散地,對種子開展綜合“體檢”,確保每粒播入黑土地的種子都帶著“檢疫身份證”……

備春耕工作開展以來,保良種、用良法、強良管成了初春的主旋律。

氣象 知“天”而作

“最近農業氣象專家為我解密了,原來這幾年家裡的玉米產量不穩定,是我忽略了當地氣候變化的影響,沒有科學選種導致的。”賓縣農戶張鳳武說。

省氣象科學研究所工程師姜麗霞說:“當前是農戶選種的關鍵期,為了幫助農戶將每粒種子都能播在適宜的土地上,我們時常深入田間地頭進行氣象知識普及,並拿出大量的試驗數據和案例,指導農戶避免越區種植。”

氣候特徵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非常大。省氣象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王銘介紹:“每年我們都要在同一時期,驗證農業生產數據指標,並作出科學的趨勢判斷。”這要求農業氣象專家在田間地頭跟農民一起日出而作,年復一年地記錄作物數據變化。

農業生產期前後,試驗室成為氣象專家們的第二主戰場。3月20日,記者來到哈爾濱農業氣象試驗站。王銘指著試驗台燒杯裡存放的歷年分期播種試驗考種後留存的樣品介紹說,分期播種試驗是和中國氣象科學院聯合開展的區域試驗,他們實驗室承擔的是黑龍江玉米和大豆的試驗專案。除此之外,農試站還指導富裕縣氣象局開展玉米分期播種試驗,指導哈爾濱農試站開展玉米低溫控制試驗、開展極早熟玉米極限晚播試驗、大豆農藝性狀觀測試驗、大豆口感品質試驗、玉米地趴糧貯存類比等試驗,產出的試驗數據和成果將為氣象助農、保障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一連五天走了十幾個種子經銷處,張鳳武終於按照氣象專家的建議選好了今年的玉米種子,“以後種地不再看老黃曆、憑著舊經驗了,氣象專家的建議就是我的‘春耕令’。”

育種 科技強“芯”

3月21日,在齊齊哈爾市富爾農藝有限公司的實驗室,科研人員正在為南繁基地運回的用於雙單倍體育種的玉米種子進行一場“精密手術”——實驗室剝胚。

“一定要保留胚根和胚芽,如果損傷會降低再生率。”技術人員小心翼翼地對新鮮果穗在預備室進行消毒處理,去掉種皮取出完整胚體。封膜后放到光照培養箱裡,在25℃條件下培養7天。之後的單倍體幼苗就可以轉移到智慧溫室進行煉苗了。

“玉米胚,就是咱們農民常說的玉米臍子。從一粒種子中精準分離胚體是玉米單倍體技術的關鍵環節,該項操作一定要在春播之前全部完成,這也是我們育種人員在實驗室的‘備春耕’。為快速培育出高產、抗病的玉米新品種奠定了基礎。”富爾農藝玉米單倍體育種實驗室負責人錢宇說。

近年來,富爾農藝持續提升種子“育繁推”一體化能力,不斷加大科研投入並建設“生物育種中心和玉米單雙倍體育種實驗室”,開展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分子育種與常規育種研究。

富爾農藝玉米研發總監王樹全說,今年南繁基地共配製玉米雜交組合2萬份,即將進入高級產比試驗材料800份,參加國家和省各級試驗的60餘份。在玉米單倍體育種方面,該技術能夠快速獲得純合自交系,將育種週期從6到8年縮短至1到2年。

21日晚,富爾農藝的南繁水稻育種最後一批種子順利抵達佳木斯市樺川縣富爾水稻研究院科研育種基地。院長孟昭河介紹,2024年-2025年度研究院共配製雜交組合近2000個,參試品種共計26個通過南繁鑒定,其中11個品種脫穎而出;耐冷、豐產、抗病、抗倒等綜合性狀表現穩定。同時,研究院在高產、優質、香型水稻品種選育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一批後備品種已經參試即將審定。

富爾農藝首席大豆育種家王守義介紹,在大豆育種方面,今年富爾農藝在海南南繁基地加代繁殖大豆育種材料F1代150多份、F3代120多份,通過這些材料的加代,能夠有效縮短育種時間,加速育種進程,對新品種的選育具有重要意義。截至目前,公司已經生產2萬噸大豆種子,和400多個轉銷商簽訂了購種合同,已經發貨1.5萬噸;2025年預計生產大豆種子4萬噸。

檢疫 精準“護航”

初春的晨光里,巴彥縣農資大市場早已車水馬龍。巴彥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三名技術人員正隨機對農資經營門店銷售的種子進行檢查。

剛拆包裝的玉米種子散發出淡淡的清香,技術員戴著手套,仔細翻看每袋封口處的檢疫標識,在防偽浮水印處反覆仔細摩挲。“老闆,這批玉米種子的檢疫證書我們核對下。”檢疫人員用手機對著包裝袋上的二維碼掃描。

檢查人員走進另外一家門店,店主將電子檢疫系統主動展示:“這是剛到的電子檢疫證,掃碼可看到產地檢疫視頻。”檢查人員湊近螢幕,看著無人機航拍的育種基地實時監控,在系統中反覆確認基地周圍有無疫性狀況。

檢查中,工作人員嚴格按照《植物檢疫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要求,重點查看農資市場經營的玉米、大豆、水稻種子是否按規定辦理產地檢疫和調運檢疫證,手續是否齊全,種子調入后是否到當地植物檢疫機構備案,植物檢疫檔案管理是否規範等情況。

市場公告欄新張貼的“植物檢疫告知書”顯示,檢查組已走訪了農資市場的所有種子經營商戶。

目前,全省多地重點對種子經營單位進行檢查,進一步規範了種子市場調運植物檢疫行為,提高經營戶對糧食安全責任的認識,普及植物檢疫法律法規,切實保障農業用種安全,從而增強種子經營主體依法依規開展種子經營活動的自覺性,為做好春耕生產工作提供了保障。

忙碌在希望的田野上
忙碌在希望的田野上
2025-03-26 01:57:04
玉米成長記
玉米成長記
2025-03-26 05:56:04
擦亮綠色品牌闖市場
擦亮綠色品牌闖市場
2025-03-26 12: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