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湖南日報
【農事】
春分麥起身
簡媛
在我的家鄉,方言里的“春分”發音特別,常被聽成“衝鋒”。這發音倒也形象,春分一來,恰似吹響了農事的號角。村子瞬間熱鬧起來,男女老少都忙活起來。農諺說得好:“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后插秧。”春分正是播種的黃金時期。農民們把南瓜、辣椒種子播進土裡,滿心盼著它們生根發芽。畢竟“春來不下種,秋來哪有收入”,春天播下的種子,就是一年收成的盼頭。
早稻下種,是個考驗耐性和技術的活兒。谷種得先在水裡浸上一周,附著力60攝氏度的水破封、催芽、濾水,再拿棉絮或者稻草保溫漚上四天左右。這時候,就得平整秧田了,等種子發芽,秧田也整好了,農民們就把泥漿當作棉被,輕輕蓋在種子上,盼著谷種冒出嫩綠的青苗。哪怕田水還透著寒意,可農民們心裡頭暖烘烘的,他們知道,“春分”已經喚醒了沉睡的大地。
有經驗的老農,催芽的谷種受熱均勻,顆顆冒出白胖胖的新芽,一看就知道今年收成差不了;沒經驗的一著急,操作不當,種子會燙熟髮黃,漚種時聞到酒味,便知這批種子已經死了,只能無奈地拿去餵雞餵鴨,然後火急火燎地四處找新種子,否則這年的早稻就沒有收成了。
聽母親說,她年輕的時候,不管天氣多麼寒冷,不管下多大的雨,都得趕緊把催芽后的谷種撒到田裡,否則種子會發黃,會枯死;生病的、坐月子的,也咬著牙下田,只為了一家人不餓肚子。
春分的農事與民俗,在湖南這片土地上,因地域不同而各具風情。它們成為連接人與自然、傳承千年農耕文明的紐帶。
湘北的洞庭湖平原,河網密佈,水域廣闊。春分時節,漁民們便開始忙碌起來,他們熟練地整理著漁網,駕駛著漁船駛向湖中。此時的湖水,在春風的吹拂下泛起層層漣漪,魚兒也開始活躍起來,漁民們撒下漁網。岸邊,大片的油菜田在春風中搖曳生姿,綻放出金黃燦爛的花朵。
湘南地區多山地丘陵,春分時節,漫山遍野都是忙碌的身影。這裡的農民忙著在梯田裡育秧。他們挑著擔子,將經過處理的谷種運到梯田邊,然後彎下腰,細緻地將谷種撒在平整好的秧田裡。由於地形的原因,湘南的梯田錯落有致,像是大地上的梯子。
湘東地區,茶產業較為發達。春分一到,茶園裡便熱鬧非凡。湘東還有春分祭茶神的傳統,茶農們會在茶園中舉行簡單而莊重的祭祀儀式,他們擺上祭品,點燃香燭,祈求茶神保佑茶葉豐收、品質優良。
在我的家鄉湘中,春分前後,除了開始採鼠曲草做鼠曲粑粑,還有放風箏的習俗。孩子們拿著自製的風箏,到田野上放飛。風箏有蝴蝶、燕子、老鷹各種形狀,隨著春風越飛越高,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在田野上空回蕩。放風箏不只是一種遊戲,更寓意著把煩惱憂愁都放飛,迎接希望。
在湘中,老人們常念叨:“春分至,農事始咯。”湘中的農民深知,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每一把種子撒出去,都向大地許下對豐收的祈願。
春分一過,便是清明瞭,田間還留著人們春種的腳印,土壟里的新苗正怯生生地探著頭。此刻,人們帶著田間的泥星兒,去往墓園。在那兒,他們靜靜佇立,把播下種子、開始春種的事兒,講給地下的故人祖輩聽。像是嘮家常,又像是尋求一份久遠的回應,語調平和,眉眼間滿是懷念。
點上香,青煙一縷縷散開,把現世的生活和往昔的歲月牽在了一起。這不僅是對先人的緬懷,更飽含著質樸的願望——求祖輩庇佑,盼這一年風調雨順,有個好收成。
生活就是這樣,在新舊交替間,人們一邊記掛著過去,一邊嚮往著明天。傳承就藏在這一次次春種、一場場祭祀里,自然而然,不著痕跡,卻又堅韌無比,讓日子有了溫度,讓歲月有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