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種植冬麥豐收
更新于:2025-03-26 06:07:03

本文轉自:雲南日報

西盟縣

科學種植冬麥豐收

西盟縣嘎婁村村民收割冬小麥。本報通訊員 魏妮楠 攝

春意漸濃,麥浪泛黃,金鐮開割。西盟佤族自治縣中課鎮嘎婁村時下迎來了冬小麥豐收季,百畝金黃麥穗在暖陽下被風吹得簌簌作響,仿若一曲充滿希望與喜悅的豐收之歌。

麥田裡,飽滿的麥穗沉甸甸地壓彎了麥稈,村民們忙著收割、脫粒、運輸,各環節有條不紊。“以前種糧食,產量低、收入少,大家的積極性不高。這幾年村裡推廣冬小麥種植,還有專業技術人員來指導,產量高了,收入也增加了,我們種糧的勁頭更足了。”嘎婁村一組組長尼朗說,他今年種植了10畝冬小麥,預計收入2萬多元。

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農民收入,嘎婁村積極探索“核桃+冬小麥”套種模式,在核桃樹的間隙種植冬小麥,實現一地雙收。這種綠色、高效的種植模式,既促進了農業增效,又保護了生態環境,成為了嘎婁村農業發展的新亮點。

嘎婁村冬小麥的豐收,離不開科學種植技術的支撐。西盟縣農業農村和科學技術局積極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從品種選擇、播種時機,到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為農戶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援,確保冬小麥種植的每一個環節都科學規範。同時,大力推廣機械化種植和收割,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勞動成本。

“我們試種小麥新品種‘雲麥112’後,經省、市、縣專家測產,產量高於老品種。大夥看到產量提升,種植意願強烈。”西盟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娜漢說,中心依託基層農技推廣專案示範基地建設,打造了650畝種植區。通過科學管理和品種更新,新品種畝產量顯著高於老品種,有效提高了群眾的種植積極性。

“嘎婁村的氣候條件比較適合種植冬小麥,且種冬小麥比種大春作物投入和管理成本更低,村民都嘗到了甜頭,村裡的冬小麥種植面積一年比一年廣。”嘎婁村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尼當說。

據介紹,今年種植的“雲麥112”平均畝產381.93公斤,去年嘎婁村種植的老品種小麥平均畝產240公斤。與老品種相比,“雲麥112”豐產性好、耐旱、耐瘠,適合當地種植,產量大幅提升,助農增收效果顯著,今年有望繼續在西盟各鄉鎮大面積推廣種植。

本報通訊員 魏妮楠 記者 沈浩

“袖珍村”里喜事多
“袖珍村”里喜事多
2025-03-26 12:19:27
金蟾串起致富產業鏈
金蟾串起致富產業鏈
2025-03-26 12:32:24
春耕里的科研試驗田
春耕里的科研試驗田
2025-03-26 12:50:51
編 籠
編 籠
2025-03-26 13:21:41
智慧養雞孵“金蛋”
智慧養雞孵“金蛋”
2025-03-26 13:46:07
植物的智慧
植物的智慧
2025-03-26 14: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