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園就遭遇“潛規則”?教會孩子一句話,幫他輕鬆應對社交問題
更新于:2025-03-29 17:19:26

鄰居家娃下半年要上幼稚園了,雖說還有幾個月,但她已經開始焦慮了。因為她女兒比較內向、玻璃心,所以總擔心她入園後各種不適應,不知道得哭多久呢。

這位鄰居寶媽憂心地說,小妮子平時被保護得很好,很少主動跟人交往,擔心她交不到朋友,屆時回來哭得可憐兮兮,該怎麼幫她啊!

孩子自打入園起,就意味踏出獨立社交的第一步。在沒有家長的幫助和支援下,孩子需獨自“經營”自己的社交網路。若孩子沒準備好的話,可能會遭遇很大的衝擊!

故孩子入園後遭遇的第一個社交潛規則:可能會被拒絕、被忽視,交不到朋友。很多媽媽擔憂,孩子沒經歷過這樣的待遇,尤其經不起拒絕,該怎麼辦?

“老師,我沒豆漿是什麼意思?”

要知道,大人被拒絕都會難過,更何況孩子。事實上,當人被拒絕後,會導致“社會性疼痛”,這跟受傷后感覺疼痛是同樣的道理,兩者皆會引導大腦的“疼痛反應”。

但為何有的孩子被拒絕後會情緒崩潰,大哭或大發脾氣,而有些孩子卻能做到雲淡風輕呢?

就像莞媽剛剛刷到的一個小視頻:某幼稚園早餐時間,老師忘給一位小女孩盛豆漿,孩子淡定抬頭、語氣清晰地問,“老師,我沒豆漿是什麼意思?”

雖短短十幾秒的畫面,卻被網友盛讚:小女孩勇氣可嘉,有話直說,絕不內耗自己!也有網友表示,如果換成自家娃,估計會委屈落淚,甚至蹲在牆角哭唧唧……

其實孩子面對拒絕和忽視所持的態度,主要與兩個方面有關:

一是個人的特質,作為“拒絕敏感性”較高的人,可能會感受到更多的痛苦,甚至會因為害怕被再次拒絕而變得畏縮、不敢主動。

二是處理情緒的能力,愛哭泣和喜歡鬧脾氣的孩子,是因為他們不懂得處理自己的痛苦情緒,只能通過哭鬧來宣洩。

大部分家長在面對孩子劇烈的情緒時,為了止住哭鬧,真的很容易妥協!但無論如何,孩子“經不起被拒絕”,非常不利於他發起或維持一段社交關係,所以很難適應入園後集體的生活。

孩子被拒絕,家長第一反應很重要

當得知孩子遭遇“友情危機”后,家長第一反應或許是哄孩子,可不知為什麼越哄越糟糕!那是因為,我們只顧著哄,卻忽略了孩子那來勢洶湧,卻又無處可去的情緒!那該怎麼做呢?

??1.支援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被拒絕變得很失落時,最重要的是幫他找到情緒的宣洩口。而直接表達出對孩子的情緒支援,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寶貝,媽媽很理解你的感受!”

我們要讓孩子明白,被拒絕是一件很傷心的事,每個人被拒絕後都不好受,媽媽也一樣。此外,我們還可以抱一抱孩子,輕拍他的後背,用肢體語言傳達一種資訊:我很理解你,媽媽很在乎你!

??2.向外歸因

有些孩子生來自卑,被拒絕後會感受到更深刻的“疼痛”,並且他們往往更傾向於“內向歸因”。認為自己被拒絕是自己的問題,自己不夠好等。

正因為如此,所以無論你怎麼開導和鼓勵孩子,他可能最終還是會說“他們不喜歡我”。因為心結無法打開,所以沒勇氣重新去“搭訕”,無法主動結交朋友,對未來很多事情也喪失信心!

所以,我們要給孩子傳遞一種信號:他們拒絕你,不是你的錯!他們只是拒絕了你的行為或請求,但並不是拒絕你這個人!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跟孩子分析具體和客觀的原因,緩釋他的壓力,比如:

老師沒給你打豆漿,不是不喜歡你,是因為她忘記了,你提醒她,她就想起來了。

那個小朋友特別喜歡自己的玩具,他覺得還沒玩夠,想自己多玩一會,所以還不能跟你分享。

他們不跟你玩,是因為不熟悉和不瞭解你,你的加入可能讓他們感到緊張,等熟悉了就會邀請你一起玩了。

??3.鼓勵孩子多問一句“為什麼”

如果孩子還是無法從陰影中走出來,那麼我們可以傳授孩子一個小技巧:多問一句“為什麼”,即當面問問對方,為什麼會拒絕自己。

別看簡短的幾個字和簡單的小舉動,卻蘊含著巨大的能量,並會呈現爆髮式的效果!因為當孩子問出那句“為什麼”的時候,他便已經不再是自我懷疑,而是從外部尋找原因去了!

這一點莞媽是親身體會過的。記得有一次,我手裡落了個加急專案,但矜持的性格不允許我向別人求助。最後實在沒辦法,懷著忐忑的心情,詢問同部門的一位同事,“能不能幫個忙?”

但同事直接拒絕了,乾脆得聽不出任何感情色彩。我一度陷入恐慌和自我懷疑當中:是我人緣不好,能力不強,人家不肯幫我,也理所應當……

但又十分不甘,在同事下班即將踏出辦公室的那一刻,我硬著頭皮問了一句:“你為什麼不能幫幫我?”同事稍滯,然後說:“我著急去接孩子,答應了他今天早點到,所以陪不了你加班。要不這樣,明天我來早點,和你一起做。”

原來如此!原來不是我的問題!試想如果沒有問出這一句“為什麼”,我與同事之間可能就此豎起一道冰牆!所以,一定要教會孩子這句話,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寫在最後

很多家長煩惱,自家娃過於被動,不敢向別人提需求,害怕被拒絕……其實無需太介懷,這隻是孩子為了避免受傷害而做出的本能反應,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想要幫孩子克服,除了做好以上3件事以外,家長還需多帶孩子參與社交,或類比社交(角色扮演遊戲),在可控的範圍內讓孩子多適應、多鍛煉。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