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后,不吃飯測血糖多少是正常的?醫生:別給自己放寬標準
更新于:2025-03-26 00:16:57

血糖,著實是困擾老年人的一項重要指標,那血糖的測量標準究竟是多少呢?真的能隨意放寬嗎?咱們不妨一同探尋一番。為了讓大家更易理解,也讓醫學知識擺脫枯燥之感,下面來講一個實際發生的病例,瞧瞧這其中的究竟。盧大爺今年六十五歲,退休前是建築工地的技術員,那時天天與鋼筋水泥為伴,眼光犀利,經他手的工程品質從不出差錯,靠著那股認真勁兒,贏得了眾人的尊重,彷彿是工地上的“定海神針”。

可退休後,他的生活就如奔騰的大江匯入了平靜的湖泊,沒了往昔的波瀾壯闊。近來,盧大爺迷上了茶道,老街的茶館幾乎每天都有他的身影,往茶桌上一坐就是幾個小時,天南地北的話題都能與人暢聊一番,好似沉浸在一個別樣的社交世界里。這天,盧大爺又如往常般晃晃悠悠來到茶館,點了一壺龍井,悠然地泡上。

旁邊幾位老友正聊著熱門的健康話題,這時,一個聲音突兀響起:“哎,你們知道早上起來不吃飯測血糖多少算正常嗎?”盧大爺抬眼一瞧,是坐在邊上的老張頭。老張這一開口,茶館的氣氛瞬間變得凝重了些,畢竟大家都上了年紀,健康話題可沒人繞得開,就像一片陰雲籠罩在眾人頭頂。

老張頭一邊攪著杯子里的茶葉,一邊接著說:“我跟你們講,我那天早上測血糖,6.8呢,結果我兒子還說我沒事兒,說什麼‘你看你退休了,也不累,放寬標準嘛’,我就琢磨著,我這到底算不算正常呀?”“6.8不高吧?”旁邊劉阿姨插了句嘴。

盧大爺聽著,心裡泛起了絲絲波瀾,他身體向來還算硬朗,前幾年體檢時醫生提過有點高血糖,不過當時沒太在意。可最近聽朋友們聊得多了,心裡也存了些疑惑,今兒又聽老張這麼一說,盧大爺決定回家測測自己的血糖,再去醫院找專業醫生問問情況,就像要解開心中一團亂麻似的。

於是,第二天一大早,盧大爺就在家拿血糖儀測了一下,結果竟顯示7.1!他心裡猛地“咯噔”一下:“這好像不太對勁啊。”想到這兒,他決定立刻去醫院找醫生問個明白,可不能再聽朋友們的片面之詞了,畢竟身體是自己的,容不得半點馬虎,如同守護珍貴的寶物一般。到了醫院,盧大爺掛了個普通內科號,排了會兒隊,終於輪到他了。坐診的是位姓王的醫生,看著三十來歲,戴著副眼鏡,斯斯文文的,像個知識淵博的學者。

盧大爺一進門,王醫生便熱情地打了招呼:“大爺,您有什麼不舒服的嗎?”盧大爺也不兜圈子,直接說道:“醫生啊,我這幾天測了下血糖,早上空腹7.1,我聽朋友們說6點幾算正常,您給我看看,這到底咋回事呀?”王醫生聽后,點點頭,順手從桌上拿起一張表格遞給盧大爺,說道:“大爺,咱先別急,您看看這個表,早晨空腹血糖正常範圍一般在3.9到6.1毫摩爾每升之間呢。”

“您剛說測的是7.1,確實有點高了,不過也不用太緊張,很多時候血糖高一點和測量時的狀態、前一天晚上的飲食都有關係,就像諸多因素交織在一起影響著它的數值。”盧大爺心裡稍稍放鬆了些,又忍不住問道:“那我這個算糖尿病嗎?”王醫生搖搖頭,耐心解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一般是空腹血糖大於等於7.0毫摩爾每升兩次,或者是餐后兩小時血糖大於等於11.1毫摩爾每升。”

“您這就一次7.1,還不能完全確定,得再做一次檢測,如果第二次還是超過這個值,那才需要考慮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就像要經過層層關卡來判定一樣。”說到這兒,盧大爺有些不耐煩了:“那這不就是說我已經接近糖尿病了?”王醫生見狀,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撫道:“大爺,別急呀,這個數值確實有點高,但糖尿病可不是一下子就能確診的,而且,咱們現在有很多預防和控制手段呢,最關鍵的還是調整生活習慣,就像抓住控制健康的關鍵‘鑰匙’一樣。”

盧大爺聽了,不由得點點頭,心想確實,平時在茶館里聊的那些,大多都是一知半解,還是醫生說得靠譜,仿佛撥雲見日般清醒了些。就在這時,王醫生忽然說道:“其實,大爺,像您這種情況可不少見,現在大概有1.1億糖尿病患者,差不多每10個人里就有一個,而且更多的,是那些還處在糖尿病前期的人,您知道有多少嗎?超過5億呢!”

盧大爺聽到這個數位,眼睛瞪得老大,驚歎道:“這麼多人啊?!”王醫生點了點頭:“是啊,很多人像您一樣,可能一開始都沒意識到自己血糖已經偏高了,就像蒙在鼓裡一樣。”“等發現的時候,其實已經離糖尿病不遠了,不過呢,好消息是,只要早發現、早干預,還是能很好地控制住的,就像及時拉住了走向疾病的韁繩。”

聽了這話,盧大爺不禁有些後悔,自己平時吃得多,在茶館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運動少,難怪血糖會高,他摸了摸肚子,嘆了口氣:“看來以後得少吃點,得多走動走動了。”醫生笑著點了點頭:“沒錯,大爺,適當的運動和健康的飲食是控制血糖的關鍵,您別看這一點點變化,長期堅持下來,效果可比吃藥好得多,就像水滴石穿,慢慢就能改變健康情況呢。”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