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預製菜和做飯糊弄學之後,不愛做飯但又發愁自己吃不好的年輕人最近又捧紅了一個新賽道——
“淨菜”。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半成品菜的一個分支,指的是超市或者生鮮平臺把蔬菜進行清洗、切好,再按照菜譜搭配出來,讓你回家就能直接炒。
多少隔三岔五就要被預製菜和臟外賣噁心一下的年輕人,把它捧為“懶人之光”:
“1個小時起步的做飯環節被壓縮到了10分鐘,還不用擔心會遇到科技與狠活。”
但也有人看不下去,嘲諷愛買這些淨菜包的人都是沒啥生活經驗的“冤大頭”。
原因無他,單說價格就比普通的菜要貴上一大截。
只夠一個人吃的土豆絲賣6、7塊、一份青椒肉絲賣20多,“再加點錢能直接在樓下館子點菜了。”
“年輕人終於在‘吃外賣’和‘自己做飯’之間,選擇了自己做外賣。”
前幾年大家還在抱怨盒馬叮咚小象這些生鮮平臺賣的菜分量少、價格高,呼籲年輕人重回菜市場。
——直到人家貼心地開始給你把菜切好分裝。
最近這波凈菜潮流,其實源於一種叫作“哈佛蔬菜湯”的網紅菜。
食材隨處可買,又被吹“抗炎又減脂”。可謂直擊打工人健康焦慮的痛點,刷到的人都忍不住想嘗試一下。
在習慣自己做飯的人看來,這道菜的做法簡單到堪稱幼兒園水準:
只需要把南瓜、洋蔥、圓白菜等食材切成塊狀,按照一定的順序放鍋裡煮,連起鍋燒油的步驟都用不上。
但對於平時主要靠外賣活著的年輕人來說,單是備齊所有菜就已經很累了,更別說還要挨個洗乾淨切好。
直到生鮮平臺推出了“淨菜版哈佛蔬菜湯”,9.9元一份。
甚至賣空了。
只需要稍微一琢磨,就會發現這個定價毫無性價比。
奶茶店賣的薑黃、奇亞籽們好歹還能靠著陌生感的名字溢價,但哈佛蔬菜湯用的不過是再平常不過的四種蔬菜:南瓜、洋蔥、胡蘿蔔和圓白菜。
在相同的生鮮平臺上搜索,9.9元足夠你買上3斤洋蔥或是2斤多南瓜,或是4顆正常大小的圓白菜。
但此刻,你只能得到一個大號的方便麵蔬菜包——清洗后未脫水版。
然而在各個社交平臺上,依然不乏有人為它的方便而猛猛鼓掌。
“跑幾家超市配齊這些食材不要時間嗎?把菜一點點洗凈切開不要時間嗎?”
“想到做飯要洗刀洗菜板擦灶台我就不想動,現在只需要洗一個鍋就行了。”
“9.9元你外賣連一份烤冷麵都點不到,現在卻能吃上兩頓健康抗炎餐。”
仔細觀察,會發現如今很多生鮮平臺和超市裡幾乎都可以買到這種“淨菜包”。
最早在網上被捧成“懶人福音”的是各種“春菜淨菜”。
鮮摘洗淨的榆樹錢、只掐出了嫩尖的香椿芽、手剝去殼的蠶豆仁、整理成捆可以直接加雞蛋下鍋炒的水性楊花……
讓這些看起來很難搞的食材變得平易近人,格外適合只想買一點嘗鮮,又擔心自己做會翻車的年輕人。
慢慢的家常菜的“淨菜版本”也開始出現,從宮保雞丁、小炒黃牛肉,到芫爆肚絲、玉米西芹百合。
對成分的偏好,蔥姜蒜也配好,保鮮膜一裹或者真空袋一抽。很多淨菜包裝上還會貼心地配上做法,破除廚房殺手們的最後一絲心理障礙。
這在咱爸咱媽看來是“有錢沒地方花”,但對於廚藝有限且休息時間少到可憐的打工人來說,堪稱是“拯救我逃出外賣苦海的大功臣”。
@雷不二
對於很多人來說,淨菜堪稱是人類工業化在食品領域里的最大進步。
首先是不用洗和切。
眾所周知,做飯最耗時的步驟其實是備菜環節。比如豆角需要掐絲、辣椒需要去籽,切完菜之後還要菜刀菜板和一大堆碗碟……
如果是肉菜還需要提前一晚解凍醃制,讓“給自己弄點吃的”這件事成為一項大型時間管理專案。
但如果你買的是淨菜,做菜就變成了小程式裡的做菜小遊戲:
肉倒進去扒拉扒拉,辣椒絲進去再扒拉扒拉,一份辣椒炒肉就出爐了,甚至全程只需要洗一口鍋一個鏟子。
@培培醬
大多數淨菜包會貼心到不漏掉任何一種微小的原材料,哪怕這道菜裡只需要“一根干辣椒”“少許蔥花”,它也不會要你自備。
——畢竟像我們平時不做飯的人,冰箱裡可是不會常備這些佐料的。
@哦關我什麼事
淨菜第二個讓年輕人忍不住下單的優點,是食材分量恰到好處。
尤其是那些原料相對比較小眾的時令菜、網紅菜,如果常規地去超市買食材處理,想要配齊所有東西很麻煩。
比如北方人想嘗試做腌篤鮮,很可能需要先網上下單鹹肉,然後在生鮮平臺上下單排骨,再去樓下精品超市看看有沒有新上的春筍,才能勉強湊齊這一頓。
買淨菜的話三十多塊錢就夠兩個人吃,嘗鮮這一次也就夠了,還不用發愁剩下沒做的鹹肉後續該如何處理。
多少年輕人在打開“淨菜”的大門之後,才發現如今的生鮮平臺和超市已經貼心到了如此境地。
甚至有清洗乾淨剁成碎末、專門用來拌餡包餃子的薺菜,以及讓減脂人用來替代米飯的“花菜米”。
就是把白花菜剁碎成米粒的大小,可以用來做“無米炒飯”。
就連土豆的淨菜都能細分成去皮土豆、土豆絲和配上了青椒的“青椒土豆絲淨菜”。
只是處理的越精細分量就越少、相應的價格也越貴。“買一份青椒土豆絲淨菜的錢,夠我切出10盆土豆絲了。”
淨菜愛好者們很容易收到這樣的嘲諷:“這麼愛吃預製菜,那你直接吃外賣不就得了嗎,還少洗一個鍋。”
但細究起來,淨菜跟預製菜雖然同屬於“半成品菜”這個大類,卻並不相同。
我們現在喜歡說的預製菜通常是指做熟后進行冷凍保存的料理包,只需要簡單加熱就能直接端上餐桌。
燉菜居多,像酸菜魚、水煮肉片這樣重湯底的“大菜”居多,在冷鏈運輸的前提下保質期能達到180天甚至更長。
之前網上流傳的“預製菜鑒別指南”,炒菜做不了、新鮮蔬菜做不了。
相比之下,淨菜的絕大部分食材都是生的。肉最多只會簡單醃制,甚至只是簡單切好了跟蔬菜搭配在一起。
真空包裝的淨菜保質期基本在4天之內,一些小型超市更是會當天賣完,我家冰箱裡半個月前買的菜說自己都沒這麼新鮮。
而相比於預製菜動不動就讓你倒入一大包成分複雜的湯包,淨菜的調料更多是花椒、辣椒、蔥蒜這些食材,最多帶上一兩勺量的料汁。
也正因如此,才會又成為“健康飲食”的代名詞,在重新佔領新一批年輕人的心智。
事實上,“淨菜”這個概念早在7、8年前就在市場上出現了,只不過跟現在被讚美成“懶人之光”的現成配菜包有所不同。
在食品行業里,它跟“毛菜”相對,指的是摘除了蔬菜的不可食部分,經過初步清洗消毒後上架銷售的菜品。
很多精品超市賣的那種盒裝蔬菜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淨菜”,買回家后依然需要進行簡單清洗、切塊切片、食材搭配,才能下鍋炒成菜。
而像我們現在所說的“淨菜”,本質上又可以稱為“快手菜”或者“即配菜”。
市面上其實有不少專門生產這類即配菜的工廠,最早面向的市場是單位食堂這樣的團餐供應,以及一些連鎖餐飲。
既可以降低後廚人工成本,也可以減少廚餘垃圾的處理量。
@上海三農
但如今,很多工廠已經找到了更好的甲方——那就是給生鮮平臺和各大超市供貨。
辣椒切好、肉餡塞好可以直接下鍋煎的青椒釀肉。圖源廣西新聞網
跟“鮮果切都是爛水果做的”的傳聞一樣,很多人在買淨菜總擔心是用壞掉的蔬菜掰掉爛菜葉做的。
但這種概率其實很小——因為相比於市場上的普通蔬菜,大多數淨菜反倒是由工廠統一挑選、統一加工的流水線產品。
常規程式是在加工廠里完成清洗、分揀、切配等步驟,有時候還需要進行殺菌和保鮮處理。
某淨菜加工廠的流水線設備。
商家和供應商的確會對蔬菜進行分級。
盒馬的一個蔬菜供應商就曾在採訪中提到,同一批蔬菜裡會把“外觀相對沒那麼好”的挑出來做淨菜。
比如根莖有黑點西蘭花做成切朵的、外皮曾經磕碰有疤的南瓜做成切片的……
但也是建立在蔬菜的新鮮度和各種指標都達標的基礎上,類似車厘子也能分出單J雙J。
如今除了大型生鮮平臺,很多本地超市也開始經營起了淨菜生意。
一些有食物製作資質的超市會自行搭配、處理出快手菜包,但同時也會專門表明“食材均來自超市在售產品”。
唯一的問題只剩下了貴。
動輒高出普通菜好幾倍的價格,本質上賺得是洗切搭配的“服務費”——但問題給我切一切、洗一洗,真的值得那麼多錢嗎?
對於很多經常會在家裡開火的人來說,答案肯定是不值得的。
淨菜的受眾第一次從B端轉向C端大概是2017、2018年,跟生鮮配送平台的興起是基本同步的。
當時每日優鮮、美團買菜、盒馬鮮生都會在平臺上賣一些最基礎的淨菜,比如去皮去葉的萵筍、削過皮的山藥、切片的冬瓜、去根的綠葉菜等等。
有時候也會把適合放在一起烹飪的食材打包出售,最常見的是火鍋配菜套餐。
當時還興起過一批“淨菜店”,形式和現在差不多,只不過多以小型個體戶商家的形式開在住宅區附近。
但當時普遍被認為是“卡在方便和麻煩之間的雞肋”。
“愛做飯的人寧願選擇菜市場,不愛做飯的人直接叫外賣或者吃預製菜了,沒有人願意大老遠花貴的價格買了菜,回來還得下鍋自己炒。”
但如今,很多會在在社交平臺上曬出自己買“快手菜”的,其實都是日常不怎麼做飯、靠外賣解決吃飯問題的年輕人。
而且相比於在APP上點單配送,他們更傾向於自己去生鮮超市挑選,有的人還會專門挑週末晚上“撿漏”打折的淨菜食材,塞進冰箱打算解決自己半周的午飯。
經過了這幾年各種“科技與狠活”的衝擊之後,大家對外賣和預製菜的評價普遍在降低。
當對照組發生了改變,淨菜反而成為了一種“好好吃飯”“好好生活”的象徵。
一份切好洗好的土豆絲雖然比買土豆貴,但至少比動輒就二三十一份的外賣便宜。
菜、肉、調料用了什麼清清楚楚,能極大緩解當下席捲所有人的不衛生外賣焦慮、預製菜焦慮。
對於那些沒時間也沒什麼烹飪技術的年輕人來說,這甚至可以算是一種門檻最低的“健康飲食”了。
只不過如果把眼光放的更長遠,淨菜其實依然還是普通人在短期內的選擇。
不愛做飯的人最終還是會回歸外賣和食堂,而最終開始做飯的人,也會發現淨菜能提供的那點方便,在絕對的價格差距面前其實微不足道。
2塊錢的土豆就能切出一大盤土豆絲,十幾塊一份的淨菜如果拿去普通地買菜做飯,夠一個獨居年輕人吃上半個星期。
有網友自製哈佛蔬菜湯包,20塊錢的菜裝了4袋,還剩一個胡蘿蔔、半個洋蔥、一個南瓜和半顆包菜。
“你猜我還會不會花那9.9元買蔬菜包?”
要我說,真正的淨菜剛需其實只有蔥薑蒜。
每次賣我一小盒就好,切碎能直接下锅更佳。
畢竟每個人都遇見過這樣的慘劇:想用蔥薑蒜時發現家裡沒有,買完用一次就塞進冰箱,等下次再想用的時候,發現已經發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