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網友閑著沒事幹,就去找個班上吧,好不好?”
最近的網友又被嫌棄了,但這話不是我說的,是甘肅的朋友們說的。
前面“饢言文”熱度還沒褪去,這屆網友又找到了新的“互聯網樂子”——
不是“逼迫”身邊的甘肅人說“風起雲湧”,就是在互聯網上亂竄惹甘肅人說“拱(滾)”。
全網都在為難甘肅人
而本就在崩潰邊緣的甘肅人,在看到一則廣告後,心情更是雪上加霜。
幸運咖最新廣告語“轟走春困,咖啡提神”,讓每一個試圖讀出它的甘肅人不悅——
“轟走沖控、昏走春控……好,我此生不會再喝興勇咖,也拒絕和你們這些外地人說話。”
“四個字,讓全體甘肅人為我崩潰”/圖源:幸運咖微博
“到底是誰一天沒事幹,在有針對性地研究甘肅人的缺點啊?!”
對於這個問題,答案或許是全體被甘肅發音逗樂的網友。
在網上隨機搜索“甘肅”“甘肅方言”“甘肅口音”等關鍵詞,能治癒所有不快。
“如果說雲南人統治抖音,那麼甘肅人何嘗不是統治方言笑點的神。”
“冒昧的甘肅人你真的很冒昧”/圖源:小紅書@黃益達,已獲授權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甘肅人說普通話。
不同於東北人自帶笑點的說話方式、饢言文修辭語序的轉換帶來的笑點。
甘肅話吸引外地人,往往是因為前後鼻音不分帶來的微妙喜感。
火爆全網的“拱(滾)出去”“lonely(倫理)的問題”等金句只是甘肅方言故事的冰山一角。
每個和外地朋友打交道的甘肅人,都曾被“un”“ong”的發音制裁過。
歡迎收看大型電視連續劇《那些年,甘肅人和ong的愛恨情仇》——
生動
“你說的un是什麼ong,眼前的群怎麼不是窮”,是每個甘肅人要用一生去研究的課題。
在朋友圈中故事永流傳,對其他地方的人可能需要絞盡腦汁,對甘肅朋友來說只是“衣角微臟”。
衣角微臟也不怕,用拱筒洗衣機就可以完美解決
當然這裡的“笑”不只是好笑的意思,而是口音加持下,甘肅人講話,有種讓文字突破次元壁的美。
甚至無需複雜的修辭,不用多餘的解釋,只靠單個字眼、詞語的發音,便能四兩撥千斤。
“高中地理老師是甘肅人,上課算時差說隆冬,我尋思哪有地方叫隆冬,後來知道是倫敦。”
“大學在甘肅,軍訓的時候教官一言不合處罰別人就是讓人冬下(蹲下)。”
聽一遍就上頭,學一遍就笑場。
外地人聽甘肅朋友說話,總會經歷的心路歷程:
懷疑——迷茫——恍然大悟——被逗/萌/氣笑。
甘肅朋友和外地人說話:笑笑笑,到底在笑啥?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無法逾越的大山”
而如果說,甘肅人發音產生的“空耳”效果,會自動讓甘肅朋友化身喜劇人……
那麼甘肅人講話時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特徵,形成的“西北萌感”,則讓人忍不住想模仿。
現在才知道風靡全網的“笑擁了”原來是甘肅話
畢竟在“用擲地有聲的方言,搶奪網友心智”這一塊,甘肅話排第一,沒誰敢排第二。
普通話說的“春天”,換成甘肅口音的話就是“衝天”。
唱歌時的“春天在哪裡”,就是“衝天在哪裡”……
比如《山海情》中合唱這一段,就是這個效果
聽起來只變換了兩個字,意境上卻是《春日詩朗誦》到《春季生產動員誓師大會》的區別。
春天:那我走?
可以說,這種“笑擁了”的情緒,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發生。
吃飯的時候是“認識一個甘肅人說喜歡吃洪洞,後來才知道是餛飩。”
換季的時候也有“甘肅室友有天突然拉開簾子感歎了句:大降翁(溫)了!”
生氣罵人的時候:“拱啊!紅蛋!”
當然有時候,和甘肅朋友打交道也很難受:
“朋友說他爺爺有個龍椅,我激動地問乾隆的康熙的,他說他爺爺摔斷了腿,買了個輪椅。”
“對不起爺爺,請來人現在就把我的笑點打包送到轉轉上回收了。”
答案:“沙發照”=“身份證”
但你以為最大受害者是聽不懂迷茫、聽懂了笑暈的外地人就錯了。
最近的甘肅人,不管是線上交流、還是線下社交,都無時無刻不再接受考試。
“你說游泳/尋尋覓覓/頓頓吃/薰衣草……”
“右勇/熊熊秘密/洞洞吃/胸衣草……”
此時的外地人
在相關評論區,也不是沒有人表示疑問:要不要聽聽你讀的是啥?
此時甘肅人只想說:我聽得出來嗎就讓我聽?
好好好拿甘肅人當歪果仁耍是吧?
“你們根本不懂一個甘肅人在輸入法里打前後鼻音反覆加上g的痛。”
讓甘肅人分前後鼻音,困難程度堪比叫四川人念哪吒、山東人分語序、新疆人放棄誇張比喻。
甘肅人解決發音問題有多難,從他們的普通話考試就看得出來。
簡單的字詞,或許還能控制字正腔圓,哪怕“風起雲湧”“燉凍豆腐”也不是不能努努力。
但一到了長句子環節,就容易露餡。
甘肅人的考試地獄開局:四級翻譯是敦煌莫高窟,普通話考試短文閱讀也是敦煌莫高窟。
圖源:小紅書@九月八,已獲授權
要知道很多說話主題,甘肅人是碰也不敢碰的——比如運動,比如古詩。
用動(運動)這一塊,倆字足以難倒一大批人:我這次抽到是我最愛的體育運動(嘴唇用力)。
圖源:小紅書@猴哥他哥,已獲授權
至於古詩,只能說很多詩人創作的時候,根本沒考慮過甘肅人的感受。
以陸游的名詩《游山西蔥(村)》為例:
莫笑農家臘酒紅(渾),豐年留客足雞同(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蔥(村)。
讀杜牧的《清明》,同樣在嘴裏打架:
清明時節雨峰峰(紛),路上行人欲斷紅(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蔥(村)。
“別的不知道,但是這個西蔥和杏花蔥聽起來應該很好吃。”
甘肅人:你們笑吧,要是我考普通話的時候想起來這個你們就完了!
不過甘肅人最討厭的作家應該是一個外國人——村上春樹。
別問,問就是從來都分不清到底是“蔥上春樹”還是“村上 光 (Mitsuru Murakami)”。
同理可得他們不喜歡的歌手,吳克窮。/圖源:小紅書@毛笑飛,已獲授權
世界上最難掩飾的東西:貧窮,咳嗽,還有甘肅朋友的口音。
每一個試圖掩飾自己甘肅人身份的朋友,都深刻懂那句“努力也會敗北”。
某個短視頻博主發了一個關於“歷史上五大地震”的視頻,拉了幾層AI變聲。
但評論區的網友還是聽出來了:皮下絕對是甘肅仍沒有錯吧?大地正(地震)?
小編的天塌了,緊急出了條視頻:你們再這樣評龍(評論)我蟲脆(純粹)是沒辦法啦。
如果你有普通話考試拿高分的甘肅朋友,珍惜吧,甘肅人都懂含金量有多高。
如果你有一個普通話不標準的甘肅朋友,也珍惜吧,因為他有自己一番道理,值得學習。
拿“滾”字來說,甘肅人發成“拱”的深意是:
相比前鼻音,用後鼻音罵出來的話,更有震懾力,也中氣十足。
“真心建議其他地方的人也學起來,講出氣勢,說出態度,我們是認真的!”
這並非空穴來風,有一種說法是——
甘肅人刻在DNA裡的後鼻音,實則是由於地處高海拔地區的甘肅,氣壓較低、空氣密度稀薄,會給聲音傳播造成困難。
此時,強調後鼻音的發音方式,可以讓聲音更加有穿透力,方便人們彼此交流資訊。
甘肅方言常用語/圖源:甘肅發佈
需要澄清的是,有甘肅人表示:我們大甘肅人也不都是前後鼻音不分。
確實。
甘肅地域遼闊、地形複雜,覆蓋北方、南方、西北、青藏4大地理區域,從東到西共橫跨了16個經度,共計1659公里 。
“去過甘肅,你就去了五分之四的中國。”
與遼闊的地域對應的,是複雜的方言系統。
甘肅地區方言,可以粗略分為中原官話、蘭銀官話,像《哪吒2》中的土撥鼠講話就摻合著寧夏話和甘肅話(都屬於蘭銀官話)。
從甘肅地理角度來看,又可分為隴東方言、隴中方言、隴南方言、洮岷方言、河州方言、蘭州方言、河西方言七個小片。每一種方言都有其獨特的發音特點和詞彙用法。/圖源:《中國語言地圖集》
每個地區的發音特徵都大不同,換句話說,並不是甘肅所有方言,都有“不分前後鼻音”的特徵。
比如蘭州話,聽起來很有力量感,誇獎人都聽起來十分權威,“莎莎心疼滴很!尕小夥都攢勁滴很!”
位於甘肅省東南部的天水方言,則與陝西關中口音類似,相對柔和。
天水麻辣燙風靡全國時,有天水阿姨給外地遊客送水說“狗狗,佳(乖乖,給)”,聽得人心暖暖的。
還有部分甘肅朋友說自己沒有口音是因為意識不到自己有口音,嗯……
此外,前後鼻音不分的方言特點,其實也不止在甘肅有。
像“全網考甘肅人發音”的時候,陝北、山西、新疆等地已經有人在悄悄擦汗:
笑完甘肅可不能笑我了哈。
而甘肅口音也好,其他地方方言也罷。
與其說是嘲笑,不如說是各地的人透過不同的方言特點瞭解彼此,在歡笑與玩梗中拉近距離。
畢竟就算退一萬步說,“你有你的un/ong,我有我的l/n,他有他的zcs/zhchsh,誰又能笑話誰了。”
不過最後,應甘肅朋友們的呼聲,還是要倡議下:
以後玩梗要適度,給身邊的甘肅朋友考試的時候更是要注意。
1.再也不用“風起雲湧”考驗甘肅朋友(最新題目已經是“轟走春困”)。
2. 再也不在普通話考試前夕,給甘肅朋友發相關段子(考完了可以)。
3. 對甘肅朋友發音的關注少一點,對甘肅朋友的關愛多一點(請國家給分配一個甘肅朋友)。
以上,讓我們共同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