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家族推崇的精英教育,正在量產“廢掉的二代”
更新于:2025-03-26 05:02:20

很長一段時間,精英教育都被我們看作是“成功的入場券”。接受過精英教育的學生,都被預設擁有以下特質:

 

成績優異、精通兩到三項運動、擔任多個社團的領導者;他們似乎總是從容自信,舉止得體,在任何場合都可以侃侃而談。

 

但最近,人們卻突然發現很多接受過頂級精英教育的王室成員,並不像我們想的那麼體面。

 

相反,他們中有些是頻繁蹺課考試掛科的學渣,有些在接受採訪時甚至社恐到無法流利地說完一句話。深挖下來,人們驚訝地發現:

 

精英教育,似乎正在批量製造「廢物」王子。

 

01

精英教育

批量製造「廢物」王子?

 

王室成員們的學業,究竟能差到什麼地步?

 

鄰國日本的王室最有發言權。

 

作為王室五十多年來唯一的男丁,日本天皇的侄子悠仁親王一出生就被寄予厚望。他就讀的高中是日本公認的名校,但日媒卻頻頻爆料稱:

 

他除了生物成績尚可之外,其他科目遠不及同齡人。

  

悠仁親王的老師曾透露:“即便課堂上主動點名提問,他也經常一言不發,整個人僵硬在那裡。”

 

雖然成績不佳,但悠仁親王的學術碩果卻十分豐厚。

 

作為皇室第二繼承人,他不僅能與國立科學博物館的知名研究員共同撰寫論文,還頻頻出席國際學術會議。

  

到了高三,有傳聞稱悠仁為了避開升學考試,計劃通過推薦免試的方式進入日本頂級學府——東京大學。

 

畢竟,相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推薦入學比拼的往往不是學術能力,而是家庭背景。

 

消息一出,舉國譁然。

 

頂尖學府“走後門”的輿論刺激著普通人的神經,日本網友發起了在線簽名活動,短短兩周內便吸引了超過1.2萬人參與簽名,訴求只有一個:

 

反對針對王室的特別待遇。

 

去年12月,這場備受關注的升學風波終於塵埃落定。

 

悠仁未能如願進入東京大學,而是選擇了另一所頂尖高校——築波大學。當然,仍然是通過推薦入學的方式。

 

除了升學爭議,悠仁親王還被指涉嫌抄襲。

 

在他公開發表的一篇作文里,眼尖的讀者發現很多他人文章的影子,內容可以說是高度相似。

 

當然,悠仁不是日本皇室唯一的学渣,他的二姐佳子公主的學業也被日媒頻繁討論。

 

據報導,佳子在專為皇室成員設立的學習院大學就讀時經常缺席英文課,後來乾脆退學,轉入了一所頂尖私立學校。

  

但即使換了環境,她的學業也依舊沒有起色。

 

她入學后的英語分級考試排名倒數第二,大一時便就明顯跟不上同學的進度。

 

當然,盛產學渣的王室,絕不是日本獨有。

 

英國王室的學渣故事,甚至還要更炸裂一些。

 

哈裡王子就讀的高中伊頓公學,是英國最著名的私立學校之一,這裡誕生了無數首相、名流、學術大咖,一直被譽為“精英搖籃”。

 

但就是在這樣的精英環境里,哈裡依然無法擺脫學渣體質。

 

在相當於國內高考的A-Level考試中,哈裡的藝術科目和地理科目幾乎都是全校墊底。更尷尬的是,他唯一拿到B的科目,還被爆料是靠老師“暗中相助”才勉強獲得的。

  

成績拉垮,哈裡的校內生活也狀況頻出:

 

17歲時,哈裡就被媒體曝光經常躲進學校衛生間偷偷抽大麻。

 

富得流油的中東王室,在繼承人們的教育中,也遇到很多問題。

 

卡達王子阿勒薩尼靠著家族關係進入南加州大學。

 

別的同學留學都只帶著行李入學,阿勒薩尼則帶著一大堆僕人進入學校。有人專門負責泡茶,有人專門負責點煙,排場十分講究。

 

至於上課,那似乎不是王子考慮的事情。

 

只要給校方一個“安全原因”,王子就可以隨意翹課。坊間甚至傳言,他的作業都是花錢找人代寫的,而他本人則常年待在奢華酒店里享樂。

  

傳統王室如此,老錢家族也不遑多讓。

 

紀錄片《上流生活》拍攝了英國一個有800年歷史的貴族家庭。這個家族坐擁16.8個故宮大的莊園和城堡,但現實中的他們一點沒有影視作品里貴族的優雅與精英氣質。

 

莊園開放日,他們需要接待前來參觀的遊客,老大在介紹家族歷史時頻頻忘詞,老二則裝病逃席,老三跑去參軍,老幺手忙腳亂只能到處尋找老爹幫忙。

  

手忙腳亂的老錢家族,逗笑了螢幕前的網友,就連夜螢幕中的主人公都開始調侃自己:

 

一整個“失敗者聯盟”。

 

02

精英教育的「代價」

 

王室和老錢家族的繼承人笑話,撼動著人們對精英教育的認知。

 

但時間倒撥回10年前,彼時的精英教育,還堪稱中產家庭的信仰。

 

那時,全球各地的家長們都爭著把孩子送往頂尖學府,全世界的中產媽媽對王室成員就讀的學校都充滿嚮往和敬仰。

  

英美,更是成為精英教育的烏托邦。

 

2017年,就有媒體報導曾指出:中國的富裕家庭將子女送往英國,安排他們接受“完美握手”和“優雅坐姿”的專門訓練,以及學習餐巾擺放的位置、餐具拿取順序這些複雜而精細的禮儀。

  

在家長們的想像中,英式精英教育不僅能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小孩,還可以讓孩子形成更加靠近上流階層的品位和審美。

 

而從頂尖學府畢業的小孩,距離成為真正的精英只差一個畢業證。

 

但精英教育帶來的問題,遠比父母想得更加複雜。

 

移居倫敦的記者李爽在《傲慢與偏見——英國私立學校訪談錄》中提到,一個來自中國北方的男孩,11歲便被父母送入英國頂尖私校。為了讓他順利入學,父母投入了100萬元,經歷了一年半的瘋狂補習、刷題和面試。

 

精英教育的代價,不僅是高昂的學費那麼簡單。

 

在學校的日子里,男孩十分孤獨。他沒有社交、沒有朋友,和國內的父母漸行漸遠,還要承受父母為自己花費重金的心理壓力,日日煎熬。

 

美式精英教育,也有著類似的問題。

 

在《我在上東區做家教》一書中,作者講述了自己在紐約富人區的親身經歷。上東區是全美最富裕的社區之一,遍布豪華公寓與名流府邸,住戶非富即貴。坐擁巨額財產的富豪們雖然早已為子女規劃好足夠的資產,但在他們看來:

 

真正的成功仍離不開頂尖名校的加持。

 

常春藤盟校,才是判斷孩子是否“合格”的標準。

 

被名校錄取不僅關乎孩子的未來,更是他們“投資”成功的證明——如果子女能進入藤校,就意味著他們的精力、資源與金錢沒有白費。

 

名校光環,不僅是資金的較量,更是認知的博弈。

 

這樣的心態驅使下,富豪們對子女的學業要求普遍苛刻。孩子除了保證成績,還要狂捲體育,因為這是進入名校的重要砝碼。

  

臨近期末,各類考試與比賽接踵而至,但父母不允許孩子耽誤任何一個,疲憊的孩子只能在趕往比賽的路上甚至飛機上完成作業。

 

高壓之下,抑鬱成了上東區孩子的常態。

 

每週五,學校里總有不少學生情緒崩潰,疲憊到放聲大哭 。還有學生因難以承受家長帶來的重壓,沾染上吸煙、賭博和盜竊的惡習。

 

同樣的問題,在王室成員身上也普遍存在。

 

年幼的王室成員時刻活在公眾的審視之下,還要面對家族內部的競爭和權力角逐,心理負擔更為嚴重。

  

總被媒體討論的英國王子哈裡患上了嚴重的焦慮症,在公眾面前一講話就大汗淋漓。

 

日本的真子公主也患上心理創傷,“覺得自己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

 

無論是出生在中產、富豪還是王室,精英教育的代價都是高昂的。

 

貴族教育的局限在於,它將“成功”作為唯一的目標,一切都向名校、財富和地位看齊。

 

看似給予孩子最優渥的教育環境,實則讓他們的人生失去了鬆動的空間。

  

在這種體系下,個人興趣往往被讓位於競爭優勢,情感需求被忽略,真正的自我被壓縮進精英塑造的標準範本裡。

 

某種程度上,精英教育會殺死繼承者們的鬆弛。

 

起碼,在他們讀書時是這樣。

 

03

當人們開始對精英教育「祛魅」

 

教育具有長期性和滯後性,教育的弊端也是一樣。

 

在人們發現精英教育批量製造廢物王子之後,才不得不承認:

 

精英教育的巨大代價面前,人人平等。

 

只不過,更富有家庭的試錯成本更低,家族兜底的能力更強,所以在他們的孩子身上往往很難看到下墜的痕跡。

 

在資訊極不對稱的年代,旁觀者看不到家族兜底,很容易把豪門後代的精英范歸功於精英教育。

  

互聯網縮小了人們獲取資訊的成本,普通人開始直視王室。

 

當人們不再仰望貴族,才有機會意識到貴族子女們也不過是裝在套子里的孩子。他們被精心培養,卻也被嚴格框定,人生的每一步都由不得自己。

 

精英教育的弊端,這才被人們正視。

 

精英教育受害者們的掙扎,也隨之被看到。

 

哈裡退出王室,真子公主卸下皇室身份,甚至表態不想回日本。

 

被譽為“日本最美公主”的佳子,也因為努力攢錢想要逃離皇室而在互聯網走紅。

  

輿論給這些脫離皇室成員的評判,不再是失敗者,而是:

 

飛向自由的鳥。

 

是的,互聯網對“成功”的定義,正在悄然改變。

 

過去,學歷、身份和財富被視為衡量成功的黃金標準。但如今,個體的感受漸漸佔了上風。

 

幸福感、健康和自由,終於被擺在了和學歷同等甚至更加重要的地位上。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論調不再是一種正確。

 

在社交平臺上,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探討斥資百萬雞娃是否必要。

  

相比只有精英一個答案的過去,如今人們關於育兒的探討明顯正在變得多元。

 

也許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精英的慣性依然存在。但談及教育,人們討論和關注的重心正漸漸從成功變成快樂和自由。

 

這怎麼不算是一種進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