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事等過完年再說吧。”
說起這句話時,我是眉飛色舞、意氣風發的。那時的我,雖然會為年後的工作量煩惱,但更多的還是對春節假期的憧憬。
誰都沒有想到,這樣一句無心之言,會為如今的忙碌埋下伏筆。
每年的新春第一會都釋放出“開局即衝刺,起步即決戰”的鮮明訊號,雖然早已習慣這樣的工作節奏,但縱向對比一番,總覺得今年要比往年忙碌些。
上班第一天,小組長在群裡發了通知:大家趕快寫,暫定這週五碰材料。當時是週三,滿打滿算還有兩天半時間,而我卻只完成了一個單位的材料。
之前也估算過寫作速度,在半天時間里,我能根據談話記錄和述職報告,大概整理出十個人的評價部分。但考核材料除了要對幹部“圖像”,還有票數統計、加減分等內容。
看來加班已經成為板上釘釘的事。
我無奈地嘆口氣:“上班第一天就要加班,這可不是什麼好兆頭,難道預示著未來一年都是這個工作節奏嗎?”
電腦的散熱風扇發出“呜呜”的聲音,仿佛在回應我。
還吃,收你們來啦——
遙想兩年前,我第一次參加年度考核時,並不覺得幹部“圖像”有多難,在當時的我看來,只要將談話記錄中的大白話“翻譯”成書面語,再合併同類項,最後對照述職報告增加部分工作成效,就大功告成了。然而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工作經驗的積累,才發現幹部“圖像”貴在精準、難在精準。
不管是談話記錄,還是述職報告,都只是參考素材,絕不能照搬照抄,而要結合平時情況稍加取捨。
比如,有人說a具備領導藝術,但實際上a剛擔任領導職務不久,即便確實展現出了一定領導藝術,也不適宜寫在現階段的材料中;再比如,有人說b抓班子帶隊伍能力很強,但實際上b只是分管領導,而“抓班子”這種描述通常用在主要負責人身上。
類似的推敲點還有很多,並非三言兩語就能解釋明白、領悟清楚,而是需要在一次次的實戰中不斷積累、不斷感悟的。
我們從談話記錄中找尋幹部特點,從述職報告中提煉工作成效。“提煉”不是“摘取”,不是隨便複製幾行字“縫”進報告中,而要根據個人分工,選擇最具代表性、最有成效的工作內容,經過“概括、精簡”等工序,作為幹部特點的印證部分。
碧波蕩漾
年度考核並非工作的全部,我們忙於材料撰寫、分數計算的同時,還要兼顧本職業務。
對我們股室而言,這段時間比較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準備市級會議的發言稿。我們與業務股室的人聚在一起,共同商討材料框架、寫作思路。
我曾以為寫材料是清苦的、孤寂的,是漆黑夜晚不滅的燈火、是水杯上方氤氲的熱氣。而現在我又覺得,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比起一個人冥思苦想,一群人的思維碰撞,或許能迸發出更為璀璨的火花。
我曾很多次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完成一篇材料后,看了一遍、又看了一遍,並未發現有何不妥。但當我把它放置在一旁,讓思維暫時解脫出來,過個一兩天再去重新審視時,就會發現一些被忽略、被無視的問題。
但面對較為緊急的任務,我們往往沒有足夠時間來“冷卻”自己的思維,這個時候,同事的幫助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那天下午,我們坐在辦公室裡面面相覷,最後還是我露出了苦笑:“我不知道怎麼改了,這是經驗交流又不是工作彙報,需要寫得面面俱到嗎?”
同事說:“先想辦法把政策、服務、保障部分加進去吧。”
我們在辦公室里字斟句酌,每個人的頭上都籠著一片黑雲。
同事掏出香煙,說了句:“對不住,改了一下午,實在堅持不住了。”
我擺擺手說:“沒關係,我對煙味沒那麼排斥。”
說完,我就端起阿華田喝了一大口。隨著年紀的增長,吃東西時我會更注重營養而非口感,像奶茶這種糖分過多的飲品,我已經很少喝了。但每次感到疲勞或是壓力時,還是忍不住想喝上一杯。
來來回回改了快兩周后,終於定稿了。但在睡夢中,我又來到了那間辦公室,聽到有人說:“還是改成政治三力更合適些。”
夢中的我瞪大了雙眼,正想反駁這篇主題與政治三力毫無關係。同樣的,現實中的我也瞪大了雙眼。
於是,我醒了。
屋內光線昏暗,並非伸手不見五指,想必已是破曉時分。我側躺在床上,花了好半天才回過神來:會已經開完了,這篇稿子不會再修改了。
我為阿華田代言
前往鄉鎮參加會議的路上,我坐在疾馳的汽車裡,看著窗外的景象快速後退,從高聳的大樓過渡到平坦的農田,恍然間若時光倒流、萬物歸位。
我們到得比較早,距離會議開始還有半小時空餘。三兩個相熟的人聚在角落商討事情,我在座位上坐了一會,見大家都沒落座,索性也站起來,走到窗戶旁,盯著外面的幾棵樹神遊。負責記錄的小姑娘來到我身旁,不知是怕我無聊,還是出於其他考慮,開始同我攀談。
“外面有梨子樹、枇杷樹,等果實成熟了,歡迎過來品嘗。”
我想起學校里的那棵枇杷樹,幾個女生聚在樹下,嘰嘰喳喳地笑著、鬧著,先是踮脚夠了幾次,無果。最後還是用雨傘勾著樹枝,才勉強摘下了這份酸甜。
再也不會有那樣的時光,再也吃不到那樣的枇杷了。
奶牛貓
我們會觸景生情,卻很難因情入困。
那些過往、那些回憶,即便在日常生活中被偶爾喚醒,卻從未讓心河泛起層層漣漪。只有當故友重逢、三言兩語道曾經時,那份感受才會衝破時光桎梏,先上眉頭、再上心頭。
“原來我還是有點在意的。”
如同此時此刻,我和學長學姐吃飯時,學姐無意中說了一句:“真沒想到你會選擇這份工作。”
難怪學姐會有這樣的感慨,畢竟大三時,我還跟著她後面取經——如何當好一名產品經理。
我像無數畢業生一樣,投簡歷、筆試、面試……直到一家公司的面試官在群面階段提問:“我想問在場的女生一個問題,如果你現在正在休產假,但公司有個專案需要你立刻回來,你會怎麼做?”
或許意識到這個問題十分不妥,五秒鐘後他又說,“算了,換個問題吧。”
其實,很多事情大家都心知肚明,但如果把它擺在檯面上來說,就顯得過於冷血了。接下來的面試環節,我興致缺缺,幾乎沒有開口。
回去后,我告訴室友:“我不想只吃‘青春飯’,我想要一個能幹一輩子的職業。”
當我立足現在回首過往,才發現人生中的很多事情,並非是在答案揭曉的那一刻才塵埃落定,而是在萌芽或是發展階段,就已經註定了結局。
人生就像一個九連環,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一個無意的舉動、一個無心的回答,便讓命運之輪偏離了航道,駛向了不同的結局。
現在想想,有很多影響一生的決定,並非經過深思熟慮,而是在一個閒暇的午後、一個愜意的清晨,突然誕生了想法並付諸了實踐。
從此走向了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