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還在縣城買房?
更新于:2025-03-26 05:21:51

 縣城的房子,正在變得越來越難賣。

 

今年,是王宇順在縣城做房地產仲介的第十個年頭。他所在的縣城是全國百強縣之一,有港口,外貿發達,鄰近上海,承接了很多上海打工人的住房需求。

 

即便條件如此優越,也沒有擋住房價的下滑。王宇順一路見證了縣城房市從瘋狂到冷靜。巔峰時,有的房子被炒到了每平方米三四萬元,而如今,普遍下跌了將近40%,有的老房子甚至降到了每平方米八九千元。

 

大城市的房價靠產業支撐,更偏遠的縣城房價漲幅本就有限,像王宇順的縣城這樣,夾在中間的“過渡帶”,或許才是房價波動最大的地方。

 

王宇順說,現在幾乎沒什麼外地人來縣城買房了。而在黃金時期,除了本地人,還有小老闆、周邊的打工人、炒房投資者,甚至房地產仲介自己也會購房。那一批買房的人里,有經驗的投資者,早就套現離場,真正在高點站崗的都是普通人。

 

縣城裡,房價依然堅挺的只剩下剛需中的剛需——學區房,但買學區房的群體同樣在縮水。年輕人不再關心學區,他們最在意的問題是“外賣能不能送到”。還有單身女性,成為了縣城買房的新面孔。

 

我們和縣城仲介王宇順聊了聊他這十年的觀察和感受,以下是他的講述。

 

01

年輕人買房最先考慮:外賣能送到嗎?

 

年後這幾個月,是我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

 

這幾年,我感覺市場的淡旺季變得格外明顯。拿我在的縣城來說,每年五月份是學生的報名季,因此二、三、四月是生意最好的時候,很多人要買學區房。今年,我的六家仲介門店,從年後開工到現在,每家都順利成交了五六單,這已經算是相當不錯的成績了。

 

然而,到了五月份,成交量便會大幅下滑,差不多能下跌60%左右。再往後,會跌得更厲害。一個門店一個月可能只能成交一兩單,直到國慶節,市場才會短暫回暖,但也不會持續很久。可以說,一整年的生意都依賴於旺季的支撐,尤其是年後這幾個月。

 

無論是大城市還是縣城,學區房都算是很堅挺的剛需房,成交量受到房價走勢的影響不大。不過,縣城買學區房的群體正在縮水。

 

過去,買學區房的大多是新婚的年輕人,方便以後小孩上學。可這幾年,我自己接觸了幾波年輕人發現:他們是真的不生啊,哪怕結了婚也不生。年輕人買房幾乎不考慮學區,問我的第一個問題幾乎都是:“外賣方便送到嗎?”——我們這雖然整體經濟不錯,但外賣的覆蓋程度和大城市沒法比,沒想到這竟然是年輕人買房最關心的因素。

 

除了外賣,年輕人還非常關注小區環境。過去,人們買房時會注重位置的優越性,比如靠近商場或臨近公園。但現在的年輕人似乎並不在意這些,他們更關心社區是否夠新、環境是否宜人。這也導致縣城房地產市場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趨勢:新房最受歡迎,老房子、次新房的房價下跌得最狠,幾乎無人問津。

 

▲ 年輕人選房子,很看重新舊程度和裝修設計。圖 / 《煙火人家》截圖

 

如今,堅定購買學區房的是70後。他們大多是孩子的姥姥姥爺或爺爺奶奶,自己和兒女都有房,只是想讓孫子孫女上學方便些,才會購置學區房,等孩子升學后再賣掉。

 

這兩年,我發現縣城買房群體中還出現了一個新面孔——單身女性。有的是家庭條件好,父母為女兒買的;有的則是靠自己的積蓄。我之前遇到過一個客戶,小姑娘是本地人,之前買了一套公寓,後來又換成住宅。閒聊中,我得知她是出於投資考慮。公寓的保值性較差,產權只有40年,而普通住宅的投資屬性更高。趁著現在房價較低,她入手一套房,不僅住著更舒服,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讓手裡的錢更保值,相當於給自己的一個兜底。

 

在中國,縣城之間的經濟差異很大,這種差異也直接反映在房地產行業。我老家的縣城,經濟發展差一些,這幾年人口流失嚴重,房價也一路下跌,哪怕在旺季,成交量也寥寥無幾。

 

相比之下,我現在待的縣城還算是好的。這裡有港口,能發展外貿,地理位置又臨近上海,承接了許多上海打工人的購房需求。我在這裡生活了20多年,感覺本地人的幸福指數還是很高,人口外流不算嚴重,因此房產市場要比老家好一點,老家縣城的成交量可能跟這裏鎮上的差不多。

 

▲ 王宇順所在的縣城。圖 / 講述者提供

 

然而,哪怕是經濟還不錯的縣城,房市也並不火熱,主要原因是來買房的外地人減少了。2011年的時候,上海開始實施限購政策,許多上海人或在上海工作的外地人不得不選擇其他地方置業,一些緊鄰上海的縣城便成了他們的首選。

 

房價對比十分明顯。有的縣城只跟上海隔一條河,河對岸的上海回遷房每平方米至少兩萬多元,但只要過了河,來到縣城,立馬就便宜一萬多元。與上海市區的房價差異更大,在上海每平方米需五六萬元,甚至更高,而縣城裡只要三分之一的錢就能拿下,太划算了。因此,過去我的許多客戶都是在上海的打工人,他們在縣城買房,然後兩地通勤。

 

但近年來,上海的限購政策有所放寬,加上經濟環境的變化,如今在縣城,買房的幾乎只剩本地人了。

 

而本地人也在經歷工資降級。依託港口,這裡的外企眾多,吸引了很多外地的打工人。過去,訂單充足,他們一個月收入一萬元多很正常,以這樣的薪資水準在縣城買房並不困難。然而,疫情之後,訂單量變得越來越少。我和身邊在外企的人聊天,發現他們的工作從經常加班,變成朝九晚六,再後來,甚至乾脆上一天休一天,工資也在一同下降,有時甚至只發幾千元的基礎工資——這要買房可就有點難了。

 

我自己也算親身經歷了縣城這些年的產業變化。20多年前,我剛來時,在一家自行車廠打工,那時自行車製造是這裡的重要產業,屬於勞動密集型,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

 

大約在2010年前後,有些外資企業撤出,許多自行車廠的配套企業也遷往東南亞。那段時間,這裡開始產業升級,吸引了眾多汽車下游配件製造工廠。到了2018年,政府開始產業升級,引進航太專業優勢的幾家大學,也帶進來不少航天相關的企業。

 

從自行車廠到航天相關企業,很顯然,所需勞動力的數量越來越少。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讓到來的外地人變少了。

 

02

不看房直接簽合同

經歷過高點的輝煌,再看看現在的狀況,我的墜落感變得很強。縣城房地產的黃金時期在2016年至2021年,那時可以說是全年無淡季,都是旺季。

 

2015年,我的一位朋友開了一家房地產仲介門店。當時我正做著自行車外貿生意,不太景氣,便與朋友一同進入房地產行業。起初,由於我倆都沒有什麼相關的從業經歷,生意很一般。但乘著行業的東風,就算是剛入行,依然能被吹上風口。我清楚地記得,從2016年大年初三開始,不停地有人給我打電話要看房,當時我就意識到:這市場是要爆啊。

 

▲ 王宇順和朋友一起開的房地產仲介。圖 / 講述者提供

 

果真,轉過年,市場就剎不住車了。那段時間,我每天早上六七點就開始帶人看房,一天十多個小時都在外面跑,有時連一頓飯的時間都騰不出來。

 

我印象中,市場的狂熱分為幾個階段。本地人率先行動。他們對這裏的房地產市場變化十分敏感,紛紛出來買房。憑藉多年的瞭解,他們下手“穩准狠”,目標明確,只買市區內的。

 

隨後,大量上海客戶開始湧入購房,市場才真正進入瘋狂狀態。許多外地炒房客和做外貿生意的老闆紛紛前來,他們的購房特點就是“急”,準確地說是“搶”。我曾遇到一對姐弟,他們看上一套二手房,房主在上海。我當時沒鑰匙,看不了房,只能帶著他們到樓下遠遠指了一下,然後拿根樹枝蹲在地上畫出戶型圖。連房子都沒看,姐弟倆下午就直奔上海約房主談價格,儘管房主臨時加價幾萬,但他們毫不猶豫,當場拍板簽約。

 

事實上,當時的人們不得不急。房價一天一個價,房東隨時可能跳價,一周內漲10萬元都是常事。根本不用仲介說,客戶自己就開始著急了。我還曾帶過一對上海來的母子,她們是投資客。我帶她們看了一周左右的房子,這已經算是較長的時間了。她們看中了其中一套,最初價格還算合適,但她們稍一猶豫,三五天后再來,房價就上漲了近30萬元;再過段時間,已經漲了100多萬元。母子倆特別後悔。

 

不光急,外地人買房還不挑地方。由於對本地不熟悉,他們只覺得房價便宜且升值快,所以只要有房就買。周邊許多鎮子的房子,當時主要都是被外地人買走的。

 

那段時間,房子的轉手速度也很快。2016年上半年,一套房子每平方米僅一萬多元,到了2017年就能翻倍漲到兩萬多元,很嚇人的。很多人買房后一個月內轉手,就能賺幾十萬的差價,收益相當可觀。

 

作為房地產仲介,在行業狂飆期的日子非常好過,一個月成交十幾套房子是很正常的事。即便在門店幹坐著,客戶也會主動找上門來。那時帶客戶時,問的第一句都是:帶錢了嗎?只有客戶帶了錢,我們才會領著看房,否則根本不用看。那時也根本不用什麼銷售話術,只要看過三五套房,基本很快就能成交。

 

▲ 行業飆升期時,大批人加入房地產中介行業。圖 / 《安家》截圖

 

這裡從2018年才開始大規模開發新樓盤,此前賣的都是存量的老房和次新房,我們根本不缺客戶,房子才是稀缺資源。

 

當時購房的人群十分雜,除了本地人,還有小老闆、周邊打工人、炒房投資者,甚至房地產仲介自己也會購房。仲介們一邊帶人看房,一邊自己也擇機下手,炒房賺點錢,有很多資歷老的仲介會直接財富自由。那時候錢真的太好賺了。

 

那也是仲介門店瘋狂擴張的時間段,3年時間,我就開出了7家門店。

 

03

套牢的都是普通人

 

大概從2023年開始,我感受到市場逐漸冷下來。一個明顯的跡象就是房產仲介的店鋪越來越少。

 

在上升期,街上隨處可見房地產仲介的店面,大多是經驗豐富、幹了十多年仲介的人開的。他們原本都會帶十多個徒弟,但漸漸地,徒弟們都紛紛離開,有的門店只剩下兩三個人,有的甚至直接關門,老闆只能到別的門店租一張辦公桌辦公,通過“拼店”來維持生計。

 

縣城的房產仲介與大城市不同,我們這裡是沒有基礎工資的。我的門店經常招聘,很清楚大部分仲介的家庭狀況。大多數做仲介的外地人來了之後,都要租房,孩子還要上學,身上背著房貸和車貸,大多是農村家庭,父母也幫不上什麼忙。如果不開單,就沒錢賺,三四個月一單不開,根本無法支撐下去。

 

在黃金時期,新人很容易成長起來,即便沒有任何經驗,出去跑幾趟,一個月也能賺個幾萬塊。但現在,新人想成長起來就太難了。

 

來看房的人少了,我的工作也變得越來越清閒。我們在許多房產交易平臺上都開通了埠,早上到辦公室登錄查看一下,打幾個電話,之後就無事可做。原本一天能在外跑十幾個小時,現在只能坐在工位上大眼瞪小眼。

 

▲ 沒客戶的時候,房產仲介大部分時間都只能待在工位。圖 / 《安家》截圖

 

當行業處於下行階段時,資源變得越來越少,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內卷不可避免,房地產行業也不例外。曾經稀缺的是房子,如今變成了客戶。

 

黃金時期不斷擴張的新城區和新樓盤,如今都成了負擔。房東們急於轉手,開發商們也急於出售,為了拉來更多客戶,仲介們只能變得越來越卷。

 

最開始捲起來的是服務。以前我們對客戶幾乎沒有什麼服務,但現在,既要提供情緒價值,還要提供實用價值。對於意願較強的客戶,早晚的問候成了必備動作。等到看房時,還要提供免費的專車接送服務,如果趕上飯點,還得請吃一頓飯。如果成交了,我們還得先買束鮮花送上,再把新房打掃得乾乾淨淨,主打一個情緒價值拉滿。可事實的情況是,往往前後忙活兒好一陣子,客戶還不一定買。

 

▲ 客戶需要中介開更好的車,接送自己看房。圖 / 《安家》截圖

 

緊接著捲起來的是知識儲備。以前,我只要當好一個房產仲介就夠了,但如今,我不光要是仲介,還得是金融分析師,資金配置師,甚至有時還得幹點借貸、裝修設計的活兒。

 

如今做仲介,必須學會揣測客戶內心的真實想法。比如之前有位老大爺來看房,他手上有好幾套房,想出手一套再換新。如果放在過去,我可能只會給他推薦一些房源,但在現在,這一套肯定行不通。仲介這麼多,找房源很容易,他真正想聽的是我的分析。所以,我得結合當前的經濟環境,預測分析房地產市場的走勢,再幫他分析手裡的幾套房子各自的價值,最後得出結論,哪套該賣,哪套該留。這其實已經是在干金融分析師和資產配置師的活了。

 

算下來,我其實變得更忙了。雖然每天不帶客戶看房,但我需要不停地學習,每天查看各種新聞資訊,並整理成分析內容,再拍成短視頻發佈到網上,隔幾天還要開一場直播,挖掘更多潛在客戶。但這些努力究竟有多少能真正轉化為收入,卻是未知數。

 

▲ 房產仲介們在淡季需要想各種辦法招攬客戶。圖 / 《安家》截圖

 

儘管工作更忙了,但收入卻大幅減少。我簡單算了一下,與黃金時期相比,我的收入下降了近60%,直接被砍掉了一大半。為了盡可能增加收入,我們只能在有限的成交房源上發揮最大價值,比如買房得貸款,我們會參與一些借貸業務;如果要裝修,我們幫著對接裝修公司,從中收取一些手續費。

 

作為一名仲介,我離買房的客戶最近,也見證了無數人因為房子,從資產拮据到翻倍增長,又從資金充裕到損失千萬,被套牢。

 

被套住的往往不是那些炒房客,而是普通人。疫情那幾年,許多投資經驗豐富的人都早早把房子出手,沒有虧錢。但有些人卻買在了高崗,就被套牢了。

 

我有一個朋友,她是本地人,在黃金時期入手了好幾套房子,包括學區房、大平層、新社區房、別墅等。我們前兩年都勸她出手賣掉,那時賣掉一兩套就能賺個1000萬不成問題,但她一直猶豫不決。如今算下來,幾套房子已經縮水了1000多萬元。現在聊天時提起這件事,她總是懊悔,直說早知道就早點賣了。

 

我的店起步得較早,所以還算幸運,業務一直穩定。但即便如此,也難以抵擋行業下行的大趨勢。去年,我們不得不關掉了一家店面。至於未來的趨勢,誰都無法預測。

誰還在縣城買房?
誰還在縣城買房?
2025-03-26 05: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