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探源|大洞遺址:刻在黑曜岩上的東北亞人類演進史
更新于:2025-03-27 21:37:35

本文轉自:新華網

  新華社長春3月27日電 題:大洞遺址:刻在黑曜岩上的東北亞人類演進史

  新華社記者張博宇、周萬鵬

  在長白山東麓的圖們江畔,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龍市崇善鎮大洞村一片開闊的玄武岩台地中,隱藏著一座距今數萬年的遠古人類家園——吉林和龍大洞舊石器時代遺址。自2021年以來,經過考古學家連續4年的系統性考古發掘,這處遺址的考古發現為我們展現了一段跨越五萬年的石器技術演化史,以及東北亞古人類生存與遷徙的壯麗圖景。

  這一發現入選“2024年中國考古新發現”,並進入“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成為各界矚目的焦點之一。

  源起黑曜岩:探秘遠古時期的“戰略資源”

  在距今約300萬年到1萬年的舊石器時代,石器原料是支撐人類技術發揮並協助進行食物資源採集的基礎。在石器加工中,有著均質特性的黑曜岩,成為古人類賴以生存的“戰略資源”。

  這種呈黑色,泛著光澤的石頭,又被稱為“火山玻璃”,是火山噴發過程中由黏性較大的酸性熔岩迅速冷凝形成的。長白山火山活動形成了豐富的黑曜岩原料,這些石料貫穿數萬年,成為今天人們研究古人類生存、演化的重要載體。

  吉林和龍大洞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正是源於黑曜岩。在大洞村生活的老人們回憶說,大洞村的黑曜岩曾多得“隨處可見”,種田翻地時就經常會發現。2007年,這種現象引起了吉林大學陳全家教授的注意,由此揭開了和龍大洞遺址考古研究的序幕。

  2021年,隨著“考古中國”項目的啟動,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遼寧大學、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對該遺址開展了連續4年的主動性考古發掘。聯合考古隊在和龍大洞遺址揭露了豐富的文化遺存,發掘出數以萬計的石製品。

  在這處舊石器時代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學者們大量運用自然科學技術手段,集合地質學、沉積學、年代學、古環境學、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多團隊協同攻關,最大限度地提取考古遺址的科學資訊。

  “目前已知該遺址分佈範圍超過4平方公里,核心區面積約50萬平方米,是中國東北乃至東北亞面積最大、文化內涵最豐富、地層堆積最深厚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曠野遺址。”和龍大洞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遼寧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徐廷說。

  “這是關鍵時空節點的舊石器考古新發現。”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王幼平評價,和龍大洞遺址連續堆積的多期文化遺存,清楚說明最早應用長白山地區黑曜岩原料的是來自長期生活在華北地區的小石片石器人群,開啟了觀察東亞現代人出現與發展的全新視角。

  打開地層檔案:揭示五萬年石器技術演進圖譜

  考古發掘的重要價值,首先鐫刻在地層剖面中。

  經過對遺址核心區三個位置的發掘,考古學者共揭露出9個文化層位,出土石製品及動物化石2萬余件。徐廷介紹,經過系統的碳十四和光釋光測年,結合地層堆積與石製品特點,可將遺址舊石器時代文化層至少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距今5萬年-3萬年:出土了簡單石核、石片工具,伴生野牛、野馬、犀牛等動物化石。其中一件碎骨表面可見刻劃痕跡,可能是一種骨質雕刻品。

  第二階段為距今2.8萬年-2.4萬年:石葉與細石葉技術出現,工具類型主要包括雕刻器、端刮器等。局部磨光石器與壓制剝片技術的出現,顯示出古人類石器技術演化的巨大革新。

  第三階段為距今1.7萬年-1.5萬年:細石葉技術趨於成熟,剝片技術和石器加工技術更趨多樣化,兩面器數量明顯增多,標誌著古人類適應能力得到了巨大提升。

  三期文化層如同三部連續的歷史紀錄片,清晰展示了從距今5萬年-1.5萬年,大洞遺址石器工業從小石片向石葉-細石葉技術轉變的重要過程。

  從早期的簡單打制石器,到後期精巧的細石葉工具,技術演變體現了人類適應環境能力的提升,也成為東北亞古人類演化歷程的生動見證。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認為,一個從石葉到細石葉技術完整體系的發展,為研究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的技術衍化,還有早期現代人群的遷徙、適應、交流、融合,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在和龍大洞遺址,考古學家還收穫了一些“驚喜”。

  在第三文化層發掘一件赤鐵礦原料的雕刻品,距今1.7萬年左右,表面泛金屬光澤,呈片狀,周身有數道刻劃痕跡,整體神似某種動物形象,可能是長白山地區最早的藝術表達之一,對於我們理解古代人類的精神世界和象徵行為,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此外,考古發掘還在距今2.8萬年-2.4萬年的地層中發現人工活動面以及1處人工石圈。人工石圈由9塊自然礫石構成,向心分佈,整體呈長橢圓形,成為探究古人類居所演化的新線索。

  建構考古尺規:解讀東北亞史前史的關鍵拼圖

  經過系統的考古發掘工作,考古學者依託和龍大洞遺址首次構建了長白山地區距今五萬年以來清晰且連續的文化序列,見證了石器技術從石核石片技術向細石葉技術的轉變,新發現的動物化石也在該地區十分罕見,為該區域其他遺址與相關材料建立了對比研究的參照尺規。

  專家認為,更為重要的是,由於同一時段同一地域火山噴發形成的黑曜岩具有相同的地球化學特徵,而不同的火山噴發岩漿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學特徵,因此可以將黑曜岩地球化學特徵視作一種石器“DNA”。

  學者們通過對這種石器“DNA”的分析,追溯其原料來源發現,環日本海存在著一個廣泛的黑曜岩原料流通網路,大洞遺址的黑曜岩原料,絕大部分來自長白山,但是也有一小部分與俄羅斯遠東地區相關,揭示了東北亞史前人群的流動與文化互動。

  徐廷表示,和龍大洞遺址黑曜岩網路與工具風格的跨區域相似性,印證了末次冰期古人類在東北亞地區的廣泛流動與遷徙。例如遺址內最早期的石核石片石器,與我國北方地區石器傳統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而後續出現的石葉、細石葉技術,又廣泛影響了朝鮮半島、俄羅斯遠東以及日本北海道等廣大地區。

  多元化的科研成果表明,在技術變革和人群交替的時代背景下,活動在和龍大洞遺址的人群具有更好的適應性遺傳變異特徵,掌握著簡約而又高效的剝片技術和石器加工技術,在長白山獨特的文化生態單元中進行著流動性較強的狩獵採集生活。

  徐廷認為,隨著長白山地區舊石器時代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連接俄羅斯遠東濱海地區、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的舊石器文化傳播走廊將逐步構建起來,這對於探索長白山地區古人類生存適應方式、技術擴散和人群遷徙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截至目前,和龍大洞遺址已完成270平方米的考古發掘,“這僅僅是冰山一角。”徐廷說,“未來,隨著進一步考古發掘,我相信大洞遺址還將不斷刷新我們對舊石器時代晚期東北亞古代人群生產生活方式的認識。”

初春的消息
初春的消息
2025-03-26 04:00:07
指尖上的太平之花
指尖上的太平之花
2025-03-26 04:00:15
在矛盾撕扯中前行
在矛盾撕扯中前行
2025-03-26 04:00:21
妙手神針繡江湖
妙手神針繡江湖
2025-03-26 04:00:28
曲陽石雕
曲陽石雕
2025-03-26 04:00:45
春天讀書正當時
春天讀書正當時
2025-03-26 04:00:58
越過心中那座山
越過心中那座山
2025-03-26 04:01:06
母親的石磨子豆腐
母親的石磨子豆腐
2025-03-26 04:02:25
傳茶守藝 代代不息
傳茶守藝 代代不息
2025-03-26 04:02:26
動人歌聲“唱”起來
動人歌聲“唱”起來
2025-03-26 04:02:28
讓科技賦能民族音樂
讓科技賦能民族音樂
2025-03-26 04: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