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廈門日報
在民族交響詩中聆聽兩岸心聲
——評民族交響詩《天風海濤》
●劉雨濛 王薈
由作曲家鄭光智創作的民族交響詩《天風海濤》,是一部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恢弘之作。全曲由四個樂章構成,主題緊扣海洋與鄭成功,生動再現這位歷史英豪的事蹟,喚起兩岸人民共同的歷史記憶。
體悟時代召喚與文化認同
這部作品不僅是對鄭成功精神的致敬,更是對時代精神的呼應。在旋律設計上,《天風海濤》通過民族調式和管弦樂復調技法,將閩南地區的音樂元素與海洋文化特徵深度融合,分別描繪了閩台地區的歷史脈絡、海戰場景、思鄉情懷以及鄭成功的英雄氣概,使旋律在結構層次上更顯豐富,展現鄭成功波瀾壯闊、坎坷多舛的一生。在音樂表現上,作品充分突出銅管樂器的恢弘音色,主導動機的多次呈現,立體刻畫狂風巨浪下與海盜激戰的壯烈場景,使鄭成功的英雄形象在聽覺上得以塑造並昇華,增強了作品的層次感和張力,激發觀眾的愛國熱情。
在文化表達上,鄭光智選取民族交響詩這一體裁,通過渲染閩台地區傳統的信仰意象,展現香火鼎盛的閩台文化景觀,描繪鄭成功壯志凌雲、收復臺灣的歷史場景和英勇形象,進一步加深了兩岸人民在土地與海洋、文化與精神上的緊密聯繫,強化了聽眾的認同意識。《天風海濤》的創作為民族音樂的現代化演繹提供了一個典範,展現了如何在當代音樂創作中融合民族風格,實現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
勾連歷史記憶與情感共鳴
《天風海濤》多次以波浪式旋律類比海浪的起伏,在第一樂章《九洲四海》中,弦樂部分演繹出緩慢而富有張力的旋律,仿佛訴說著兩岸的滄桑變遷。而莊重的銅管旋律加入,通過歌謠片段的追思與遙望,和弦樂一起勾勒了鷺島廈門的古時今貌。廈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歷史上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前沿,千帆過處,古港迴響著歲月的濤聲,特別在第四樂章《海納百川》中,鄭光智將廈門的民間小曲重組編排,以嗩吶為主的吹奏樂器和鑼、鑔等民族打擊樂的配器組合,將樂章推向小高潮,后吹奏樂器和弦樂器展開一問一答的對話,帶著對過去的緬懷與對未來的展望。結尾處再現主題,彷彿是歷史的長河在歲月的盡頭裡緩緩流淌,最終在寧靜中落幕,留下無盡迴響。
作品通過不同樂章的情境塑造,使聽眾在音響意象的引導下沉浸於歷史情境之中。例如,在第二樂章《覆海移山》中,通過海戰場景的音響意象塑造,展現海洋的遼闊與壯美,使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鄭成功抗清的歷史現場,在氣勢激昂的旋律推動下,深化聽眾對共同歷史記憶的認知與情感共鳴。而在第三樂章《歸之若水》中,歷史的迴響跨越時空,南音元素的創作設計,將兩岸共同的記憶串聯起來,勾連深層的情感記憶。正是這種情感共鳴,使得《天風海濤》成為兼具歷史厚度與文化深度的經典藝術作品。
廈門聲音的全球化表達
《天風海濤》這部作品以其獨特的音樂語言,成功構建了鮮明的地方意象。第三樂章《歸之若水》中,以南音和琵琶作為開篇,由一連串緩慢而清晰的單音展開,音色飽滿有力。隨著節奏的加快,音色變得柔和且流暢。后加入其他樂器,形成和諧的共鳴。在一眾彈撥樂音中,融合了南音中特有的打擊樂器——“下四管”中的四寶,這種由四片竹片組成的樂器,竹片相互撞擊或左右手互擊,使其發出像琵琶般連續的聲響,形如雙鐘上下飛舞,為旋律注入濃厚的閩南意象。
在第三樂章的尾聲,三拍子的旋律緩緩放慢,音韻悠然遠去,思鄉之情悄然湧上心頭。樂曲巧妙融合福建南音的典雅韻律與深沉綿長的鄉愁意象,以細膩的音樂語言訴說對故土的眷戀。作品以廈門為主題,採用層層遞進的聲音敘事方式,從寧靜悠遠的弦樂啟程,逐步推向氣勢磅礴的交響合奏,生動展現廈門從靜谧漁村蛻變為現代都市的恢弘歷程。作為廈門聲音全球化表達的藝術範例,作品不僅賦予城市文化獨特的音樂語言,更在國際舞臺上彰顯了廈門的文化魅力與影響力。
《天風海濤》用音樂的筆觸,細膩地勾勒出閩台兩岸的文化記憶、情感聯結與地方意象,從文化認同到歷史記憶,再到城市文化的表達,生動展現了民族交響詩在當代社會的獨特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