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太平之花
更新于:2025-03-26 04:00:15

本文轉自:溫州日報

指尖上的太平之花

——記平陽太平鈿剪紙

百福迎太平。 柯娟娥作品

柯娟娥(中)在傳授太平鈿剪紙經驗。

陳慧慧

在浙江平陽,有一種藝術歷經歲月洗禮,如同一首無聲卻韻味悠長的詩篇,一幅立體且意境深遠的畫作,於時光長河中悄然綻放獨特光采,它就是省級非遺——平陽太平鈿剪紙。這門古老技藝不僅鐫刻著平陽的歷史脈絡,更憑藉獨一無二的藝術魅力,在現代社會續寫新的傳奇。

平陽太平鈿剪紙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彼時社會動蕩初定,百姓渴望太平,便創造出這一藝術形式,以慶祝太平盛世,祈願平安幸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每逢春節、元宵、中秋等傳統佳節,或是婚喪嫁娶、壽誕喬遷等人生大事,平陽百姓家中總會貼上精美的太平鈿剪紙。這一傳統習俗延續至今,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當地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題材豐富多元,涵蓋人物、動物、花卉、吉祥符號等。每一個圖案背後,都蘊含著先輩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祝福。例如“龍鳳呈祥”這一經典圖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象徵著權威與力量,鳳代表著美麗與吉祥,兩者結合寓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反映了人們對美滿婚姻和幸福家庭的追求;“連年有餘”中,“連”與蓮諧音,“餘”與魚諧音,寄託著人們對富足生活的期盼,期望每年都能有盈餘,衣食無憂。這些圖案不僅是藝術創作,更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將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和精神追求代代相傳。

踏入平陽太平鈿非遺藝術博物館,仿佛置身於剪紙的夢幻國度。省級非遺傳承人柯娟娥老師正端坐桌前,全身心投入剪紙創作。她手中的剪刀宛如靈動的蝴蝶,在鮮豔的紅紙上翩翩起舞,片刻之間,一幅栩栩如生的“百福圖”便呈現在眼前。柯娟娥老師介紹道:“太平鈿剪紙講究‘意在刀先’,創作前心中必須構思好完整畫面,下刀時才能精準無誤。線條要求流暢細膩,容不得半點馬虎,這不僅是技藝的展現,更是對傳統文化的敬畏。”

太平鈿剪紙的製作工藝繁雜精細,需歷經構思、繪圖、剪刻、修整等多道工序。區別於其他剪紙流派,它以陰剪為主,陽剪為輔。陰剪是將圖案的輪廓線條剪去,保留塊面;陽剪則相反,保留線條,剪去其餘部分。通過巧妙的陰陽結合與線條組合,營造出疏密得當、層次分明的藝術效果。色彩上,多以大紅為主色調,紅色在中國文化中象徵著喜慶、吉祥、繁榮,這一色彩運用使得太平鈿剪紙在視覺上極具衝擊力,充滿濃郁的喜慶氛圍,也彰顯了其獨特的藝術風格。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平陽太平鈿剪紙面臨著嚴峻的傳承困境。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多元文化的衝擊,使得年輕人對這門傳統技藝瞭解甚少,願意投身學習的更是屈指可數。為保護和傳承這項傳統技藝,當地政府和民間藝人攜手共進,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政府高度重視太平鈿剪紙的保護工作,加大扶持力度,設立專項保護資金,用於藝人培養、作品創作以及展示推廣,積極推動太平鈿剪紙進校園、進社區,讓更多人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和瞭解這門技藝。在學校開設剪紙興趣班,邀請民間藝人授課,從娃娃抓起,培養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為太平鈿剪紙的傳承注入新鮮血液。

民間藝人同樣積極探索創新之路,他們不斷嘗試將現代元素融入傳統剪紙中,使其更貼合當代人的審美需求。柯娟娥老師創作的以平陽自然風光、民俗風情為主題的剪紙作品,將平陽的特色景觀和民俗活動生動地展現於紙上,一經推出便廣受讚譽,為太平鈿剪紙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如今,平陽太平鈿剪紙不僅在國內各大展覽中頻繁亮相,還成功走出國門,登上國際文化交流的舞臺。它作為平陽文化的耀眼名片,向世界展示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平陽太平鈿剪紙,這朵綻放在指尖的太平之花,在傳承與創新的道路上,憑藉堅韌不拔的生命力,正邁向更加燦爛的明天。

新書架
新書架
2025-03-26 01:56:10
青山有幸埋忠骨
青山有幸埋忠骨
2025-03-26 02:02:38
春分·花事
春分·花事
2025-03-26 02:05:20
在典籍裡探尋春天
在典籍裡探尋春天
2025-03-26 02:08:07
春天的顏色
春天的顏色
2025-03-26 02:09:04
石上舊精魂
石上舊精魂
2025-03-26 02:09:45
內有乾坤的諸葛碗
內有乾坤的諸葛碗
2025-03-26 02:09:57
人間有味是清歡
人間有味是清歡
2025-03-26 02:15:04
元龍“四進士”巨松
元龍“四進士”巨松
2025-03-26 03:02:39
陳子福的摺扇情懷
陳子福的摺扇情懷
2025-03-26 03:02:46
蛤 蟆 珠
蛤 蟆 珠
2025-03-26 03:03:22
土裡有黃金
土裡有黃金
2025-03-26 03: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