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AI教育“最後一公里”!這場省級研修活動探索AI賦能教學新路徑
更新于:2025-03-26 21:52:46

3月26日,由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的“江蘇省中小學人工智慧賦能教學研修活動”在南京市寧海中學舉行。活動以“學用AI,教融AI”為主題,為全省中小學教師提供人工智慧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指導,助力教師“快上手、會應用、能創造”,推動智慧教育高質量發展。

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一級巡視員顧月華,江蘇省教科院院長、黨委書記陸岳新,江蘇省教科院紀委書記李愛芬,南京市鼓樓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侯正永等出席活動。省教育廳、廳直屬事業單位、鼓樓區教育系統的相關領導及教師代表共同參與,線上線下同步開展研討交流。 

 

打通AI教育“最後一公里”

“五大行動”助力教師賦能課堂

 

南京市鼓樓區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侯正永在致辭中指出,此次活動是打通AI教育“最後一公里”的關鍵舉措,旨在通過“體驗+實操”的沉浸式研訓,推動AI技術真正服務於教學實踐。他表示,鼓樓區始終走在教育數位化前沿,通過部署“鼓樓e學校”平臺與AI大模型深度集成,已實現學情分析、教案優化等教學場景的全面升級,並於今年2月向全區師生免費開放。未來三年,鼓樓區將推出“人工智慧賦能教育行動計劃”,研發教育專屬智慧體,打造高效、個人化的智慧教育樣板。

 

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陸岳新宣佈,江蘇將實施“五大行動”計劃,全面推進人工智慧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助力教育數字化轉型。具體包括:普及人工智慧教育、提升教師數位素養、推廣AI教學產品、徵集創新課題和構建智慧教研知識體系。通過這些行動,構建立體化教材體系,促進教師數位化專業成長,實現人工智慧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陸岳新表示,人工智慧與教育的融合是大勢所趨,江蘇將以創新實踐推動AI技術深度賦能教學,助力江蘇人工智慧教育在全國“打頭陣、勇爭先、走在前、做示範”。

警惕AI代寫作業

人工智慧時代需要保持育人初心

 

江蘇省教科院數位教育研究所所長趙華從AI的內涵與邏輯、AI與教學融合路徑、智能時代的育人理性三個方面,分享了對“人工智慧賦能教學”的見解,為數位化教學實踐提供參考。

在教學應用方面,趙華建議教師結合AI工具優化教學設計、學習支援、命題評價等環節,同時警惕AI代寫作業等問題,提倡建立清單保障學習真實性。他強調,教師在課件製作中需注重“創意的結構、關鍵詞的藝術和圖文一體”三大原則。趙華認為,教育應回歸人文本質,培養合作能力與集體記憶,避免技術依賴導致思維退化,呼籲教育者在AI時代堅守育人初心,保持批判性思維。

“數位人”錄製微課視頻

智慧體促進教育“智”變 

 

江蘇省教科院數位教育研究所單道華老師以《人工智慧賦能教學的場景實踐》為主題,分享了AI技術賦能教師成長與學生學習的創新案例。她演示了智慧工具在音視頻轉文本、微課製作、交互資源開發及學術研究中的應用,如通過平臺快速轉換課堂實錄文本、利用騰訊數位人生成微課視頻等。此外,AI還能幫助教師分析學情、優化教學設計,甚至生成課堂觀察報告,顯著減少重複勞動。在學生實踐層面,單道華介紹了AI工具在個人化學習、創意表達和自我管理中的支援作用,如解題思路輔導、3D建模工具應用等。她強調,教育本質仍需堅守“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避免濫用技術替代學生思考與實踐,呼籲教育工作者理性運用AI工具,探索可推廣的智慧教育路徑。 

 

徐州市雲龍區教師發展中心趙亞東老師以《智慧體:促進教育“智”變》為主題,分享了“生成式”人工智慧在教育領域的創新應用。他從智慧體的定義、優勢、實踐案例及開發方法四個維度展開,指出智慧體可通過人機協同完成教學任務,其核心優勢在於精準性、約束性及可共用性。例如,“作文批改智能體”可針對不同學段定製評價標準,“口語訓練智能體”能即時糾正發音。趙亞東還演示了智慧體平台的開發流程,強調提示詞設計是關鍵,並呼籲教師結合需求探索智慧體開發,推動教育個人化、智能化轉型。

 

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實驗高級中學高巨集老師、南京市天妃宮小學石靜文老師、常州市局前街小學張津老師、徐州市瀟湘路學校孫露老師分別圍繞AI賦能“探究式教學”“個性化學習”“智慧教學評價”和“專案式教學”進行說課展示。

三大突破與三點方向

以技術之“智”賦能教育之“質”

 

“人工智慧浪潮奔湧,教育數字化轉型勢不可擋。”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一級巡視員顧月華指出,本次活動成果豐碩,主要體現在“三大突破”:一是理論認知的突破。通過專家報告釐清AI技術底層邏輯,引導教師從“工具使用”轉向“邏輯思考”;二是實現了實踐路徑的突破。現場展示的4節AI融合課例生動展現了人工智慧技術對教學難點、個性化學習的支撐作用;三是協同生態的突破,全省13個設區市教師共研共學,形成跨區域、跨學段的智慧教育合力。

面向未來,顧月華提出三點方向:教師需成為AI應用先鋒,讓技術成為備課智庫、課堂導航;教研部門需強化引領,構建案例庫與搭建培訓鏈,將一線的經驗轉化為可複製的“江蘇範式”;行政部門協同作戰,加大投入,完善數位基建,優化平臺功能,並嚴守倫理底線,構建安全可信、包容的AI教育生態。技術越先進,越需要以育人初心校準方向。

顧月華表示,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人工智慧無法成為取代老師的對手,而是重塑教育的幫手。希望大家以今日為起點,以技術之“智”賦能教育之“質”,讓江蘇學子在AI浪潮中成長為具有創造力和思辨力的時代新人。

見習記者 王蕾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王雪瑞

攝影 羅皞

校對  潘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