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興式”教育毀自信
更新于:2025-03-26 05:53:11

本文轉自:湘西團結報

當孩子興奮地跟你分享好消息或進步時,你是怎麼回應的?前段時間,山東一男孩得了獎狀高高興興跟家人分享,但爸爸的一句“別得意,這獎狀含金量不高”,氣得孩子把獎狀撕了。該事件在網上引發熱議,有網友稱,“掃興的家長是孩子一生的陰霾”。

生活中,類似的事件很常見,面對孩子的畫,家長皺眉說:“這畫得什麼呀,一點也不像!”孩子暢想自己的夢想:“爸爸,我以後想當科學家。”爸爸卻嘲諷:“別做夢了,就你這成績還想當科學家?”孩子拿著成績單高興地說:“媽媽,我這次考了90分!”媽媽瞥了一眼:“90分就高興成這樣?為什麼不是100分?”……在教育心理學中,這種現象被稱為“掃興式”教育——在孩子表現出積極情緒或取得一定成績時,家長卻用批評、否定、貶低或潑冷水等方式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讓他們感到失望、沮喪和不滿。

“掃興式”教育背後,家長一般有以下幾種心態。第一,對孩子有很高期待,希望他們能夠成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孩子”。這種過度期待導致家長對孩子的成就和努力視而不見,只關注他們的不足和錯誤。第二,信奉“挫折教育”,希望通過讓孩子體驗失望和挫折,培養他們的抗挫折能力和責任感。第三,缺乏親子溝通技巧,不懂得用積極的方式表達情感與期望,習慣了用批評和否定的話語來回應孩子,以為這是在督促孩子進步。然而,處於“掃興式”教育環境下的孩子,自信心會受到嚴重打擊。孩子每一次積極的表達和努力的成果,換來的都是否定和批評,長此以往,他們會逐漸懷疑自己的能力,從而失去嘗試新事物的勇氣,嚴重的可能會導致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並且,由於在家庭中缺乏積極的互動和情感支援,孩子可能會表現出自卑和社交恐懼。 “掃興式”教育還會讓孩子對家長產生抵觸情緒,不願意與家長溝通和交流。這種疏離和隔閡,不僅會讓家長失去瞭解孩子的機會,更可能讓孩子在遇到困難時選擇獨自承受,而不是向家長尋求幫助和支援。如何避免成為“掃興式”教育的家長?

學會傾聽,尊重孩子。當孩子分享快樂或者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家長要放下手中的事情,認真傾聽,給予孩子充分的關注。用眼神交流、點頭、微笑等方式回應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視。

學會共情,積極回應。當孩子興奮地分享自己的事情時,家長可以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情緒,哪怕事情看起來微不足道,也要給予正面的回應。比如,孩子考了90分,可以回應說:“這次進步了很多,真為你高興!”

控制情緒,不隨意潑冷水。即使孩子的想法有些幼稚或不切實際,也不要急於否定。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討,引導他們思考,讓孩子在交流中不斷成長。比如孩子說以後想當科學家,家長可以說 :“當科學家很了不起呢,那你知道要成為科學家需要做些什麼嗎?我們一起瞭解一下吧。”

(鄭 蓉)

大學生也需要誇
大學生也需要誇
2025-04-06 03:52:34
青年夜校開課啦!
青年夜校開課啦!
2025-04-06 11:46:42
難忘的學車時光
難忘的學車時光
2025-04-07 07:4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