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三峽日報
楊柳 作
張婷婷
某公辦中學除週一晚自習預留時間讓學生寫作業外,其餘四天都是講課、考試,孩子回家后還要寫作業……本學期以來,為緩解學生作業負擔,湖北武漢、廣東佛山等地中小學紛紛推出作業“熔斷”機制,引發學生和家長的熱議。
作業“熔斷”到底是減負良策還是焦慮催化劑?
個人認為,作業減負絕非易事,只有對症下藥、標本兼治,才能解決問題。比起作業“熔斷”,更應該追問的是孩子為什麼晚間還在做作業。學校有沒有給學生佈置超量功課、超綱練習,家長有沒有給孩子增加課外作業,以及學生是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
如果是超量作業,那麼教育主管部門就應該引導老師更新教育理念、盡量佈置少而精的作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倘若是孩子磨蹭的問題,那就要趁機好好治一治“拖延症”,培養孩子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如果是孩子學習能力的問題,那就要改進學習方法。
其實,控制作業時間,這些都只是局部減負,而非整體減負。要給學生整體減負,就不能用片面的學業成績考核學校辦學和教師教學,就必須破除“唯分數論”,建立多元評價體系,讓學生真正受益。
開學初,全市教育工作會發佈了2025年宜昌教育十五個專項行動,其中“學生身心健康促進行動”明確提出:指導各地各學校持續優化作業設計,設立“無作業日”。3月21日,伍家崗區教育局發佈減負五項行動,推出沙漏計劃、AI錯診等新舉措。目前,城區各學校也正在實施減負微改革,包括精準分層佈置作業、七八年級每天無政史地生書面家庭作業等,也期待這些新措施能真正為孩子減負。
教育不是百米衝刺,而是一場馬拉松,比起分數,我們更應該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注重孩子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放下執念,潛心篤行,才能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