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貴州日報
沿河
生源迴流家門口的校園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施平
清晨7點,銅仁市沿河自治縣第四中學校門口,校長崔德洪迎接著少年們朝氣蓬勃地踏入校園。“現在家長們都安心把孩子留在縣裡讀書了。”這位從教27年的教育工作者欣慰地說。
幾年前,縣內每年有近千名優質生源流向周邊市縣。家長提著行李箱送孩子外出求學的畫面,曾是這座武陵山區小城的教育痛點。
2017年,沿河教育局啟動教育集團化改革。縣域內優質教育資源整合為高中、初中、小學、幼教四大教育集團,形成“名校+分校”模式,打破校際壁壘。
“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項鍊。”在初中第一教育集團,沿河第四中學作為龍頭學校,與六中、中界鎮初中、曉景鄉初中共用教研資源、統籌師資調配。
上午在總校處理行政事務,午間驅車40公里到鄉鎮分校指導課堂改革,深夜還在修改集團聯考方案。崔德洪的日程表上排滿了密密麻麻的跨校聽課記錄。
“那是總校骨幹教師手把手輔導的印記。”沿河民族中學教科室主任闞輝清晰記得,2017年秋季學期第一次集團教研活動,鄉鎮教師帶來的備課筆記上還留著用不同顏色標註的修改痕跡。
2023年,該縣組建的16個教育集團中,總校主動下沉到鄉鎮的教師達240餘人,同時通過定期舉辦的校長聯誼會、“一師一優課”教學比武,曾經各自為戰的學校開始形成育人合力。
不僅僅是教師的跨校帶教,鄉村中學化學實驗室里,學生們通過5G專線同步參與集團總校的名師課堂;優質課程通過教研平台推廣到全縣,曾經需要跋涉山路求學的孩子,如今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省級優課資源。
沿河初中階段本地就學率從2016年的67%躍升至98.3%。“我們計劃用3年時間實現集團內教師輪崗制度化,開發更多優質的本土化課程。”站在新建的體育館前,崔德洪望向遠處綿延的群山,“要讓每個孩子都相信,在家鄉的土地上同樣能綻放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