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醒:養性格的階段,這些事情別逼孩子做
更新于:2025-03-26 09:20:31

本文轉自:老張育兒記

同樣都是孩子,差距為何那麼大呢?

在網上看到一句有些搞笑,又有些難過的話:我宮寒,生不出這麼暖的孩子。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最先想到的就是姐姐家的兒子:脾氣,那叫一個火爆,只要有不順心的事情,就在家裡撒潑打滾。

在家裡,要麼沉默不語地看電視、玩遊戲;要麼不情願地跟父母說話,語氣中都能聽出不耐煩的感覺。

借用姐姐的話說:自家兒子什麼都好,就是脾氣性格不好。

後來跟做幼師的朋友聊起這件事,她說:姐姐的教育方式有問題,才導致孩子的性格出現問題。

作為過來人,她的建議是:孩子在養性格的階段,父母千萬不要逼他們做事情,不然會弄巧成拙。

孩子性格的塑造,只要集中在0歲到6歲之間,一旦養成就很難再有明顯的變化。尤其是3歲到6歲之間,要特別注意。

這一個年齡段,孩子的神經元連接不斷形成,他們的認知、情感和社交能力都在快速發展。

如果這個階段父母沒有重視到教育的重要性,選擇了錯誤的教育方法,就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所以,父母要學會自省,不斷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才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愛的方式有很多種,但絕對不是父母的自以為是。

這四件事,別再逼著孩子做了

第一件:過度追求成績,忽視興趣培養

當下的教育環境,豈是一個“卷”字就能概括的?父母希望孩子成龍成鳳,過分關注他們的學習成績,甚至把成績視為衡量孩子優秀與否的唯一標準。

一味關注成績,自然就忽視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和個人化發展都會停滯不前。

到最後,孩子的興趣愛好會慢慢消失,學習熱情也會漸漸被消磨。最悲催的後果就是:孩子開始自卑,還伴有一定程度的厭學。

溫馨建議:

學習固然重要,但父母也應該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鼓勵他們去探索自己熱愛的領域。

尤其是幼童階段,要把興趣愛好作為切入點,激發孩子的學習能力,讓他們把被動化主動才是關鍵。

第二件:強迫社交,忽視內心需求

擔心孩子內向、不善交際,很多父母就強迫他們參加各種社交活動,試圖改變他們的性格。

表面看起來父母是好心,不想孩子的童年太孤單,想讓他們擁有更多的小夥伴,為日後的友好社交打下基礎。

殊不知,父母的強推式社交,只會是的起凡。孩子本來就不太擅長社交,又被逼著去社交,肯定會覺得壓力山大,甚至加劇他們的社交焦慮。

溫馨建議:

父母應該理解並且尊重孩子的社交需求,內向只是不擅長社交,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適應。

比起強推,還是覺得父母應該多花時間陪伴,通過家庭活動或者親子閱讀等方式,先增進跟孩子之間的情感聯繫,讓他們更有安全感。

第三件:過度保護,剝奪成長機會

為人父母都有這樣的想法:不想讓自家的寶貝疙瘩受傷,想要盡可能給他們更多的保護。

對於父母的想法表示理解,但是對某些做法卻不敢苟同。保護孩子很有必要,畢竟他們還年幼,各方面的認知還沒有完全成熟。

可是,父母不應該採用“包辦式”教育,這對孩子不公平。他們就像溫室里的花朵,沒有機會經歷風吹雨打,怎麼可能健康成長呢?

溫馨建議:

聰明的父母要學會適度放手,給孩子足夠的自主空間,讓他們獨自去體驗困難、失敗和挫折,也算是積累經驗的一種方式。

遇到問題的時候,父母別急著去要求或者説明孩子,而是讓他們獨立去思考,嘗試著去解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完成從失敗到成功的蛻變。

送給父母的溫馨建議:

在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父母應該扮演好“引導者”和“支援者”的角色。

雖說孩子年幼,但他們的自我意識已經開始慢慢覺醒,需要機會去驗證自己的想法,就算是錯的也沒有關係。

都說“關心則亂”,很多時候父母就是關心的太多,才忘了孩子的人生,應該由他們自己去體驗、去完成。

與其埋怨孩子性格不好,不如在他們性格塑造期,多花一點心思去陪伴,引導式教育的效果,要遠遠高於逼迫式教育。

交通安全教育
交通安全教育
2025-03-26 13:43:15
強化高校就業教育
強化高校就業教育
2025-03-28 20:41:09
共育教育新動能
共育教育新動能
2025-03-31 01: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