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探討|高校在產教融合中創新教育評價模式探索
更新于:2025-03-26 02:09:53

本文轉自:黑龍江日報

□孔德穎

當前,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加速進程中,我國市場產業不斷轉型升級,由此催生出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肩負著優化人才供給的教育使命,在產教融合戰略推進下也逐步改善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體系,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存在不足之處。教育評價是人才發展的指揮棒,是檢驗教育目標是否實現的重要環節。因此,高校應把握好產教融合這一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主管道,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學用一體中變革創新教育評價模式,使應用型人才能夠切實符合培養目標與市場需求。

優化教育評價手段,培養應用型能力

一般來說,應用型人才需要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評價作為診斷、考核、反饋學生複合型本領的基本環節至關重要,但目前一些學校常常用考試分數來給學生貼標籤,使得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被忽視。因此,立足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必須形成科學綜合的評價導向,創新應用型人才評價方式。

改進結果評價。高校通常以學期末的學業成績或畢業設計與論文作為終結性評價,以此考察整個培養過程是否達到預先設定的人才培養目標,這種評價方式較為依賴書面結果。而應用型人才培養更關注學生實操技能與創新能力,因此要改進原先的結果評價,重視在生成結果過程中學生的表現。一是量質結合,以質性評價為主,重視運用訪談、觀察等方法還原學生在產教融合聯合培養過程中的表現,使結果評價能夠從“現有結果”回溯“發生過程”,促進診斷與反饋功能的充分發揮。二是強調評價的真實性和情境性。應用型人才的評價結果不能局限於既定分數上,還應利用VR、AR等技術創設虛擬場景,考查學生在特定情境下所表現出來的問題解決能力。

強化過程評價。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體現在各類教學實踐活動中,要從多方面、多視角考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將“做”與“評”有機結合。具體來說,在校內要重視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評價,注重其課堂表現、合作學習、課堂作業等過程專案的考核,還要鼓勵學生積极參與科研訓練、項目實驗、學科競賽等實踐活動,從而在多樣化實踐活動中通過評價學生“做”的過程,提出反饋意見以培養其實操技能,形成“診斷—調整—發展”良性迴圈的過程評價。在校外則要評價學生在校企合作、實習見習過程中的表現,考查其綜合運用知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使課堂所學能夠落地,增強應用技能。

細化教育評價標準,指向應用型要求

傳統應用型人才評價大多以“學術”“分數”為導向,容易脫離市場人才需求標準,影響應用型人才培養實效。因此,高校在創新評價模式時,應基於人才評價的市場導向,溝通校企雙方,制定兼具教育性與產業性、學術性與理論性的評價標準。具體來說,應用型人才的評價標準應體現針對性與增值性。產業市場對應用型人才有著基本的標準,如職業性證書、技術產品設計、文案策劃等帶有職業化指向的要求,高校應結合產教融合的區域性特徵,與企業在互動交流中制定可操作的、切合雙方實際的人才培養規格要求。從現實出發,學生發展具有階段性與差異性,校企合作制定的評價標準應根據實際學情進行層次性劃分,由此能夠在縱向比較中分析學生的增值情況,使其能夠將巨集遠的“標準”看作一步步可達到的“目標”,落實評價的發展性功能。例如,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基於OBE理念開展的成果導向評價,形成了分為掌握基礎理論、進行理論分析、解決複雜問題、進行工程應用等多層次的漸進性評價標準,並在校企合作中確定指標權重,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構建清晰框架。同時,評價標準的應用主體應保持多元化。除校內教師外,應邀請企業參與評價過程,針對教育教學目標與就業崗位標準進行雙重評價,尤其要與具有行業專業性的評價機構合作,以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適應不同市場的細分需求,進一步明晰應用指向。例如,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與西安交通大學簽署合作協定,打造孵化中心,在產教合作中參與應用型人才評價。還應引導學生參與評價過程,提高學生主體地位,在自我評價、生生互評中清晰認識到應用型人才的評判標準,為自我發展提供方向指引與內驅動力。由此,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能夠形成人人參與的多元評價新格局,打造良性迴圈的評價生態。

本文系2022年度天津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本科畢業生專業素質評價體系構建研究與實踐》(EIE220153)。

(作者系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助理研究員)

父母的謊言
父母的謊言
2025-03-26 0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