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陝西工人報
從“西北工業明珠”到城市文化地標
——陝西省工業遺產大華紗廠舊址“破繭成蝶”
本報全媒體記者 李旭東 攝影報導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①保留下來的大華紗廠舊廠門。
②大華·1935文化街區牆上展示著大華紗廠的歷史故事。
③具有現代設計風格的建築。
④孩子們在大華紗廠舊址邊玩耍。
⑤工業化與現代化設計相碰撞的文化街區。
⑥文化街區廣場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⑦一位少年通過保存下來的梳棉機瞭解紗廠歷史。
⑧改造而成的大華·1935劇場成為一處藝術交流互動平臺。
⑨遊客在西安大華博物館內參觀。
3月18日,溫暖和煦的陽光穿過層層樹枝,在斑駁的石砌門樓上織出流動的金網,“長安大華紡織廠”七個大字歷經風霜仍倔強地嵌在青磚中。身著現代服裝的時尚女孩,緩緩從石門中走過,似在聆聽歲月深處傳來的紡織機轟鳴聲。
這裡是西安市太華南路251號,是大華紗廠舊址所在地,歷經戰火淬鍊、時代變遷,如今化身為集文化、藝術、商業於一體的大華·1935文化街區,成為古都西安獨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地標。
“記得當時車間里一百多台紡織機同時開機,耳朵都要被震麻了。”西安市民趙靜帶著孫子來逛園區,邊走邊給孫子講解著當年的故事。
作為西北首家現代化紡織企業,大華紗廠從1935年開始興建,原名長安大華紡織廠。這裡曾承載著民族工業的驕傲,從它誕生之時就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捆綁在了一起,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1949年後的大華紗廠曾一度成為西北工業領域的領頭羊。20世紀90年代,在市場經濟浪潮衝擊下,傳統紡織業逐漸式微,大華紗廠經歷改制重組后,終因經營不善於2008年宣告破產,曾經機器轟鳴的車間陷入沉寂,斑駁的磚牆、鏽蝕的設備成為時代落幕的註腳。如何處置這片承載著城市記憶的工業遺產,成為擺在決策者面前的難題。
2011年,西安市將大華紗廠整體移交曲江新區,大華·1935專案應運而生。項目設計團隊在保留原有20世紀30年代至90年代建築風貌的基礎上,巧妙地結合了現代城市功能。
鋸齒形採光窗屋頂、鋼三角結構廠房等特色被保留下來,並融入時尚的設計元素和現代新型材料。燈光設計更是將建築、景觀與周邊環境完美融合在一起,使老廠房煥發出時尚氣息,打造出紡織文化傳承、精品劇碼視聽、藝術品展覽、都市時尚休閒相融合的大型綜合文化中心,形成了一個既具歷史韻味又充滿現代氣息的城市新地標。
2013年,西安大華博物館開放,佔地4000平方米的展區,用實物、影像、模型等方式全景展現了大華紡織廠的“興建創業”“新生發展”與“嬗變涅槃”歷程。
對於69歲的退休職工王曉蘭來說,大華·1935是打開記憶的鑰匙。“看到博物館里保存下來的紡織設備,就好像看到了自己年輕時那段青春歲月。”
漫步大華·1935街區,一邊是歷經歲月洗禮、高大寧靜的古老廠房,一磚一瓦都彷彿訴說著往昔工業的輝煌,一邊是充滿時尚氣息、設計感十足的文化街區,洋溢著青春的活力與創新的激情。
當夕陽為磚牆鍍上金邊,大華紗廠舊址的廣場上,孩童競相追逐著,老人指著牆上的老照片向孫輩講述往事。這座穿越世紀風雨的工業豐碑,是西安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一個有益探索,正以開放的姿態擁抱新的時代,向每一個人靜靜地訴說著曾經的歷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