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拂曉報
你有沒有這樣的困擾?,越講道理,孩子越聽不進去?孩子人生經歷少、理解能力弱、情緒敏感度高、好奇心強,因此給他們講道理要講究方式方法,“四宜四忌”需要注意。
宜講故事,忌說教。孩子理解能力有限,直接的道理對他們來說可能過於抽象,而故事具有情節性,能把抽象的道理轉化為具體的事件和人物形象。例如,想要告訴孩子誠實的重要性,如果只是說教“誠實是美德,人要誠實”,孩子可能無法深刻理解。但如果講《狼來了》的故事,孩子就能通過放羊娃撒謊后失去大家信任,最終羊被狼吃掉這個情節,直觀地感受到不誠實的後果。通過故事,孩子可以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到各種道理和價值觀。重複的說教往往會起到相反的效果,這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單向的資訊灌輸,孩子會感覺自己被命令、被控制。比如家長不停地說“你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因為這是正確的,那是錯誤的”。這種方式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孩子會產生逆反心理,不願意聽。
宜鼓勵,忌掃興。很多家長喜歡用“先誇獎後批評”的方式跟孩子溝通,比如:“今天真棒,一早就把被子疊好了,但是這床頭櫃上還堆滿了衣服沒收拾呢。如果明天把這裡也收拾好了,就更棒了!”這樣的溝通方式比簡單粗暴地指責孩子要好,但是偶爾一兩次還行,久了之後,孩子一聽到誇獎,就知道這隻是前奏,重點在於後面的“但是”,也開始懷疑家長前面的稱讚是否真誠。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需要一種心理營養——“無條件地欣賞”,就是單純和完全地欣賞,不帶批評和挑剔,不苛求完美。這樣的欣賞才是純粹的欣賞,會帶給孩子自信和底氣。如果家長永遠都是把表揚作為批評的前奏,那麼孩子就從心底裡不自信,總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肯定。所以家長想指出孩子問題的時候,不要講“但是……”而要說“而且……”比如說:“今天真棒,主動幫媽媽收拾了餐桌,很愛勞動!而且,媽媽相信,愛勞動的孩子,下次還會記得把垃圾放進垃圾桶,是不是?”這樣子,就巧妙地把批評變成了提醒,而且表揚絲毫沒有打折,還表達了對孩子的肯定和期待,孩子就很容易接受,願意做得更好。
宜解釋,忌強迫。孩子人生經歷少,簡單地給出一個道理而不加以解釋,他們往往難以真正明白其中的含義。例如,告訴孩子“要尊重他人”,如果只是這樣一句話,孩子可能不知道具體該怎麼做才是尊重他人。但如果耐心解釋,“尊重他人就是在別人說話的時候認真傾聽,不打斷;別人的東西未經允許不能亂動等”,孩子就能更清楚地理解尊重他人的具體行為表現,從而更好地踐行。對道理進行解釋的過程,其實也是引導孩子思考的過程。孩子在聽解釋的同時,會積極調動自己的思維,嘗試理解和分析。相反,強迫孩子接受道理,會讓他們感到被束縛和不自由,容易激發逆反心理。另外,孩子只是被迫執行命令,大腦失去了深度探索和思考的機會,情緒上也會陷入“我什麼都做不好”或“為什麼我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沮喪和迷茫中。
宜好奇,忌打壓。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常常會有一些讓家長不能理解的選擇和行為。比如,當孩子表達“不喜歡上學,以後要當電競選手”時,很多家長會打壓說,“當電競選手需要天賦,你有嗎?”這種方式讓孩子無言以對,使雙方溝通戛然而止。孩子處於對自我、社會認知和規劃能力發展的過程中,他們在緩慢尋找答案。此時家長的打壓和質問並不能加快孩子成長速度,也無法讓孩子心甘情願回歸家長期望的方向。建議家長帶著好奇的態度跟孩子溝通,引導孩子思考,例如,可以問:“你覺得怎樣才能成為電競選手呢?需要哪些訓練或者技能?”這樣可以促使孩子自己去思考、探索答案,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保持好奇還能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真正關心他們的世界,從而建立起更加親密的親子關係。
■ 余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