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齊魯晚報
三百多農民端上“會飛的飯碗”
8年來他們利用無人機完成噴藥等農業作業500多萬畝
黝黑的皮膚、靦腆的性格,農民無人機飛手葉永玉一大早開著改裝的貨車來到麥田,他熟練地架起機器,不到一小時便完成了600畝麥田的噴藥工作。
創業8年來,朱梅楠和他的“一粒粟”培養出了200多名葉永玉這樣的農民無人機飛手。8年來飛手們完成噴藥、施肥等各項農業作業500多萬畝(次)。
文/片 劉震 曹婧雯 青島報導
農民飛手“飛”全國
一年能賺20萬
41歲的無人機飛手葉永玉是青島膠州市膠西街道大行村人,因為沒有學歷、沒有技術,他下學之後就一直在工廠上班。“我以為這輩子就這樣了,一個月賺4000多元,種著地上著班,也挺好,沒想到還能靠無人機賺錢。”葉永玉說。2018年,他看到本地企業青島一粒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招募農用無人機飛手,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報了名,沒想到這一決定改變了他的人生。
學成之後葉永玉便開始了兼職為農田噴藥、施肥的工作,一輛改裝的廂式貨車,裝載著兩台無人機、一台發電機和一個水箱,這就是他的全部“家當”。卸車、裝藥、啟動、懸停……葉永玉熟練地向記者展示無人機噴藥的全過程,不到一小時就完成了600畝麥田的噴藥工作。8年來葉永玉累計完成各項農業作業20余萬畝(次),後來乾脆辭職做起了全職飛手。“噴一畝地收費大約5元,現在需求量越來越大,我年收入已經超過了20萬元。”靠著精湛的技藝和小小的無人機,葉永玉已經實現了“買車買房”這一目標。更可貴的是,他變得更加自信,“農民都能玩科技,還有什麼不可能?”
從無到有
培訓無人機飛手200多人
今年36歲的朱梅楠大學畢業后一直跟隨中國農業大學的教授進行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在一次前往黑龍江省做項目的過程中,朱梅楠看到了全程機械化為農業生產帶來的巨大變革。自那時起,他便產生了回鄉創業的衝動,他要把科技帶回家鄉。
2017年,朱梅楠回到老家青島膠州,成立了青島一粒粟農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主營業務為農用無人機。彼時,全國農用無人機總數剛過千台,正處在從無到有的關鍵階段,借著時代東風,“一粒粟”的無人機業務迅速走出山東,擴展到內蒙古、廣西、四川等8個省份。同時,無人機數量的快速發展面臨另一個問題,那便是飛手數量極度缺乏。
於是,從2018年起,朱梅楠開始培訓無人機飛手,並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結合。多年來,“一粒粟”已累計輸送國家認證農民飛手200餘人,其中有葉永玉這名“大師兄”,也有60多歲的村文書,他們大多數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民。
“一個農民學會了操作無人機,但是賺不到錢還是不行,於是在培訓飛手的同時,我們也不忘搭建平臺。”朱梅楠說,也是從2018年起,“一粒粟”開始研發無人機智慧農業服務系統——一粒粟無人機植保服務平臺,大家給他起了一個更通俗的名字:滴滴噴藥。
作為國內首個植保無人機服務的C2C平臺,“一粒粟無人機植保服務平臺”將企業、飛手和用戶連接起來,有需求的使用者可以線上下單,飛手可以線上接單完成服務。目前,該平臺已有簽約飛手300多人,累計進行各項農業作業500余萬畝(次)。農忙時節,飛手日收入水準可達3000元,大量飛手年收入突破10萬元,幫助農民累計增收1000余萬元。